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生氣和生悶氣
每次帶女兒回外婆家,都很受不了我媽教我女兒說的關于情緒的話:
“生氣不好。”
“生氣會讓你得病。”
“吃飯的時候千萬不要生氣,你會得病的。”
受不了歸受不了,一般我不會說什么。因為我媽對我女兒說這些話時,起碼態度是比較溫和的。不像我小時候,不管是跟誰嘔氣,通常只會招來一頓訓斥。
不知道她記不記得,在我二十多歲的時候,她曾經跟別人說過的對我的一句評價:這孩子,愛生悶氣。
很想告訴她:是啊,在你面前不能生氣,那氣只能悶著生咯。
我們的文化當中,常常有一些錯誤的、沒有經過證實的知識和觀念代代相傳,其中一條是:強烈的感覺是有害的。
不光是象憤怒、恐懼、沮喪、憂郁這樣的負面情緒被認為是不好的,就連強烈的喜悅也是不好的,而且還帶有性別上的歧視,比如“笑不露齒”一般是用來要求女人的。
但人,天然是有感受的。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任何事件,都會產生各種想法和情緒,它們如同我們身體里的血液,需要流動而不是阻礙。有感受卻被憋著,就會形成如血栓一樣的情緒淤堵,才會形成真實的身體傷害。
我們的心理狀態和情緒,也會在身體上呈現出來。比如快樂的人步態輕盈,就象安了彈簧,沮喪的人會有陰沉的面容。好多年前坐診時就有病人告訴我,她的肩膀總是會不自覺的聳起,自己注意到了就放下,但不知不覺就又聳起來了。這個,其實就是因為被壓抑的憤怒和不自覺的緊張在身體上的呈現。
不知道有多少家庭的孩子被父母限制表達情緒,見過太多的大人習慣對孩子說:
不許哭!
這有什么好哭的?
你這個孩子,脾氣怎么這么壞!
當感覺不允許被表達,身體就會代表我們自己來表達感覺。當成年人認為孩子的情緒和自由意志必須加以壓抑并且嚴加管教,被管控的身體就容易發展出身心癥。當你生長在一個不準表露情緒的家中,每個人都不會說出自己的憤怒、害怕、心痛和悲傷,你當然也不會把內心的感覺輕易說出來。
生下女兒時,經歷了早產和她的發育遲緩,害怕她失明或者腦癱的恐懼,象一塊巨石壓在心頭。我查資料、帶她上醫院檢查、給她做身體按摩和康復訓練,但在父母面前,在親戚面前,是幾乎不跟他們交流這件事的。因為沒有確診,家人的態度是回避發育遲緩這個事實,覺得我杞人憂天。既然看法不一樣,交流可能變成無謂的爭辯,何必。
而且在我心里,懷疑歸懷疑,求證歸求證,但好像一旦說出口,就會遭遇真的不幸,巨大的恐懼,讓我無法開口。做比說好——我這樣告訴自己,壓下心里的不安,忙著孩子的各種大小事,最后終于在積極干預之下,讓孩子的發育跟上了正常孩子的進展。
但真正放心,知道徹底擺脫了腦癱疑云,我付出了三年的努力。這三年,不光是擔心孩子的發育,還加上產后的情緒抑郁,以及養育觀念跟父母不同而產生的摩擦。這些情緒,雖然跟互相扶持的老公可以傾吐一些,但負面感受不表達的習性,讓我的情緒紓解是非常不夠的。
所以在那段時間,查出拳頭大小的卵巢囊腫,是順理成章的事。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