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看這部作品的時候,我十一歲,是電視劇,劇情簡單,但是讓我哭了很久,那個時候,我不懂文化背景,也不懂得什么叫做小人物的掙扎,只是想著,福貴的一生怎么可以這么慘,他真的很可憐。
再次看這部作品,我二十一歲,是張藝謀的電影,劇情同樣的簡單,同樣的,我哭的不能自己,但是,我卻從影片中看到了童年時不一樣的感覺,有了不一樣的思考。
看過一句話:你就是你過去見過的人,經歷過的事,以及,讀過的書的總和。
每個人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每個人自然也都代表著一個獨特的故事 。
于是我簡單的把福貴的一生簡述為這樣一個故事:出生于地主階級的家庭,有著富足的生活,賭博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常態,輸掉所有的家業后一貧如洗,父親母親相繼死亡,自己被迫充軍回到家后,女兒發燒從此成為啞巴,兒子給縣長家妻子輸血死亡,女兒嫁人生產后大出血死亡,女婿找醫生掉進水里死了,妻子沒幾年也接著死了,外孫子吃豆子撐死了,最后只有一頭老黃牛陪著他。
試問,他的一生是否平淡,但是是否又充滿了故事?。他可憐嗎?在那個年代的縮影下,他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他并不可憐,雖然他的親人相繼死亡,他仍然在頑強的活著。用我最喜歡的一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對受虐狂的成因解釋來說:人若落入一種無法擺脫的痛苦之中,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就會把這種痛苦看作是幸福,用這種方式來尋求解脫——這樣一來,他的價值觀就被扭轉過來了。福貴一定是覺得幸福的,他承受了太多,所以才會格外珍惜那種活著的感覺。
突然間聯想起了曾經看過的不少韓國和日本的電影文學作品。
這是兩個非常喜歡探討人性的國家,韓國把人性升華到欲望,到一種絕望的愛,日本人把人性揭露的赤裸裸,那是一種自私的變態的存在。這兩個國家,國民生活的精神空白這一現象也許已經成為了知識階級的倫理問題,他們的文化壓迫感直接影響內心世界。知識份子們生的欲望無限擴大的同時,卻不小心喪失了內部倫理基準,把自我意識陷入奴役的境界。這一切從而使世界文明中得到的自由平等的意識遠離了自己的幸福。
生命應該像福貴那樣具有韌性,懷著悲憫?的心,好好的活著。
你也許孤獨,可是世界上除了沒有完全意識的孩子,誰會不孤獨?你身邊有著親人,有著愛人,有著孩子,你仍然會孤獨,這是意識的存在?導致的人性的反思。
此刻,不知道你是什么年齡,不知道你在學習還是在工作,可是你應該懂得自己活著的意義,懂得那一種生命原始的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