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塑核心價值觀

從小到大,我一直堅信一個觀點:行為是想法的延伸,想法是價值觀的詮釋。如果用道和術的關系來解釋,道即是價值觀,術即為想法。道抽象而晦澀,術具體而明了,道在無形中貫穿一切,術在實踐中完善升華。既然行為、想法、價值觀逐層遞進,當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行為偏離了希望的目標,我一般希望通過改變頂層設計,逐層滲透,最終從方方面面優(yōu)化我的行為。這里稍微談談個人對于價值觀的理解。價值觀的英文是values(見注釋1),它有兩層含義,一是原則(principle),包含了我們對世界和人性的基本假設,二是優(yōu)先級(precedence),包含了對各種美好事物的取舍與偏好。前者從“絕對”出發(fā),談信仰,后者從“相對”入手,重實踐。因此,通俗來說,價值觀就是是一個信仰與實踐體系

雖說修改頂層設計是最理想的方案,但實踐起來有兩大難點。首先,將自己的價值觀用文字表述(articulate)就很困難,捫心自問,有多少人能把自己的信仰和實踐體系講明白?然而,若不能定義出當前的價值觀,談什么重塑。其次,新的體系如何建立。我們既可以全盤接受一個成熟的價值體系,也可以對各種體系進行取舍,形成自己的獨特體系。但無論怎樣,我們都面臨很多選擇,一個成熟的價值體系紛繁復雜,若不能從本質(zhì)上入手,很容易迷失了方向。

