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流行一個說法,叫“一萬小時定律”,說天才并不存在,只要誰刻意練習一萬小時,他都可以成為頂尖高手。
但現在很多文章都證明了“刻意練習”雖然存在,但也是有標準的,并不是什么領域都可以刻意練習的。這最基本的兩個標準就是:你所訓練的領域是合理發展的行業,有了一整套成熟的評價標準和高效的方法;你必須有一個能夠給你布置訓練作業和及時反饋的優秀導師。
只有具備這兩個條件,它才是嚴格意義上的刻意訓練。比如小提琴的訓練。那么,天才到底存在還是不存在?
我一直認為天才是存在的,而且常常讓我們無法望其項背。比如我們知道愛因斯坦是公認的天才。不過,在他那個時代,人們都說馮·諾依曼更聰明。據費米和費曼等人回憶,他們需要用計算機算一晚上的題,馮·諾依曼心算半小時就能算出來。當然,當時的計算機不是很快,每秒只能進行5000次運算。費米和費曼已經被認為是天才級的科學家了,但如果和馮·諾依曼的差距如此之大,可見天才真是讓人高山仰止。
但是,除了這些人類少有的之外,就連諾貝爾獎獲得者中,真正說是天才的人其實并不多,有個統計說獲得諾貝爾獎的這些人,似乎看不出智力和成就是完全正相關的關系。
當然,搞科學和工程,基本的智力是需要的,《異類》的作者格拉德威爾認為智商120是必須的,但是超過了120也沒有什么優勢。
智商120是什么概念?大約40%-50%的中國人都能達到,也就是說我們很多人的智力都應該能夠做出諾貝爾獎級的成就,但很顯然這不是事實。
因此,我們大多數人在承認智商這個指標的同時,也隱隱感覺到它和聰明好像并不完全是線性正相關的。到底天才和我們的腦子是否在結構上有很大的不同?這個問題不僅你我關心,其實很多科學家也想知道。
為了尋找這個答案,1955年一位醫生做了件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事情。那一年,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去世了。他生前最后住院的普林斯頓大學醫院里有位醫生,名叫托馬斯·哈維,他利用工作之便偷走了這位神一般天才的大腦,在進行了防腐處理后,把它做成了240個切片保存了下來,以便研究天才的大腦和常人到底有什么不同。這件事當然瞞不過FBI(美國聯邦調查局),不過它的人一直暗中在保護著哈維和愛因斯坦的大腦。后來,哈維最終取得了愛因斯坦兒子的諒解,不過愛因斯坦的兒子講,研究成果必須發表在世界一流的雜志上。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全世界就等待哈維的研究成果。遺憾的是,哈維研究了一輩子,也沒有發現愛因斯坦大腦有什么特別之處,而且他的腦重量只有1230克,遠遠低于常人的1400克。雖然他的大腦溝回比較多,但是這至今還不是天才的直接證據。到了1980年,背負巨大壓力的哈維決定讓全世界的科學家一起來參與研究。參與的人多了,大家不僅容易做出成果,而且會有不同的見解。1999年,加州大學的科學家發現愛因斯坦大腦中的膠質細胞比較多,而不是負責數學物理能力的神經元細胞多。但是,醫學界的共識是,神經元細胞在人的思維中起著主要的作用,而膠質細胞只起著輔助作用。因此這個發現被醫學界嗤之以鼻。后來,加拿大的科學家又發現愛因斯坦的腦洞大,也就是說他的頭蓋骨和大腦的上端空間大。雖然我們開玩笑時會說腦洞大開,但是腦洞大和智力似乎沒有什么聯系。中國的科學家們也獲得了一部分腦切片,他們研究發現愛因斯坦左右腦之間的胼胝體比較發達,因此認為他的左右腦可能通信比較好,但是之前沒有人認為胼胝體和智力有什么關系。
今天,全世界對愛因斯坦大腦的研究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一個統一的結論。
當然,人們可以認為科學家們還沒有找到什么最終的證據,不過更有可能的是,愛因斯坦的大腦在生理上可能就和常人并沒有太多的不同。事實上,每一個人可能都有自己的天賦,有的人記憶力好,有的人善于思考,很難用一把尺子度量。人類發明了IQ(智商)、EQ(情商)等一大堆指標,就是因為人的天賦是全方位的,不是單一的。也正因為如此,使用一種量化的指標給人貼上標簽也是不對的。至于人們的天賦有多少是天生的,有多少是后天環境導致的,或者自我開發的,今天依然沒有定論。以愛因斯坦為例,至少他在大學之前并沒有顯示出超人的智力,相反,很多在中學或者大學顯得很聰明的人,后來變得很平庸,或許這是因為那些早期體現出來的聰明只能說明他們善于解決一類問題(比如考試題)罷了。
愛因斯坦和常人最大的不同在哪里?我認為有三個,首先他善于提出問題。物理學家張首晟教授談到清華大學和斯坦福大學在研究上的差距,他說主要差距在于提出問題。斯坦福的科學家善于找到當下最重要的問題,清華在把握研究方向上就差了不少。而一旦找到了問題,清華教授解決問題的水平并不差。
其次,愛因斯坦善于做白日夢,也就是腦子不受約束地胡思亂想各種情景,然后從中總結規律,而大部分科學家的思維方式受到教育和周圍同事思維的約束。
最后,愛因斯坦是一個非常有恒心的人,他對自己的觀點非常執著,并且愿意為尋找出答案花上一輩子的時間,他關于統一場論的假設到死也沒有完全想清楚,更沒有證實。這件事是60年后才得到基本證實。愛因斯坦不是那種尋求最快發表論文研究課題的人,而是愿意花時間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人。
凡天才必有過人之處,不過我們與其去尋找我們和他們之間在生理上的差距,不如多學習他們做事情的方法。這些是我們可以控制的。
那么,什么是我們能夠控制的?
在說天才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想到莫扎特。
他14歲的時候,在教堂聽了一首經文歌的演唱后,就能憑記憶把它全部默寫出來,這首歌大概有兩分鐘,而且有好幾個聲部。
這完全是天生的嗎?不完全是。在他6歲的時候,他就已經完成了3500小時的練習,而且是在他父親的指導下。
他的父親是一位音樂家,還曾出版《小提琴奏法》,他放棄了宮廷樂師的工作,將全部精力用在莫扎特身上。
但是,倘若讓我們也練習那么長時間,就可以達到莫扎特的天才程度嗎?很大可能不會。
所以,所謂天賦,指的是某種天生的特性。
但是我們大多數人,往往以為天賦=能力,以為天賦是那條虛線,以為只要有天賦,那么不需要努力就可以達成結果。
實際上,天賦只代表一種潛力,是否能夠轉化為能力,則是需要后天刻意練習的。
《異類》、《一萬小時天才理論》等書中,早已揭示了心理學家關于“高手是如何煉成”的研究結果,那就是,天賦是需要后天開發的,就是所謂“刻意練習”。這就回到了文章的開始。
其實說刻意練習,還不如說“努力”。
智力水平只是一塊入門磚,是成功的必要但非充分條件,更不能說是決定性的作用了。曾國藩的例子大家講太多了。曾國藩為何被那么多人所推崇?因為他用實踐證明了:一個資質平庸的人,如果真誠地投入自我完善,也可以成為超凡脫俗的圣賢豪雄。
但凡成功者,都具備有兩個相反的特質,變和不變。不變的是他一生的執著、熱情和自律,變的是他的認知、思考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