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美之間就差這檔滿分節(jié)目

沒推薦它,是Sir的錯。

趁第二季開播,羞愧地把它送給你——

《局部》

出品人和制作人是梁文道,主角是陳丹青

海報上的介紹如此這般:

不是藝術(shù)史,亦非繪畫入門,只有一盞臺燈,重新點亮了視覺,跟隨陳丹青的眼睛,娓娓解讀畫家眼中的繪畫傳奇。

Sir還有一句俗的,更可以簡單解釋它的重量:

高曉松有《曉說》,梁文道有《一千零一夜》,陳丹青有《局部》。

這檔節(jié)目的形式是,陳丹青淡然地坐于椅中,用緩慢、軟噥的聲音,給我們講點關于美的事情。

豆瓣給它劃分的類型是脫口秀……

Sir覺得這樣很不妥,因為《局部》才沒那么娛樂。

但它確實又制造了另一種更帶“境界”的娛樂。

像是古人的一次聚會,又像志怪小說里的一次訪仙奇遇。

不到1分鐘的片頭,會給你一種特有味道的儀式感:

陳丹青坐在桌旁,慢慢翻看書籍。

考究的構(gòu)圖,精心設計的打光,營造出沉靜的氛圍,油畫般的畫面質(zhì)感。

隨后,伴隨著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第一首,背景光盞盞亮起,照亮了各個角落里,那些神秘而偉大的畫作和雕塑。

等到燈光全部亮起,陳丹青手里的煙也燃盡。

正片開始。

怎么說呢……感覺就像你無意間步入了畫中,而畫卷靈魂的“主人”就在彼端,等待著兌現(xiàn)給你一個陳丹青般的夜晚。

這特么才是裝逼的極致——毫不裝逼。

裝逼這件事,年輕人都喜歡,但沒幾個做得好。

因為裝逼其實沒有捷徑……恰恰是術(shù)業(yè)有專攻。

我們平時討厭的那些裝逼犯,關鍵還是肚子里的貨太少。但真正功力深厚的大家,人家只是自然而然地舉手投足,談詩論藝,就足以讓世人熱淚盈眶。

所以《局部》Sir遲遲不說,也有著自己的理由。

Sir不夠他裝逼……

想獲得《局部》最好的觀看體驗,第一步,恰恰就是了解這個人。

陳丹青。

畫家,作家,文藝評論家。

這些是職業(yè),是身份。

或許還有一些詞,是性格。

比如憤青、嘴炮。

當年某媒體點名批評他,說他“抹黑中國”。

他確實抨擊過教育制度:

文憑是為了混飯,跟藝術(shù)沒什么關系。單位用人要文憑,因為單位的第一要義是平庸。文憑是平庸的保證,他們決不會要梵高。

抨擊過北京城建:

城市景觀,全毀了。有哪個古老國家這樣義無反顧地糟蹋自己的帝都,抹殺自己的歷史?開羅?馬德里?伊斯坦布爾?羅馬?巴黎?京都?奈良?彼得堡?沒有。沒有一個古老的都城像咱們的北京這樣持續(xù)毀容,面目全非,恨不得把北京的模樣全給改了。

但如果這些“過激言論”是在抹黑中國……

那么,陳丹青也挺愛黑美國的:

我剛到美國,正趕上流行”雅痞“生活方式,高級中產(chǎn)階級,玩健身,在一條滾動的皮帶上邁開大步昂然走,各種器械練身段,跟他媽刑具似的,弄一身一身的臭汗,對自己很滿意,然后沖洗沖洗,上某層吃牛排,一個人吃,很滿意。(陳丹青談現(xiàn)代人的怪癖)

黑,是抹黑的意思。

可看到缺點就指出,如果這都算黑,那國人的自尊心也太不值錢。

這不叫黑,這叫“不裝”。

都知道,身為大家,總得端著點。尤其在中國,這可是傳統(tǒng)。

你端著,就有了資歷,有了神秘,有了職稱、名聲、待遇……

陳丹青是個反例,他不端著,反而經(jīng)常“有辱斯文”,爆粗對他而言,更是家常便飯。

說到中國人的信仰,他說:

