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曖昧”一詞的意思,通俗地說,是形容男女之間含糊而不甚明朗的一種關系。
在此不得不先感嘆中國漢字之博大精深。“曖”“昧”二字同為形聲字,左邊表意,右邊表聲;而這左半部分用來表意的“日”字,可謂將情感中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表現得淋漓盡致:給予你愛的溫暖,讓你感受到融融暖意;卻不給予你相應的承諾,讓你愛而未得,暗自惆悵。
在這個多元化、網絡化的時代,大量的信息充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對感情的速食使“曖昧”一詞不自覺地填補了我們內心的某些空缺。
網絡空間的噓寒問暖,仿佛那個素未謀面、甚至連姓甚名啥都還沒弄清楚的他/她成為了我們意識中的依靠:輕柔的話語暖到極致,直擊心門。于是,你動心了,覺得他/她就是你命中注定的人,于是你感嘆命運的恩賜,緣分的巧合,恨不得馬上就飛到他/她身邊。那么,問題來了,你們在現實生活中接觸過嗎?你們彼此了解嗎?憑幾句暖心的話就能判定一個人的人品和本質嗎?還是,沉浸在甜蜜幻想中的你愛上的只是一個虛構出來的假象?你只是因為孤獨、空虛、缺愛,所以才不愿面對現實,所以才躲在那個虛構的假象中不愿出來?“溫水煮青蛙”的暖意最終會敗給殘酷的現實,你雖然不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但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如果沒有面對現實的勇氣,承受不起那份失落,我只能說,曖而不昧,你玩得起嗎?
現實生活中,有這樣一類男生,他們有的雖然沒有超級帥氣的外表,但言談舉止無不散發出迷人的魅力:他們處事沉穩,能力很強,遇到各種情況都能應付自如;他們關心身邊的同事,很能照顧他人的感受,甚至不經意的一笑都能讓你的心小鹿亂撞,好像在說:哇,他竟然對我笑了!他們的頭上仿佛自帶“男神”光環,走到哪兒都氣場滿滿,引人矚目。不得不承認,這樣的男生,確實有獨屬的魅力,但是,當他讓你產生曖昧感覺的時候,你會怎么應對?是主動上套還是用理智控制情感?
公司某部門來了一個新同事,帥氣暖心,處事得體,雖說是新人,但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他的活力與熱情很快就吸引了小A的注意。尤其是當小A午休后常常看到桌上他給的養生茶包。面對他的細心、愛心與暖心,小A不禁有點臉紅心跳。小A的好朋友小B在有一次吃飯的時候問小A:“要不要我幫你問問他到底是什么意思啊?”小A臉紅地點點頭。小B委婉地問,得到的答案是:我看辦公室的女同胞們都挺不容易的,所以就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幻想的泡影全都被打碎,小A想到自己曾經的小心動,覺得有些可笑。
你不能說他們是渣男,也無力指責他們什么,你只能說,他們情商很高,能將情感保持在“友達以上,戀情以下”,能在不越界的情況下將這份朦朧處理得剛剛好。你的多想,只是你的一廂情愿。我不否認“暖男”這個物種的存在,但是,“暖”到極致不免有些“欲擒故縱”之意,玩曖昧,你玩得起嗎?
機緣巧合的相遇,只相互留了彼此的電話號碼,長久不聯系卻在小半年后突然收到一個陌生號碼發的問候短信。你心生疑惑,打過去想知道對方是誰,對方未接,卻在你掛掉后又發了一條短信自報家門,并以禮相邀。小說里的情節如果發生在現實生活中,該如何面對?不可置否,這是“曖昧”的慣用手法,當局者迷,可能身陷其中難以覺察,但從稍微理性點的角度分析,異性如若對你意,不會長久與你處于失聯狀態,突然聯系,要么是此刻他寂寞、空虛、缺愛了,要么是把你當備胎,顯而易見的道理,大家都懂,只是情感不是紙上談兵就能把握的,實際面對時,還是要多一些理性的因素才不會讓自己所托非人。
有人習慣用物質衡量感情,有人習慣用行動衡量感情,無所謂孰是孰非、孰好孰壞,只是,當一個人真正愛你的時候,就不會那么隨意、那么輕率。
當面對摯愛的時候,“在乎”這兩個簡簡單單的字仿佛有千鈞重,仿佛面對一件珍貴的瓷器,想要呵護卻小心翼翼,并不是每一種感情都能稱為“愛”,也并不是每一種“愛”都為你專屬,知道自己想要的,不急不躁、無悲無喜,相信在茫茫人海中,終會有一個他/她等待你的出現,在剛剛好的時間,你們相遇、相識、相知、相守。
這里是聶溪緋,一個享受平淡生活,但內心世界豐富到可以把自己笑瘋的充滿理性光輝的感性的文科女。喜歡用文字表達內心豐富的世界,一直相信文字的自我救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