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看科幻電影時,有一種時間循環的梗經常被導演(編劇)采用。電影里,刻畫不同的巧合,讓同一個人在同一時間里產生各種巧合的碰撞。然而這些人其實已經經歷了各自不同的時間循環。無論主人公怎么改變,似乎都無法掙脫循環的宿命。
這種宿命的循環,是編劇們設定的一種超現實世界。
比如電影《恐怖游輪》,用出租車(死神)這樣的梗來自圓其說這種超現實世界的邏輯。匈牙利的《逃離循環》效仿相同的邏輯在展開劇情,但沒有亡靈論這些邏輯。西班牙的《時間罪惡》同樣設定了一個時間循環論,是一段罪惡覺醒的故事。
在這些時間循環論中,三部電影表現出不同的主旋律,《恐怖游輪》表達一種自責的煉獄,《逃離循環》表達愛情女巫的愛情綁架,《時間罪惡》表達時間循環道出人性的三層罪惡,步步加深。
相同的梗,誕生不同的電影主旨旋律。
然而無論電影朝著哪種方向發展,時間循環帶來最大的變化還是保留循環記憶的男女主人公成長的變化。他們總會一開始驚恐,慢慢變得清醒,冷靜,或者變得殘暴或者頹廢。只要還有進行下次循環的勇氣,最終還是會變得克制冷靜。
一次循環,就是一次自我迭代。
在循環中,只要保持了上個循環的記憶,那么下個循環就會變的比上一輪冷靜很多(朝著情緒控制方向演變)。這類循環時間電影,選取了人生的一個小片段,通過不斷循環的過程,讓人能在不斷迭代中成長冷靜克制。這種變化在《逃離循環》中表現的尤其明顯。參與了多輪循環的亞當,在對待安娜的感情時,變得勇敢擔當。他的爸爸,最后也吃驚的拍著他的肩膀說:你變了。
這種循環變化,簡直就是成長的捷徑。
相同的故事,只需要循環幾次,試圖去打破這種循環的方向發展,人就成長了。成長的代價就是要試圖終結循環的過程。
之所以說是捷徑,是因為盡管每一次循環都會有一點點微小變化,但是總體經歷和旋律是一致的。就是說,無需真實經歷太多閱歷,面對的是同一場景,只需要在此基礎上微小的循環和迭達就能實現人性的突破。
朝惡的方向,還是朝善的方向,取決于導演(編劇)對電影循環的設定。這也是循環的出口(成長的質變點)。
從個人成長的角度,有兩個關鍵點:1、帶著上一輪循環的記憶,2、意識到循環規律
如果沒有上一輪循環的記憶,那么下一輪循環就還是新的,無法實現從量的迭代積累到質的突變過程。如果沒有意識到循環規律,那么無法產生打破循環論的動機。
這類超現實世界的視角是否能用到我們的真實世界呢?
在真實的現實世界,是無法完全重現這種時間循環的。于是人的成長無法在這種刻意的循環中快速成長起來。然而你沒發現,生活處處都會發生相似的情景發生?就像你有的錯誤,總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犯一般。那么著算不算一種形式的循環呢?
一旦循環產生,你會不會有逃離循環的本能反應?
逃離循環的前提是打破了循環的條件。比如之前的無知、魯莽、幼稚所牽引的連帶后果致使一輪輪的故事重現(相似性重現)。倘若提前能感知到這種潛在的后果,那么用不再無知、魯莽、幼稚的方式來處理,打破了這種循環的前提設定。
打破一次前提設定,就實現了一次自我迭代。這種打破的過程,建立在對后果的預判上的。而這種預判的能力往往來源多次經驗的積累和記憶。閱歷的記憶很關鍵,如同墨西哥電影《意外空間》那樣,對待自責背負的不同代價,因為忘記了前35年的記憶,當進入下一個35年循環時就會朝著消沉的方向發展。
現實世界的故事要復雜很多,人也總是習慣性的忘記過去。即便發生了循環故事,也沒有意識到這里存在一個循環的牢籠。
對過去的記憶,多么重要。
在記憶的前提下,若能有意識的捕捉循環事件,就能也如同電影里超現實世界一樣,實現個人快速成長。迭代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過程。哪怕一點點進步,隨著迭代次數的累積,會帶來跳躍式的變化。你似乎只需要等待就好了。
然而,在現實世界里,打破循環后的方向,會朝哪個方向演化呢?
只需要對著鏡子問一聲,誰是你的現實舞臺導演?
UP TO YOU!
--end--
作者:曹濤,產品經理。關注互聯網+文化、教育和人工智能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