誰說中國人沒信仰?中國人的信仰就是:

去他媽的,活下去最要緊。

《局部》里,當他談到自己喜歡的畫,也會突然爆一句:

“次奧,畫得真好啊……”

而談到大家都敬仰的大師,比如印象派的幾個畫家,他還是這樣:

“尤其是后印象派的幾個……幾個……幾個……額……

……幾個傻逼。”

如果有人此刻想說,陳丹青這么粗鄙,這么狂,哪有大師的樣子。

那么Sir想提醒一句——小心哦,就是這種人,最容易被所謂的大師、大家忽悠。

(說到大師,請允許只懂電影的Sir,舉幾個你們都知道的例子,比如同樣爽快直接的黑澤明,同樣苛刻計較的宮崎駿。)

真的大師,長的樣子都差不多。

粗口,確實未必。

但一定會有其他各種方式表現(xiàn)出的真實、率性

這種性格與態(tài)度不僅是對別人,也對自己——

《局部》第一季首映后,陳丹青被請上臺講話,他的講話內(nèi)容非常干癟:

“我都不忍看,自己就是個傻逼,沒什么好講的。”

然后就下臺了……

再問一個問題:

陳丹青,憤青嗎?

Sir生活里沒遇到過,但從節(jié)目上看,陳丹青怎么都不像一個激烈的人。

反而平和、親切

他經(jīng)常會在說完自己的觀點后,補上一句:

這是我胡說的啊。

國學家見笑了啊。

還有很多(人)研究得比我更深的啊。

等等。

你看他把自己擺得很低,但有些人玩起這套,顯得虛偽,顯得裝。

但人稱“通才”的陳丹青這么說,你會感覺這是真的謙遜。

懂得越多,越知道自己滄海一粟。

滄海Sir不知道有多大,但他這一粟,分量早已非同一般。

在很多同學度娘他的空隙,來,我們欣賞一下人家27歲時就畫出的《西藏組畫》……

陳丹青作品《進城》,2013年12月被拍出550多萬的成交價

好,說了好多話,但關于陳丹青,Sir卻感覺自己啥也沒說。

不如結(jié)束尬聊,由此進入《局部》吧——

這檔節(jié)目,主要是談論一些經(jīng)典畫作,譬如《南巡圖》《流民圖》《死亡的勝利》……

聽陳丹青說,一是聽他的學識豐富,二是聽他的見解獨到,三,是聽他這個人,生動而不做作。

談畫作,《局部》不是教你學畫,或者給你高屋建瓴談藝術(shù)史。

恰恰相反,它的著眼點,是局部。

陳丹青每一集,都會從一個微小的、藝術(shù)家不常聊的點出發(fā),給你提供一種新的角度。

譬如第一集。

他挑了《千里江山圖》來講,是想破除大家的一個印象。

大畫家都是長胡子的白發(fā)老頭嗎?都得歷練到一定程度才能畫出名作嗎?

no。

《千里江山圖》是我國古代十大傳世名畫,和《清明上河圖》一個level。

但它的作者王希孟,畫這幅畫時年僅18歲。

20米的長卷上,是大宋的錦繡山河,是年輕人海納天下的雄心。

如果把這幅畫切割成一個個局部,每個局部都是一幅畫。

《千里江山圖》局部

陳丹青說,繪畫靠手藝和眼光,眼光又分為觀察之眼經(jīng)驗之眼

經(jīng)驗可以隨年歲而獲得,但觀察之眼卻沒法教,是天賦。

同樣一副景象,不同人看到的不一樣。而年輕的藝術(shù)家感知功能是全息的,很敏銳。

等到年長,雖然會獲得一些,也必然會失去一些。

過了18歲,王希孟都畫不出同樣的畫了。

畢加索也是。

他的玫瑰色時期是在20歲左右,德拉克羅瓦畫《但丁小舟》才23歲,米開朗基羅雕刻大衛(wèi)像時才26歲……

多少天才的杰作,都出自少年。

藝術(shù)有時缺的不是經(jīng)驗,而是混沌初開時閃現(xiàn)的靈光。

身為觀者,當你真的領會到這靈光,你也就交會了時間、空間無比遙遠的某位古人:

