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洛斯Carlos
上周(石墨文檔)提到卡洛斯(Carlos)這位交易員,他交易的領域是新興市場國債(Emerging Market Bonds)
Carlos只買不賣,因為在他眼里這些發展中國家的潛力是巨大的,在它們成為發達國家之前賣出這些國債都是不明智的(...there was economic value in lending to these countries.)
的確,這些新興市場的國債價格,從總體來看是成一條斜直線上升的,偶爾下跌之后也會迎來更強勢的回歸(...one sees an upward sloping line, with occasional blips, such as the Mexican devaluation of 1995, followed by an extended rally.)
所以Carlos也養成了一個“下跌買入(average down)”的習慣,其方法在1997年之前一直都奏效。
1997年發生了什么?發生的就是著名的亞洲金融風暴!
新興市場的國債價格在1997那時,價格持續走低,Carlos也倍受質疑。一開始Carlos也堅信市場馬上就會回暖的,但到了后來他也坐不住了,開始搬出其他的流言來證明他的同行比他還要差,關于這一點塔勒布說了一句很有道理的話:
A?trader's mental construction should direct him to do precisely what other people do not do.
因為Carlos自己提供關于同行的流言,無疑直接證明了:整個行業的交易員都在使用相同的策略,他們都堅信市場馬上就要回暖了,他們認為自己馬上就能“回水”并大賺一筆了——這難道不是證明了泡沫的存在嗎?
Carlos一直以來都堅信,一個國家不可能違約的,他買的可是國債——最安全的投資之一!
但他忽略最重要的一點:這些發展中國家的政府很多都無法給他們的雇員發工資,其中包括他們自己的軍隊!
這樣的政府又如何指望他們向外國投資者守約?
約翰John
約翰早在第一章就出來了,不過塔勒布到這里才真是解釋其原因。
約翰也是一位交易員,其賺錢的方式就是從風險投資中轉取利潤差,工具則是“杠桿”。
靠著這種投資策略,約翰在32歲就賺到$1?million,3年后他的凈資產就瘋漲到$16?million,其中有$14?million是用于投資,其投資總額為$50?million,剩下的$36?million不用說,就是杠桿。
結果在1997年,約翰和Carlos一起都爆掉了(blew?up),塔勒布就嘲諷地說
It took seven years to make John a hero and just seven days to make him an idiot.
約翰爆掉的原因很簡單,并不是市場跌得太厲害了,而是他的杠桿太高了,杠桿投資實在是太危險了。
當然,約翰并不蠢,他有很多對沖風險的方法,例如賣空(short)他國政府的債券:
A?trader can sell what he does not own and buy it back later, hopefully making a profit in a decline; this is called"shorting"
但他所有的對沖方法在1997年都失效了,后來查找原因的時候,約翰的數學分析師發現,發生像1997年這樣事件的概率微乎其微,大約相當于是“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年一遇”的事件(a "ten sigma" event),只不過在1997年剛好發生了而已......
他們倆都是最差的交易員
這兩個故事都是發生在1992年~1998年這個牛市的周期,約翰和Carlos都是在那個時期里為數不多的最賺錢的交易員,但塔勒布卻認為他們倆都是最差勁的交易員,甚至都沒有被稱作交易員的資格。
塔勒布解釋了為什么在任何時候,最富有的都是最差勁的交易員:
at a given time in the market, the most profitable traders are likely to be those that are best fit to the latest cycle.
this does not happen too often with dentists or pianists - because of the nature of random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