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知遠采訪馬東了。
十三邀第一季,我看過幾集,都是挑著我比較感興趣的參訪對象看的,少有的很真實又有深度的訪談節目,第二季一開篇就采訪馬東,著實驚艷著我了。
馬東是我很欣(xi)賞(ai)的主持人,我并不是因為《奇葩說》而喜歡馬東的,反而是因為馬東才喜歡《奇葩說》的,喜歡他身上的純粹感。
他喜歡在節目里,一邊說自己是不要臉的臭奸商,硬廣一個接一個,一邊又保持著文人的清高,在兩者之間自由的切換,無論是哪一種都透露著純粹的味道。正是這期十三邀的采訪坐實了我的這個看法。
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不看幾個綜藝節目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其實我之前是不看奇葩說的,老實說我并不喜歡大塊的撞色,煽情和浮夸的表演,后來又去看了的原因是一次聚會,酒足飯飽大家在一起聊天,他們就開始討論這一期奇葩說的觀點什么什么的額......留我一個人坐在那里一臉懵逼......然后我被他們意味深長的看了好幾眼,我很尷尬,覺得自己很low,難道是老了?沒有啊,我覺得我年輕的很啊,只是跟他們少了一份共同感。
什么叫共同感?打個比方,三個人一起去一個地方旅行,一起看過某部電影,或者一起參加過同一類型的學習,那么在這三個人之間就會產生共同感,在這三個人之間的互動過程中就經常會帶入曾經經歷過的場景或對話,這時來了第四個人在旁邊,第四個人就會覺得跟他們之間有距離和陌生感,而這三個人反而會通過第四個人,產生更加親密的感覺。就好像我上面的經歷,雖然都是熟人,是朋友,但是因為他們有一份我沒有的共同經歷,就像俄羅斯套娃一樣,他們是我們這個大套娃里面的小套娃。有時候我們會說想要加深感情,那就一起去旅旅游啊,看看電影啊,一起去做做慈善義工啊之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共同感。
有了共同感除了加深感情以外還有什么用呢?更容易快速達成共識,比如在開會之前,請一個老師來給大家講一場沙龍,可以促進高效的開完后面的會議,因為參會人員會更覺得我們是一個整體,比人們從四面八方帶著不同的信息來到這里開會更有效率。就這樣我營造了我和朋友之間的共同感,雖然我最喜歡看的是馬東和蔡康永的結案陳詞。
喜歡馬東身上的敏銳和洞察力,他的表達有時像一根針,會刺到你,也只是刺到你,我覺得這是一種分寸感。像錘子一樣,棒喝把你敲到頓悟,那樣一大半都是敲死了,能活下來的都頓悟了。只需刺你一下,然后自己開悟去。
馬東說,他第一次做的綜藝節目是《挑戰主持人》,他自己本身是主持人,還要選撥主持人,那標準到底是什么呢?想來想去沒有標準,那就比誰招人喜歡,比才藝,只能夠到這個層面來比較。而到這個層面,它就是一個綜藝節目,并不承擔,你想象當中真正選撥或者培養支持人的功能,那只是借口。就好像《非誠勿擾》并不對你倆相不相愛負責任,他只是提供一個相親的過程,讓你們價值觀沖突。
從那時開始,他對綜藝的理解更深。就是內容是最重要的,它是一個節目,節目的形式不重要,一個節目能夠長久,往往產生在價值觀沖突上,它就會自發的產生內容。這就是視角,我們用不同的視角看待事物,往往可以提升創造力。
我大概一年前就有做公眾號的想法,只是單純地覺得好多人都在做,也好想做一下試試。然后我認為寫文章一定要自身很有底蘊,要寫得對寫得好寫得有道理,我就開始關注好多公號去學習去分析,看了一段時間我發現,他們都說的很對很好很有道理,寫一樣的不甘心,寫不一樣的,好像各種觀點都別他們寫完了,然后就真的沒有然后了。
直到有一天,我認識到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講師、導師、包括公眾人物等,除了基礎教育以外,都是在販賣自己的價值觀,就像我現在在這碼字,其實就是在販賣我的價值觀,同樣一個話題一件事情,只是角度不同而已,你對!我錯?哪里有什么對錯。哪個時代不都是一樣,只不過現在每人手里都有一個自媒體的權利,而且有了技術通道,所以我們的聲音被聽到了。這才有了我這個自媒體的誕生,沒有了對錯的自我評判,剩下的就是做好。很多事情如果你不開始,就等于已經搞砸了。
許知遠是和馬東很不相同又很相像的人,看過好多期他的訪談,完全能感受到他想要改變這個時代的愿望,那種好奇和不理解,還有那股噴薄而出的憤怒。跟馬東的底色悲涼放在一起,我都覺得自己看見了一副太極八卦圖,相克又相生。
今天我的結案陳詞,被誤會是表達者的宿命,面對誤會選擇沉默。
不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