經(jīng)過了一段時間的思考與整理后, 我發(fā)現(xiàn)任何一個價值體系,都至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剖析,即對人性的態(tài)度,對客觀世界的態(tài)度,以及對主觀感受的態(tài)度。下面分別展開將。

~~~~ 文章較長,分割線~~~~

首先談談人性。大學的時候聽易中天談先秦諸子百家,對儒家和法家的印象尤其深刻。儒家認為人性本善,具有惻隱與羞恥之心,應以禮義勸導人做好事,用廉恥勸誡人做壞事。法家認為人性本惡,趨利避害,應以利益引誘人做好事,用懲罰震懾人做壞事。儒家的思想雖然高端,但對那時侯的我來說,可操作性實在太差。無論是勸導還是勸誡,都需要極高的個人素質(zhì),不僅得有過人的道德與深刻的思想,還得有極強的溝通能力。即便如此,效果也不能保證一定好。反觀法家,方法簡單粗暴,效果立竿見影,這對于一個剛剛踏入社會的人來說,簡直就是不可多得的成功學寶典。

于是乎,我一心鉆進法家的世界,先讀《韓菲》,再讀《呂氏春秋》,把法家的“法術勢”三原則熟記于胸。何為“法術勢”?因人天性惡,所以需要用法令進行規(guī)范,用權術手段加以控制,用權威使之就范。俗話說,當你是一把錘子,滿世界看起來都是釘子。當我堅信一套體系后,就會不自覺地用這套體系來觀察世界。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我不斷地在實踐中完善這套體系,然后再應用到實踐中去。法家的思想逐漸滲透進我的骨髓,在方方面面影響著我。第一,做人講原則,做事講規(guī)則,強調(diào)執(zhí)行力。也許是受到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糾的影響,我對原則與計劃的追求已經(jīng)到了有些刻板的地步。第二,目標導向,善用手段。認為達到目標大于一切,過程并不重要,同時認為只要目標正確,方法上可以不拘小節(jié)(end justifies the means)。第三,對于外在物質(zhì)的偏執(zhí)追求。希望通過金錢、權力以及地位的提升,提高自己的安全感以及在人群中的威信。這三點分別對應了法家的“法術勢”,都是基于人性惡(懶惰,狡詐,趨利,避害等)的延伸。雖然這套體系聽上去冷冰冰,甚至有點低俗,但不可否認,它對于我職業(yè)身涯的起步階段幫助很大。可以想象,一個人對于外物有野心,有目標并且堅決完成目標,有計劃并且嚴格執(zhí)行計劃,威力自然不小。

然而,這套體系在工作之外效果并不好。講原則守規(guī)則,自然就少了一份人情味;重目標輕過程,自然就忽略了沿途的風景;多外物少心靈,自然就缺少了長久前行的意義與動力。少了人情味,跟家人或親近的人容易產(chǎn)生摩擦;忽略沿途的風景,人心就容易多一分功利,少一分感恩;缺乏長遠的意義與動力,人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就容易迷失。同時,這套體系在工作中也慢慢顯示出了一些弊端。在一個按部就班的工作環(huán)境中,我們可以用“控制“的理念,通過與獎懲規(guī)范員工的行為。但古話說的好,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當我們需要充分調(diào)動員工的積極性,最大限度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時,“控制”的理念就不適用了,過于繁雜的規(guī)章制度阻礙了人的創(chuàng)造力,獎懲并不能帶給員工主人翁精神。

因此,重新定義人性勢在必行。過往的經(jīng)驗很難說服我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這時,一個長久在我心里縈繞的樸素哲學提醒了我,凡事沒有絕對,正確的結論往往都是“對立統(tǒng)一”的,也就是說矛盾的事物往往可以在更高的維度得到合理的解釋。因此,我選擇相信人性在不同的條件下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趨勢。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馬斯洛的人類需求層次理論,該理論指出,對于大部分人,在基本滿足低層次需求后,便會選擇追求更高層次需求。厚黑教主李宗吾對此也有精彩論述,他提出了套圈模型,最里面的小圈是我,然后是親朋,他人,花鳥魚蟲。從里圈向外滲透,便是人性之善,從外圈往里塌陷,便是人性之惡。至于到底是從內(nèi)向外還是從外向內(nèi),通常取決于內(nèi)圈是否足夠穩(wěn)固。這里順便說一句,無論是層次理論還是套圈模型,其本質(zhì)都是人的“分別心”,即厚薄之分。世俗對于每個圈都分的很清,儒家將自己和親人這兩個圈合為一體,墨家揉合了全人類這個大圈,佛教更是將“無分別心”提升到了萬物的高度。孰優(yōu)孰劣,我不妄自評論。

