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推薦它,是Sir的錯。
趁第二季開播,羞愧地把它送給你——
《局部》
出品人和制作人是梁文道,主角是陳丹青。
海報上的介紹如此這般:
不是藝術(shù)史,亦非繪畫入門,只有一盞臺燈,重新點亮了視覺,跟隨陳丹青的眼睛,娓娓解讀畫家眼中的繪畫傳奇。
Sir還有一句俗的,更可以簡單解釋它的重量:
高曉松有《曉說》,梁文道有《一千零一夜》,陳丹青有《局部》。
這檔節(jié)目的形式是,陳丹青淡然地坐于椅中,用緩慢、軟噥的聲音,給我們講點關于美的事情。
豆瓣給它劃分的類型是脫口秀……
Sir覺得這樣很不妥,因為《局部》才沒那么娛樂。
但它確實又制造了另一種更帶“境界”的娛樂。
像是古人的一次聚會,又像志怪小說里的一次訪仙奇遇。
不到1分鐘的片頭,會給你一種特有味道的儀式感:
陳丹青坐在桌旁,慢慢翻看書籍。
考究的構(gòu)圖,精心設計的打光,營造出沉靜的氛圍,油畫般的畫面質(zhì)感。
隨后,伴隨著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第一首,背景光盞盞亮起,照亮了各個角落里,那些神秘而偉大的畫作和雕塑。
等到燈光全部亮起,陳丹青手里的煙也燃盡。
正片開始。
怎么說呢……感覺就像你無意間步入了畫中,而畫卷靈魂的“主人”就在彼端,等待著兌現(xiàn)給你一個陳丹青般的夜晚。
這特么才是裝逼的極致——毫不裝逼。
裝逼這件事,年輕人都喜歡,但沒幾個做得好。
因為裝逼其實沒有捷徑……恰恰是術(shù)業(yè)有專攻。
我們平時討厭的那些裝逼犯,關鍵還是肚子里的貨太少。但真正功力深厚的大家,人家只是自然而然地舉手投足,談詩論藝,就足以讓世人熱淚盈眶。
所以《局部》Sir遲遲不說,也有著自己的理由。
Sir不夠他裝逼……
想獲得《局部》最好的觀看體驗,第一步,恰恰就是了解這個人。
陳丹青。
畫家,作家,文藝評論家。
這些是職業(yè),是身份。
或許還有一些詞,是性格。
比如憤青、嘴炮。
當年某媒體點名批評他,說他“抹黑中國”。
他確實抨擊過教育制度:
文憑是為了混飯,跟藝術(shù)沒什么關系。單位用人要文憑,因為單位的第一要義是平庸。文憑是平庸的保證,他們決不會要梵高。
抨擊過北京城建:
城市景觀,全毀了。有哪個古老國家這樣義無反顧地糟蹋自己的帝都,抹殺自己的歷史?開羅?馬德里?伊斯坦布爾?羅馬?巴黎?京都?奈良?彼得堡?沒有。沒有一個古老的都城像咱們的北京這樣持續(xù)毀容,面目全非,恨不得把北京的模樣全給改了。
但如果這些“過激言論”是在抹黑中國……
那么,陳丹青也挺愛黑美國的:
我剛到美國,正趕上流行”雅痞“生活方式,高級中產(chǎn)階級,玩健身,在一條滾動的皮帶上邁開大步昂然走,各種器械練身段,跟他媽刑具似的,弄一身一身的臭汗,對自己很滿意,然后沖洗沖洗,上某層吃牛排,一個人吃,很滿意。(陳丹青談現(xiàn)代人的怪癖)
黑,是抹黑的意思。
可看到缺點就指出,如果這都算黑,那國人的自尊心也太不值錢。
這不叫黑,這叫“不裝”。
都知道,身為大家,總得端著點。尤其在中國,這可是傳統(tǒng)。
你端著,就有了資歷,有了神秘,有了職稱、名聲、待遇……
陳丹青是個反例,他不端著,反而經(jīng)常“有辱斯文”,爆粗對他而言,更是家常便飯。
說到中國人的信仰,他說:
誰說中國人沒信仰?中國人的信仰就是:
去他媽的,活下去最要緊。
《局部》里,當他談到自己喜歡的畫,也會突然爆一句:
“次奧,畫得真好啊……”
而談到大家都敬仰的大師,比如印象派的幾個畫家,他還是這樣:
“尤其是后印象派的幾個……幾個……幾個……額……
……幾個傻逼。”
如果有人此刻想說,陳丹青這么粗鄙,這么狂,哪有大師的樣子。
那么Sir想提醒一句——小心哦,就是這種人,最容易被所謂的大師、大家忽悠。
(說到大師,請允許只懂電影的Sir,舉幾個你們都知道的例子,比如同樣爽快直接的黑澤明,同樣苛刻計較的宮崎駿。)
真的大師,長的樣子都差不多。
粗口,確實未必。
但一定會有其他各種方式表現(xiàn)出的真實、率性。
這種性格與態(tài)度不僅是對別人,也對自己——
《局部》第一季首映后,陳丹青被請上臺講話,他的講話內(nèi)容非常干癟:
“我都不忍看,自己就是個傻逼,沒什么好講的。”
然后就下臺了……
再問一個問題:
陳丹青,憤青嗎?
