羅讀蘇軾022——未忍悲歌學楚囚
文/羅日榮
《陳州與文郎逸民飲別,攜手河堤上作此詩》
白酒無聲滑瀉油,醉行堤上散吾愁。
春風料峭羊角轉,河水渺綿瓜蔓流。
君已思歸夢巴峽,我能未到說黃州。
此身聚散何窮已,未忍悲歌學楚囚。
——《蘇東坡全集》第2本489頁
羅讀心語:元豐三年(1801年)正月,44歲的蘇軾走出“烏臺詩案”的大獄,以黃州團練副使的身份踏上了赴黃州的路。蘇軾帶著一家老小路過陳州,陳州有表兄文同的兒子文逸民,文逸民又是蘇轍的女婿,蘇軾自然要去看望一下親戚。蘇軾來到文逸民家,蘇轍聽到信息后,也特意從南都趕到陳州女婿家看望哥哥。久干逢甘露,他鄉遇故人,自然有說不完話,訴不完的情,唯有勸君更進一杯酒。
蘇軾在文家暫住三天,寫下了這首《陳州與文郎逸民飲別,攜手河堤上作此詩》,詩中提到“楚囚”,有兩個歷史典故(復制在下面)。在蘇軾這么多首詩詞中,只有兩首詩提到“楚囚”,另一首同樣是在陳州這三天寫給弟弟子由的《子由自南都來陳三日而別》提到“夫子自逐客,尚能哀楚囚。”蘇軾兩次寫“楚囚”,也可以看出蘇軾的“驚魂未定”。
楚子重侵陳以救鄭。晉侯觀于軍府,見鐘儀,問之曰:“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使稅之,召而吊之,再拜稽首。問其族,對曰:“泠人也。”公曰:“能樂乎?”對曰:“先人之職官也,敢有二事?”使與之琴,操南音。公曰:“君王何如?”對曰:“非小人之所得知也。”固問之,對曰:“其為大子也,師保奉之,以朝于嬰齊而夕于側也。不知其他。”公語范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言稱先職,不背本也;樂操土風,不忘舊也;稱大子,抑無私業;名其二卿,尊君也。不背本,仁也;不忘舊,信也;無私,忠也;尊君,敏也;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事雖大,必濟。君盍歸之,使合晉、楚之成。”公從之。為之禮,使歸求成。《左傳》成公九年。
《世說新語》:
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泣耶?”眾收淚而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