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很折騰的一年。
從2014年開始,每年年末總結的時候往往都發現,在過去的一年之中,自己的年度計劃不僅完成了,而且一般都還超額不少。
本該很開心,但卻覺得有種很糟糕的挫敗感。本以為自己將自己的所有目標都完成以后我會過的非常好,但現在卻很遺憾的發現,哪怕計劃都超額完成,我的生活,我的狀態依舊是一團糟,依舊迷茫,依舊困惑,依舊對著很多事情無能為力。
從每月的總結一條條一列列看下來,覺得自己并不是一個人,只是一個只會對著計劃列表一條條執行的機器,一點,人的感覺都沒有。
挫敗歸挫敗,總結依舊要有。
總論
數字化衡量,2016年里,恰好讀完100本書,看了31部電影,聽了32堂講座,跑了116公里,聽了429本書,看了16個視頻,去了12座城市,拿到3份offer。
合上所有的資料,給2016定個關鍵詞的話,大概會是摸索認知。
摸索著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摸索著自己喜歡的工作,摸索著自己的能力邊界,以及摸索著自己的恐懼點。
慢慢的摸索,才知道自己其實是個戀家的人,難過的時候就只想著回家窩在自己的房間里好好睡上一覺;
發現自己完全沒有自己想象中的堅強,觸碰到自己恐慌點的時候只想回家找媽媽抱抱;
發現其實并沒有自己以為的那般勃勃野心,只不過是欠缺安全感需要用周邊的認同感,飽脹的錢包,完成事情的成就感來補足;
發現自己并沒有自己所以為的那般執著,遇上常年的恐懼點時反應依舊是逃跑而非克服;
發現自己很口是心非,知道有些東西雖然在意但卻無法得到,開口時卻是說自己不喜歡并不想要,哪怕內心在嘶吼著我在乎我想要。
如果說上半年自己是如愿以償,欣喜若狂,下半年則是冷靜下來用理智驗證這些所達成的“愿”是否真的合適自己。
于工作
心心念念畢業后要去上海,9月得到了上海的offer以后義無反顧的往那座城市奔去,人生第一次自己搬家,一個月一搬就是三次。因為一些奇奇怪怪的原因,誤打誤撞進入了曾經最愛的旅游業,只要留下就能夠成為自己夢寐以求的旅行編輯,每日各地玩玩玩,然后認真寫寫寫。
很心機的模仿自己很喜歡的一個美食號做了一份上海生煎測評,卻又因為這篇文誤打誤撞的去到了一個關注了三年的美食公眾號,成為了一個每天都在吃吃吃的美食編輯。
16年開年的時候和自己說,希望年底的自己,可以拿到旅游或者生活體驗類編輯或策劃的offer,這樣的話,大學的一大目標就實現了,結果一拿就是兩份,工作內容比自己想象的還貼合自己的夢想。
但臨選擇的關頭自己又慫了,在想要不要全部推翻,找個所謂大公司去做運營,哪怕在年初的時候,還對所謂大企業一臉不屑,說才不要去做個螺絲釘。
于生活
最大感觸就是哪有什么無用的事。
5月做生活體驗師的時候發現了一家很有趣的二手書店,之后幾個月常常折騰一兩個小時的公共交通去和老板聊天扯談。心血來潮寫了一篇關于書店的介紹,在老板的朋友圈里小小火了一陣,然而今年一份報酬很棒的長期兼職就因為這篇文找上門來了也是讓自己目瞪口呆。
甚至連多年來未曾間斷的旅游,也成了自己11月玩命寫游記時的最佳素材。
2016存在最大的問題
情緒管理。
回看2016年的日記,一臉的茫然,不管什么時候,自己對自己似乎都有著很強烈的不滿情緒。無論是孤獨感,抑或是時間調控不合理,狀態不佳不想動,人際關系沒有協調好,原本的所有計劃都被打亂……種種或大或小的原因都能夠成為自己嫌棄自己的原因。
負面情緒的泛濫讓自己始終處于一種很挫敗的感覺中,對自己的認可度極低,抓著自己每一件沒做好的事情不放,不停給自己增加壓力,導致后期一次性的崩潰。這個問題存在已久,但在過去的一年中發作的尤其頻繁,若不加以控制,怕這種情況會越來越糟。
不論好壞,總之已經跌跌撞撞走過2016,沒有那么長的視野,沒有那么寬的眼界,并不知道自己當下做出來的決定對于日后會有什么影響,反正怎么選都會后悔,那么就隨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