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在廁所看簡書,忽然想到一句話:時間都去哪兒了。
剛看到一篇文章里寫道:當你還享受節假日慵懶的時光的時候,或許別人在擁擠的公交汽車上,盯著手機奮力的記錄,其他人還在認為他在和另一端的某個人歡樂的聊天。
王錚亮的歌詞里說: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
我們一邊在努力掙脫著父輩們的生活方式,一邊在不直覺的模仿。
大多數的我們,父母平平淡淡,庸庸碌碌,不時的來點負面情緒熏陶一下身邊的親人。就像朋友小z。
小z,成長在一個極普通的農村家庭,留守兒童、父母讀書少。
曾經的小z經常在朋友圈里發一些說說,大體是在跟別人展示自己很努力云云。小z,也曾經跟我說他特別討厭自己的父母每次給他打電話的時候都說父母怎么怎么不容易和辛苦。
小z和他爸媽,其實,無非都是是想得到的認同罷了。
我和小z從小認識,他父母經常很羨慕我懂事上進,有好幾次甚至在我們玩的正開心的時候突然跟我說讓我勸勸小z努力一點。曾經小的時候不以為然,但是最近的一次是在大二的時候,場面相當尷尬。
小z,在我的眼里,從小到大都是一個十分刻苦的上進青年。但感覺命運總像開玩笑似的跟他作對,似乎他越努力成績越差,尤其是高中的時候。那個時候他在我們學校是一個神奇的存在。教室六點鐘開始通電亮燈,據說有人看到他他四點鐘就開始在教室里點蠟燭看書學習了。Ps.高中那個時候上晚自習經常斷電,我們每個都會備幾根蠟燭。
小z常跟我說他很討厭他的父母為人處事的方式和態度,他要摒棄他們的一切。
可是在我看來,他的父母的影子正在頑強的附著在他的身上了。就像大多數進城務工的農民工一樣,小z在高中時候的學習并沒有多少的思考,而是一味的死記硬背,簡單來說就是“讀死書”。大學的時候也沒聽說他怎么試著掙扎的去擺脫那個影子。那會每次下課或者周末跟他打電話的時候他都在打游戲,他驕傲的說也就課余時間打打游戲,上課從來都不曠課的,每一門課程雖然都分數不高,但是從來沒掛過科。
我想了想,其實他和他的父母的行徑并沒有什么區別。唯一不同的是形式。
畢業后我來了北京,他去了廣東,有段時間沒跟他聯系了。前段時間他說他正在堅持運動減肥呢。我問他堅持多久了,他說半個月掉了10斤。他說他還準備參加今年市里舉辦的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