既然重新定義了人性,之前的很多思想自然就被顛覆了。第一,欲讓人向善,必先保障其低層次需求,從而激發(fā)他們對高層次需求的追求與向往。因此,當我們欲責備他人為何未施善行時,先問問自己他們是否有了行善的基礎。第二,不談規(guī)矩,而談是非與使命。規(guī)矩定義了具體行為的規(guī)范,雖然簡單明了,但很難將千變?nèi)f化的真實世界逐一描述清楚。使命(見注釋2)則不然,它高度概括了我們要達到的最終目的。同時,是非感(即王陽明所說的良知)教會我們?nèi)绾闻袛嗖⒑饬烤唧w行為與最終目的契合程度,幫助我們在紛繁復雜的條件下篩選出達到目的的最優(yōu)途徑。換言之,規(guī)矩告訴人們“做什么”,而使命與是非感告訴人們“為什么做以及哪個做法好”,越是復雜的任務,后者越有優(yōu)勢。這一條既適用于自己的成長,也適用于他人的合作。第三,重過程,輕結果。好的結果固然可喜,可再大的喜悅也很快會被新的征程沖淡。同時,目標愈大,過程愈長。人生絕大部分時間都處在過程當中,怎么讓自己在這絕大部分時間中開心呢?很多人(包括我在內(nèi))都會激勵自己說“現(xiàn)在苦點沒關系,等我。。。就好了”,可事實真是這樣嗎?世上哪有什么一勞永逸的目標?與其平日愁眉苦臉,然后短暫的開心片刻,為何不去享受每日不斷接近目標的過程?打個比喻,你家門前有棵很高的樹,樹上結了甜美的果子,可是你需要慢慢學習爬樹才能摘到。如果你重結果,你會每日爬樹失敗后對著樹上的果子而沮喪懊惱,然后在某日終于吃到果子后興奮一小會,但緊接著陷入到不知下一步該做啥的空虛與焦慮之中。或者你重過程,每日看到自己在爬樹上又進步了一些,享受這個小確幸(微小而確實的幸福),當你吃到果子的時候,你可能并不那么興奮,因為你知道這完全是水到渠成的結果,但還是為自己長久的進步而感到自豪與滿足,然后平靜地投入到下一個自我修煉的過程中去。這里補充一句,我絕不否認結果在客觀上的重要性,但希望改變對于結果的主觀認知與感受(perception),正如佛家有言,因上努力,果上隨緣,將關注點更多放在因(過程)上。第四,重自我激勵,輕外界刺激。關于這點,我在成長中深有體會。何為自我激勵?自我激勵是指發(fā)自內(nèi)心的興趣與熱情,它與金錢或物質(zhì)的獎勵不同,可以持續(xù)地激勵人為目標努力。為什么說外界刺激效果不好呢?一是人成為了金錢或物質(zhì)的奴隸,容易被外物所控。二是人對外界刺激的敏感度是不斷降低的(diminishing return),終有一天,外物的刺激會徹底失去作用。第五,重自我成長,輕與人比較。我成長的大部分時間,都是通過超越對手的方式來提升自己的,這些對手有些是真實的對手,有些是“假想敵”。通過樹立標桿、超越標桿這種方式,我的學習與工作有著清晰的目標,因此非常有效率,但也造成我過分看重競爭,而忽略了對自己的超越。這有什么不好呢?首先,它從根本上來說是不公平的。每個人的天賦與能力不同,成長過程中的環(huán)境、機遇與運氣也截然不同,因此到達同一高度所需的努力可能會有天壤之別,這種以成敗論英雄的方式有失公平。其次,它本質(zhì)上還是一種結果導向的思維。擊敗競爭對手是這個游戲的唯一目標,結果導向的弊端前文已經(jīng)談過。這里引申一步,談幾句父母對孩子的激勵問題。父母都懂得夸獎孩子,但如何夸其實是個藝術。很多父母喜歡夸獎孩子取得的結果(考試得了第一名),但高明的父母則會夸獎孩子付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進步(勇于嘗試或者克服了一個的缺點),后者比前者更有激勵的效果。再次,與人比較只適用于跟隨者(followers),當一個人在某個領域取得領先時,除了自己再無其他對手。最后,我借用王陽明與弟子的一次對話為這點做一個小結。有弟子問王陽明,過往圣人的才華有大有小,但為什么都被稱為圣人?王陽明答,人就像一塊金子,既有輕重之分,也有成色之別。每個人的人的能力不同,是金子的重量。通過努力,將自己的潛能發(fā)揮到極致,就如同金子被練到最純,是成色。盡管各人的能力(重量)不同,但這些圣人的修煉程度(成色)確實一樣的。這里修煉的唯一標桿就是自己,準確的說,是昨日的自己。