Sir生活里沒遇到過,但從節(jié)目上看,陳丹青怎么都不像一個激烈的人。
反而平和、親切。
他經(jīng)常會在說完自己的觀點后,補上一句:
這是我胡說的啊。
國學家見笑了啊。
還有很多(人)研究得比我更深的啊。
等等。
你看他把自己擺得很低,但有些人玩起這套,顯得虛偽,顯得裝。
但人稱“通才”的陳丹青這么說,你會感覺這是真的謙遜。
懂得越多,越知道自己滄海一粟。
滄海Sir不知道有多大,但他這一粟,分量早已非同一般。
在很多同學度娘他的空隙,來,我們欣賞一下人家27歲時就畫出的《西藏組畫》……
陳丹青作品《進城》,2013年12月被拍出550多萬的成交價
好,說了好多話,但關于陳丹青,Sir卻感覺自己啥也沒說。
不如結(jié)束尬聊,由此進入《局部》吧——
這檔節(jié)目,主要是談論一些經(jīng)典畫作,譬如《南巡圖》《流民圖》《死亡的勝利》……
聽陳丹青說,一是聽他的學識豐富,二是聽他的見解獨到,三,是聽他這個人,生動而不做作。
談畫作,《局部》不是教你學畫,或者給你高屋建瓴談藝術(shù)史。
恰恰相反,它的著眼點,是局部。
陳丹青每一集,都會從一個微小的、藝術(shù)家不常聊的點出發(fā),給你提供一種新的角度。
譬如第一集。
他挑了《千里江山圖》來講,是想破除大家的一個印象。
大畫家都是長胡子的白發(fā)老頭嗎?都得歷練到一定程度才能畫出名作嗎?
no。
《千里江山圖》是我國古代十大傳世名畫,和《清明上河圖》一個level。
但它的作者王希孟,畫這幅畫時年僅18歲。
20米的長卷上,是大宋的錦繡山河,是年輕人海納天下的雄心。
如果把這幅畫切割成一個個局部,每個局部都是一幅畫。
《千里江山圖》局部
陳丹青說,繪畫靠手藝和眼光,眼光又分為觀察之眼和經(jīng)驗之眼。
經(jīng)驗可以隨年歲而獲得,但觀察之眼卻沒法教,是天賦。
同樣一副景象,不同人看到的不一樣。而年輕的藝術(shù)家感知功能是全息的,很敏銳。
等到年長,雖然會獲得一些,也必然會失去一些。
過了18歲,王希孟都畫不出同樣的畫了。
畢加索也是。
他的玫瑰色時期是在20歲左右,德拉克羅瓦畫《但丁小舟》才23歲,米開朗基羅雕刻大衛(wèi)像時才26歲……
多少天才的杰作,都出自少年。
藝術(shù)有時缺的不是經(jīng)驗,而是混沌初開時閃現(xiàn)的靈光。
身為觀者,當你真的領會到這靈光,你也就交會了時間、空間無比遙遠的某位古人:
我分明看見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正好十八歲。他好像知道,過了幾年他就死了(陳丹青語)。
在Sir的耳中,這就是對“局部”二字最好的解釋。
很多高深藝術(shù)書籍里的藝術(shù)品,不太談及這種“局部”。
我們課本上學到的繪畫雕塑,也很少談到這種“局部”。
它們在談共通的大時代、大歷史、大人類……
而局部,是畫上一個最微小的細節(jié),也是人心靈某處最微小的體驗,它是很難寫進書本的。
恰恰也是這種“局部”,才能從冷冰冰的畫作抵達鮮活跳動的人心。
所以從局部看懂的,不一定是畫,反而可能是你自己對生活的理解與體驗。
我們很缺這種節(jié)目,因為時下很多節(jié)目,也不能幫助提升真正的審美。
有人要問了:
提。升。審。美。。。這么虛的東西,我們很缺嗎?
對不起,很缺。
只說大家最熟悉的穿著吧——知乎有人問中國人審美大概在什么水平,回答大多是吐槽,認為審美相當堪憂。
源自@肥肥貓
上圖還是2015年……但到了2018呢?
最潮男子裝扮,是快手帶火的豆豆鞋緊身褲。
Sir不這么穿,也沒覺得特不對。但Sir認為,如果全都愛穿一樣,其實就是某種不對。
還有小學生教材。
你覺得害行?
那你記得80年代的小學生教材長啥樣嗎?
封面倒不是大事。更關鍵的是,我們只看重語文數(shù)學英語……
而審美能力其實和讀書識字一樣,是需要引導和教育的。
某教授曾心痛地表示,藝術(shù)素養(yǎng)教育真的好重要,基本知識考核外,審美品質(zhì)的考核也不可缺少。
缺少審美品質(zhì),那么神州大地,結(jié)果就是這樣的……
曾經(jīng),大小城市都有一座“白宮”。
曾經(jīng),大小農(nóng)村都夢想著在村邊蓋一座天安門城樓。
中國人是最健忘的,因為我們的歷史太久。
久到我們忘記了漢朝,忘記了唐朝,忘記了宋朝。
忘記了,中國曾是一個在幾千年間,在地球上審美獨樹一幟的國家。
《局部》就是來提醒你的健忘的。
看完《局部》的人,都會意識到這種健忘。
比如周一圍,就提醒過好幾次。
比如今天,Sir也來提醒了。
也許你還不知道自己的審美在哪一個檔次。
也許你確實意識到一點——太多輕松的無門檻娛樂,總在每天重復著,為你制造著無意義的“狂歡”(或者為它換兩個稱呼——“空虛、焦慮”?)。
那你就真的需要《局部》。
但這,其實還不足以令人安心。
陳丹青并不是看《局部》長大的……他看的太多。
你還需要知道的一件事是:
即使美如《局部》,也只是審美的局部。
本文圖片來自網(wǎng)絡
想看的,優(yōu)酷有
編輯助理:想找個人養(yǎng)的柳飄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