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如果有一種食物讓你覺得幸福,那會是什么呢?
時至冬至,根據南北方風俗習慣的不同,北方吃餃子,南方則喝羊肉湯。現在也有一種南北兼顧的流行吃法——羊肉餃子。
我是一個北方人,來到了南方生活。也許是從小養成的飲食習慣,我很喜歡吃面食,對餃子更是鐘愛。倘若有人要問我吃什么食物會覺得幸福時,那我的答案一定是餃子。
冬至,我更不會錯過這個吃餃子的節日,午餐吃了滿滿一大盤,但仍覺得意猶未盡,晚餐依舊吃了餃子。其實,最近七日里,其中五天的午餐我吃的都是餃子。我喜歡吃餃子,總覺得餃子是一種象征團圓的食物。吃餃子的時候,感到很幸福,很滿足。
02
小時候家里窮,平日里是很少包餃子的,只有過年時才會包餃子。那時候,吃餃子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過年時,一家人圍在一起,媽媽負責搟餃子皮兒,我和爸爸,還有哥哥負責包餃子。我們都只會包簡單的形狀,爸爸和哥哥包的餃子形狀是將皮兒對折捏在一起即可。我包的形狀則是在他們的基礎上,再將兩個尖兒捏在一起,捏成了元寶的形狀。
餃子下了鍋,便是我們最期待的時候。媽媽在廚房里煮餃子,我們三個人圍坐在飯桌旁等餃子出鍋,眼睛卻時不時望向灶臺的方向。當聽到一聲“餃子煮好了”時,我便和哥哥便一起從椅子上站起來沖向廚房。一家人圍在小小的桌子旁吃餃子,熱騰騰、香噴噴的餃子吃在嘴里,暖在心里。
我總會調皮地說:"元寶是我包的,多吃元寶會發財”。媽媽則會笑著將所有的“元寶”都夾到我的碗里。我吃了太多的“元寶”,卻依然沒有發財。
在潛意識里,我總覺得餃子是一種很有“年味兒”的食物。過年時一家人團團圓圓,圍在一起包餃子,吃餃子。那餃子里包裹的是家人濃烈的愛和情。
03
后來,家庭經濟好了,吃餃子成了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兒,而一家人卻少有能在一起包餃子的時候。爸爸忙著做生意,哥哥去外地上大學,而我也在讀書,包餃子成了媽媽一個人的“獨角戲”。媽媽每次都會包白菜肉和韭菜雞蛋兩種餡兒。白菜肉是爸爸喜歡的味道,我和媽媽則更親睞韭菜雞蛋餡兒。
再后來,哥哥留在外地工作了,我也離開家鄉去其他城市讀大學。每年只有春節時,一家人才能圍在一起包一頓“團圓水餃”,依舊是媽媽負責搟皮兒,我、哥哥,還有爸爸負責包餃子。
再再后來,哥哥在外地結了婚,成了家,當了父親,有了自己的一兒一女。我從讀大學到參加工作,由北而南,從一個“外地”到了另一個“外地”。我和哥哥最終都沒有回到老家,也都很少回家。偶爾給家里打電話,問爸爸吃的啥飯時,當聽到他說“你媽包的餃子”的時候,我總會感到一絲凄涼,但更多的是對他們的思念。
04
最近,媽媽去了哥哥那里。我昨天晚上給媽媽打電話,接電話的是我的小侄兒,一個四歲半的小毛孩。電話接通后,小寶兒(我喜歡這樣叫他)的第一句話便問,“你什么時候來我家呀?”我說放假了就去看他。然后他又問,“你晚上吃的什么?”我說是面條。我轉向問他晚上吃的什么時,他說是餃子。我接著問,“誰包的餃子?”他說,“奶奶包的餃子”。然后他又補充了一句,“奶奶包的餃子可好吃了,我吃了好幾個”。
小時候,媽媽給我包餃子吃。記憶里,餃子的味道,是媽媽的味道,是一家人團圓的味道。如今,我遠離家鄉,再難以吃到媽媽包的餃子。
現在,媽媽給小侄兒包餃子吃。我想,他的記憶里,也會覺得餃子的味道是奶奶的味道吧,也一定會覺得奶奶包的餃子是最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