~~~~ 文章較長,分割線~~~~

接下來談談價值體系對客觀世界的態(tài)度,即絕對真理是否存在?我以前一直認為絕對真理是存在的,任何問題總有一個唯一的正確答案,而我要做的就是不斷學習去理解這個世界,通過更加深刻的認知無限逼近這個正確答案。這個方法在我早年沒有遇到任何問題,畢竟我那時的認知有限,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對自己的認知并沒有十足的把握,因此我的心態(tài)也是小心謹慎的。漸漸的,隨著我的成長,我的認知越來越深刻,我對自己的看法也越來越有自信,自認為在某些方面掌握了絕對真理,這就帶來了不少問題。第一,這種對于絕對真理的認同讓我對不同意見持排斥態(tài)度,因為有且只有一個正確答案,如果我的看法正確,別的看法自然就是錯誤的,那何必還要花時間和精力去理解錯誤的看法呢?我認知的迭代也因此變慢甚至停滯了。第二,不去理解其他意見,讓我有的時候無法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從而導致我難以包容反對的人以及寬容犯錯的人。“為何他不明白這么簡單而顯而易見的道理”?殊不知“簡單”與“顯而易見”只是針對我,或者說我的思維定勢而言。第三,絕對的自信導致絕對的自負,自負又導致傲慢與輕率。

