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8 月 9 日更新:
時至今日,「馬克計劃」已上線服役 2 年了,收獲了幾萬用戶,最高近 500 的日活躍,4.83 分的 App Store 評價,還有很多熱心用戶的反饋和支持。這兩年來,團隊成員也轉(zhuǎn)行的轉(zhuǎn)行、畢業(yè)的畢業(yè),踏上了各自理想的征程。
工作忙碌起來以后,不由就耽擱了這個 side project。在一年多沒有版本迭代后,我們思考再三,決定停更下架該應用。感謝我們的用戶一直以來對我們的支持和鼓勵,正因為有你們,這個不成熟的項目才有了意義。
FYI,應用下架后如果不主動刪除,仍可以維持正常使用。如果對此類應用有強需求,推薦嘗試 AT、時間卡、Habitify、Tasking、iBetter 等同類應用。此外,App 的源碼已開源,歡迎感興趣且有能力的人 Fork。
「馬克計劃」是我和@墨跡、@Steven三人出于興趣,花費半年時間做的一點微小工作,希望可以幫到有同樣需求的人。如果你喜歡它的理念,可以去 App Store 下載資辭。
說到個人任務管理,iOS 平臺上有太多強大好用的工具了──復雜如 OmniFocus,輕便如 Clear,甚至系統(tǒng)自帶的「提醒事項」。但即便如此,依然存在沒辦法完全依賴這些工具解決的問題。比如說:怎樣優(yōu)雅地進行個人項目的進度管理。而「馬克計劃」就是一款試圖回答這個問題的應用。
痛點
個人項目的進度管理一直以來都不算是件易事。比如,為了實現(xiàn)某個目標,如果你試圖去安排和管理幾個同時進行的項目,就會發(fā)現(xiàn)這遠比想象中來得麻煩。
首先,你要統(tǒng)計每個項目要做多少事,比如讀完某本書的 50 個章節(jié)。而后,根據(jù)自己設定的時間期限,計算每天要完成的量──如果準備 10 天讀完那每天就要讀 5 章。最后再用紙筆記錄或 GTD 應用來管理安排。
經(jīng)過這一番演算后,你的計劃似乎已經(jīng)相當嚴謹了。然而不幸的是,實際通常會出現(xiàn)偏差。當你某天或多或少地完成了一定進度后,由于與計劃不符,上述這一計算、安排的過程又得再重復一遍。這個經(jīng)歷是如此蛋疼,以至于會讓人想(? ??_??)? ┻━┻
。
為什么那些功能齊全、似乎無所不能的日歷和 GTD 應用沒法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呢?因為它們管理的任務通常只存在兩種狀態(tài)──「還沒做」和「已完成」,卻很難涉及處于「正在做」這一狀態(tài)中的任務。
而基于進度條形式的「馬克計劃」,試圖以一種優(yōu)雅、無痛的方式,來解決這些處于「正在做」狀態(tài)中項目的安排和管理問題。
工作流
「馬克計劃」管理項目的工作流很簡單,大致不過三步。首先,把一個大的個人目標拆解為具體、可執(zhí)行且有期限的步驟,也就是「馬克計劃」中的基本單元:「項目」。
有了這些具體可行的項目之后,就可以按目標索引檢視它們,查看要每天需要完成哪些事情。然后,在按照計劃實施的過程中,每當你完成一定的進度后,就應該打開應用去記錄它們。
「馬克計劃」會根據(jù)你記錄的完成量,調(diào)整并提示你:今后每天如何安排進度才能如期完成項目。之后,你只要根據(jù)這些提示去推進項目,直至完成歸檔。
SMART 原則
上面種種看起來似乎是個有點無趣的工作流。除了滿足那些每完成一定任務就想到處找地方標記處女座強迫癥外,對其他人來說又有什么意義呢?
事實上,「馬克計劃」在個人項目管理的邏輯上,是遵守了基本法的管理學大師 Peter Drucker 的一個經(jīng)典目標管理原則──SMART 的。
「馬克計劃」的工作流首先讓你制定一個明確的目標(Specific)。這個目標可以被拆分為具體可行的項目(Attainable),同時這些項目又是具有進度(Measurable)且相關(Relevant)的。最后,這些項目都要求能在一定期限內(nèi)(Time-bound)被實現(xiàn)。
因而,在理想狀態(tài)下,使用「馬克計劃」去管理你的個人項目,是有助于更好地安排個人時間、實現(xiàn)既定目標的。當然,首先,你得是一個愿意制定目標并樂于自我驅(qū)動的人。
現(xiàn)在你可以在 App Store 中免費下載「馬克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