我分明看見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正好十八歲。他好像知道,過了幾年他就死了(陳丹青語)

在Sir的耳中,這就是對“局部”二字最好的解釋。

很多高深藝術(shù)書籍里的藝術(shù)品,不太談及這種“局部”。

我們課本上學到的繪畫雕塑,也很少談到這種“局部”。

它們在談共通的大時代、大歷史、大人類……

而局部,是畫上一個最微小的細節(jié),也是人心靈某處最微小的體驗,它是很難寫進書本的。

恰恰也是這種“局部”,才能從冷冰冰的畫作抵達鮮活跳動的人心。

所以從局部看懂的,不一定是畫,反而可能是你自己對生活的理解與體驗。

我們很缺這種節(jié)目,因為時下很多節(jié)目,也不能幫助提升真正的審美。

有人要問了:

提。升。審。美。。。這么虛的東西,我們很缺嗎?

對不起,很缺。

只說大家最熟悉的穿著吧——知乎有人問中國人審美大概在什么水平,回答大多是吐槽,認為審美相當堪憂。

源自@肥肥貓

上圖還是2015年……但到了2018呢?

最潮男子裝扮,是快手帶火的豆豆鞋緊身褲。

Sir不這么穿,也沒覺得特不對。但Sir認為,如果全都愛穿一樣,其實就是某種不對。

還有小學生教材。

你覺得害行?

那你記得80年代的小學生教材長啥樣嗎?

封面倒不是大事。更關鍵的是,我們只看重語文數(shù)學英語……

而審美能力其實和讀書識字一樣,是需要引導和教育的。

某教授曾心痛地表示,藝術(shù)素養(yǎng)教育真的好重要,基本知識考核外,審美品質(zhì)的考核也不可缺少。

缺少審美品質(zhì),那么神州大地,結(jié)果就是這樣的……

曾經(jīng),大小城市都有一座“白宮”。

曾經(jīng),大小農(nóng)村都夢想著在村邊蓋一座天安門城樓。

中國人是最健忘的,因為我們的歷史太久。

久到我們忘記了漢朝,忘記了唐朝,忘記了宋朝。

忘記了,中國曾是一個在幾千年間,在地球上審美獨樹一幟的國家。

《局部》就是來提醒你的健忘的。

看完《局部》的人,都會意識到這種健忘。

比如周一圍,就提醒過好幾次。

比如今天,Sir也來提醒了。

也許你還不知道自己的審美在哪一個檔次。

也許你確實意識到一點——太多輕松的無門檻娛樂,總在每天重復著,為你制造著無意義的“狂歡”(或者為它換兩個稱呼——“空虛、焦慮”?)。

那你就真的需要《局部》。

但這,其實還不足以令人安心。

陳丹青并不是看《局部》長大的……他看的太多。

你還需要知道的一件事是:

即使美如《局部》,也只是審美的局部。

本文圖片來自網(wǎng)絡

想看的,優(yōu)酷有

編輯助理:想找個人養(yǎng)的柳飄飄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

  • 習慣了沒有生日,習慣了沒有情人節(jié),習慣了沒有所有的節(jié)日,習慣了平靜的看別人的幸福而不勾起自己內(nèi)心的一點點波瀾,習慣...
    peipei123閱讀 137評論 0 0
  • 看下面這個例子 第一種解決方案:創(chuàng)建另一種對象來持有count屬性。但這種方法直接忽略了this,采用了詞法作用域...
    嘆玖閱讀 221評論 0 0
  • 路 你沒有向往 卻一直在延長 路 你給人希望 卻不會憐憫任何一方 路 你誕生在我的腳下 卻引領我找到夢想 路 你是...
    活在樹上的魚閱讀 187評論 0 0
  • ———————————————————————————————————————— 高清資源傳送塔: https:/...
    七景鳴閱讀 280評論 0 0
  • Words and Expressions 1. disdain feeling that sb/sth is n...
    葉思希閱讀 325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