堅信絕對真理的最大好處,在我看來,在于它產(chǎn)生的高效率,尤其是你的認知確確實實無限接近于真理的時候。可問題是,誰又敢肯定自己的認知達到了這樣的狀態(tài)了呢?英國哲學家羅素講過:“我從來不敢說我為我的理想獻身,因為我沒有把握它是對的”。每個人的認知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承認自己的局限性會讓我們有一個謙遜而謹慎的心態(tài)。同時,很多時候,一個事物或者一種現(xiàn)象通常可以從幾個不同的角度進行剖析,得出來的結論也有可能是矛盾的,但很難斷定哪個角度或者結論就是錯的。從本質(zhì)上來說,世界是極其復雜的,它既包括了很多因素,各因素之間又在時間軸上相互交互與影響(即動態(tài)的聯(lián)系)。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很難對這樣一個復雜系統(tǒng)做出精準的判斷,換句話說,我們很難得出絕對的真理。因此,我選擇相信所謂的真理只是人類進步過程中目前最靠譜的假說,每個人堅信的“真理”也只適用他過往的經(jīng)歷。切換到這種思路,我們便可以用謙遜的態(tài)度不斷學習與完善,包容那些我們暫時無法理解的人與事,寬容自己和別人曾經(jīng)犯下的錯誤,最后小心謹慎地一步步推動認知的新邊疆。

~~~~ 文章較長,分割線~~~~

最后談談價值體系對主觀感受的態(tài)度。主觀感受,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情緒(愉快,憤怒等)。情緒是怎么產(chǎn)生的呢?個人覺得比較靠譜的說法是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chuàng)建的情緒ABC理論,他提出:事情本身(前因Antecedent)并不是引發(fā)情緒與行為(結果Concequence)的直接原因,而是個人對A的認知與評價(信念Belief)。因此,事實(A)激發(fā)認知或評價(B),從而導致情緒(C)。舉個例子,你考試考了第3名,但你覺得自己應該得第一,因此沮喪。我之前沒有意識到認知(B)才是情緒的主因,因此很自然的,當我有了負面情緒,我要么嘗試改變事實(A),要么克制情緒(C)。改變事實誠然是一種積極的做法,但總有些事實,要么本身很難改變,要么短期內(nèi)無法改變,這時候,克制情緒成了我的唯一措施。我錯誤地認為,一個偉大的人是不應該感情用事的,要做到絕對的理性。因此,有了負面情緒,我強迫讓自己冷靜下來,然后用理性支配我的思維與行為,殊不知情緒并不會真正消失,它只是被暫時抑制住了而已。負面情緒要么會在潛意識中影響我對這個人的評價或看法,要么會積累到某個零界點上爆發(fā),傷害更大。同時,由于上文提到的絕對真理,因為我相信情緒可以控制,所以我認為別人也可以像我一樣控制情緒,這種思維方式在很多時候會導致矛盾升級。我嘗試找出自己克制情緒的根本原因,個人覺得原因有三。第一,社會普遍認為,喜怒不形于色是有城府的表現(xiàn),值得鼓勵。第二,我從小的成長經(jīng)歷讓我不傾向于吐露自己的負面情緒,抱怨是無能的表現(xiàn),要么忍著要么行動。第三,我沒有掌握溝通的正確方法,錯誤的溝通方式往往讓事情變得更糟,之前的失敗經(jīng)歷讓我逃避溝通。

在找到病根并升級認知之后,我的思維發(fā)生了改變。首先,有了負面情緒,一味地克制是行不通的,對待情緒就像對待哭鬧的嬰兒,你可以去照顧(take care of)它,但不可以去命令它。 在明確這點后,修復負面情緒可以概括為三類:改變事實本身(嬰兒餓了于是喂奶),改變認知與評價(嬰兒認生于是讓他多接觸陌生的環(huán)境),疏導并釋放情緒(把嬰兒抱起來哄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即便能力再強的人也有無法改變的事情,因此后面主要談后兩類。當然,在某些特定場合或情況下,克制情緒是必須的,但事后的溝通也是必須的,不應該逃避。

那先說說如何通過改變B修復情緒。B即我們對某件事情的思考與判斷,一般來說,它代表了我們對現(xiàn)實的期望,對自我的評價,以及對未來的推測。當我們出現(xiàn)過激情緒的時候,我們就應當提醒自己,是不是有些過于偏激的認知與評價。王陽明的一個弟子因為遠方的兒子得了重病而悲痛欲絕,王陽明便對他說,你傷心是人之常情,但你現(xiàn)在過分傷心就是因為你錯誤的私欲了,你認為你的兒子不應該像世人一樣遭受生老病死。這個例子中,內(nèi)心期望與現(xiàn)實產(chǎn)生了落差,從而導致了過分的負面情緒。那不合理的認知與評價一般有哪幾種呢?它可以被大致分為應該化,合理化與妖魔化這三類。第一,“應該化”指的是內(nèi)心對現(xiàn)實有嚴格而刻板的期望,比如“我就應該在30歲前有房有車”或者“我的小孩就應該成績好”。當現(xiàn)實與期望產(chǎn)生落差時,我們就會產(chǎn)生過分激烈的情緒,比如悲痛,憤怒。第二,“合理化”指的是我們把挫折過分概括,用貶低自我評價的方式來解釋挫折,比如“失戀時告訴自己我就是沒人喜歡”,“事情沒錯好時告訴自己我就是不擅長這個”。當我們貶低自我時,會產(chǎn)生過分抑郁的情緒,比如頹廢,失落。第三,“妖魔化”指的是無限放大當前挫折對未來的影響,比如“如果我沒有考上名牌大學我的人生就完蛋了”,“如果這個任務沒完成好我這份工作就保不住了”。我們用“腦補”的方式,一路推演,最后得到一個可怕的結果,當我們擔心這個結果會發(fā)生時,我們會差生過分煩躁的情緒,比如恐懼,慌張。大部分時候,當我們出現(xiàn)過激情緒時,我們都可以意識到。因此,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培養(yǎng)一種提醒機制,及時分析到底是哪個不合理的B導致了過激情緒。當我們能把不合理的認知挖掘出來時,有些問題也許就立刻引刃而解了(比如這次考試考砸我就完蛋了),另外一些問題通過自我學習或與人交流也能夠可到解決(比如我就是沒人喜歡或者我的小孩就應該成績好)。關于情緒的ABC理論以及如何反思B,我這里說的比較簡略,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埃利斯的《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最后補充一句,人是有血有肉的生物,情緒天生就是我們的一部分,因此,我們不應該也不可能通過“洗腦”把自己變成一個沒有情緒的木頭人,但我們應該嘗試避免過分的情緒,這個度怎么掌握?中國古人用”中庸“這個很玄的詞,很難具體操作,我個人比較傾向前文提到的”因上努力,果上隨緣”這個樸素哲學。

再說說如何通過溝通來疏導與釋放情緒。在家庭或工作中,人與人之間時常會引起摩擦和矛盾,引發(fā)負面情緒,這時我們需要在反思后及時進行溝通,不僅可以化解矛盾本身,還可以盡快釋放負面情緒,避免產(chǎn)生新的矛盾,好的溝通甚至可以從矛盾中增進雙方的關系。首先談談溝通之道。這里借用《關鍵對話》中的理念,任何溝通都有一個大目的,對于家庭來說是讓家庭更和睦,對于工作來說是讓工作更高效。因此,我們的溝通必須緊密圍繞這個大目的,而不能因一時頭腦發(fā)熱而做出違背這個目的的行為。這就要求我們的溝通不是單方面的宣泄,而是雙方通過傾訴、共情(嘗試理解對方的感受與情感)、解釋、自我反省與批評,最終解決問題并修復不良情緒。再說說幾大誤區(qū)。一是對人不對事,我想包括我在內(nèi)的很多人都用過“你老是。。。”或者“你怎么又。。。”這樣的句式,這種話很快就能激起對方的防御神經(jīng)。二是宣泄而不是傾訴情緒。相信不少朋友在傷心或者憤怒的時候都說過“我討厭你。。。”或者“你怎么能。。。”這樣的句式,這種話的確可以宣泄胸中的怒氣,卻并不能讓對方意識到他的行為對你產(chǎn)生了傷害。如果我們用傾訴的語氣“你今天做了。。。,讓我感到很傷心/意外/沒有被尊重”,強調(diào)事實和自己的感受,對方會比較容易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三是只注重談話的內(nèi)容,而不重視談話的氣氛。在溝通的某些時刻,氣氛變得緊張,大家都開始變的越來越激動,這時候接著討論問題已經(jīng)沒有實際意義,因此適當?shù)卣{(diào)節(jié)氣氛(比如冷靜幾分鐘或者說幾句緩和氣氛的話)變得非常重要。四是揣測而不是詢問事實。我們在溝通之前或者溝通之中,都會不自然地去推理,而不是詢問并求證事實或者對方的用意。我們會想或者說“他/你肯定是。。。”,這既拖延了我們弄清事實的時間,更重要的是,錯誤的假設會讓對方覺得冤枉,從而導致氣氛更加緊張。這里先談到這,至于如何具體如何操作我會在后續(xù)文章中跟大家討論。

~~~~ 文章較長,分割線~~~~

經(jīng)過了這次對價值觀的重新梳理,在過去的幾個月中,我可以明顯感覺到自己心態(tài)的變化,生活與工作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本文揉合了很多本書的觀點,不一一列出。如果您對某個觀點感興趣,可以給我留言,我會提供書名。最后總結一下:

對人性的態(tài)度:從人性本惡,到人性有善有惡,如何呈現(xiàn)取決于人當下所處的環(huán)境。

對客觀世界的態(tài)度:從絕對真理,到不斷演化的普世真理以及存在于各人心中的個人真理。

對主觀感受的態(tài)度:從拒絕并蔑視(負面)情緒,到承認并正視情緒。

1. Value: a person's principles or standards of behavior; one's judgment of what is important in life.

2. Mission command: a style of military command, derived from the Prussian-pioneered mission-type tactics doctrine, which combines centralized intent with decentralized execution subsidiarity and promotes freedom and speed of action, and initiative, within defined constraints.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

  • 接下來的一周尚南北同學一直吃了同一家外賣,沒錯就是那家菜做咸了速度又慢小哥還帥的外賣。 室友們又露出了...
    諸雅青閱讀 196評論 0 0
  • 現(xiàn)在我經(jīng)常面臨的是這樣的: 作為一枚工作在小地方的英語專業(yè)人士,平常根本都用不到英語,工作場景除外。 英語專業(yè)找工...
    樂活雅閱讀 1,364評論 0 0
  • 年紀輕輕的人 竟然去重溫故鄉(xiāng)和那些陳年舊夢 可怕 詞匯匱乏 無法言語 腦袋空空 行色匆匆 多看王家衛(wèi)多聽黃偉文 去...
    光盲MisterLiar閱讀 304評論 0 0
  • 我曾經(jīng)看過一本書叫《管理成就生活》,書中提到管理知識的獲取渠道有以下三種:第一種途徑,絕大多數(shù)人通過試錯法來...
    風兮勇者閱讀 688評論 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