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隴東年味

? ? ? ? 生于隴東,長于隴東,生活于隴東,記憶里每一個年都是在隴東過的。這些年,年越來越淡,越來越被輕視,但記憶里童年的年卻如同一壺老酒一般,歷經(jīng)歲月的珍藏,味道越來越濃,香味越來越長。

? ? ? 臘月,是回憶里往事最多的時節(jié)。記憶里的臘月總是很冷,滴水成冰,呵氣成霜。記憶里的臘月總是很熱鬧,孩子三五成群,或套雀兒、或放鞭炮。

? ? ? ? 臘月,有許多約定俗成的事兒需要去做。比如,二十三是大掃除的日子。農村的庭院里,總會有雜七雜八的東西,每到臘月二十三,都會全家總動員灑掃庭除,大搞衛(wèi)生。臘月里的打掃和平時不一樣,特別徹底、到位。床單被褥、窗簾門簾會早早拆洗干凈,所有的房子都要清掃干凈。灶房里的瓶瓶罐罐搬出來、水缸風箱搬出來,房間的桌子椅子搬出來、被子褥子搬出來。就連盛放糧食的房間,除了糧囤兒,什么裝雜糧的袋子、莊稼地里用的耙子,全部都要搬出來。父親母親頭上綁著毛巾,踩著高高的梯子,用早先準備好的笤帚細心清掃著屋頂、墻壁,仔細歸整著家什物件兒……記憶里,掃屋子這天,母親總會百般叮嚀我,去遠點的地方玩兒,走路繞著點兒,別被什么砸著……一轉眼,我已成為母親,開始重復母親說過的話……

? ? ? ? 臘月二十三,還是祭拜灶神爺?shù)娜兆樱咸煅院檬拢碎g看疾苦。據(jù)說這一天,灶神要回歸天宮向玉皇大帝奏報每一家的生活狀況——灶房大抵就是最能體現(xiàn)家庭生活水平的地方了,也許灶神就是最早懂得恩格爾指數(shù)的那一個。記憶里每一年,父親總要早早請來香裱,早早起來祭拜,叮嚀他老人家上天以后只報喜不報憂,順便再祈禱來年有個好日子。母親則早已用糧食換了板板糖——回來(板板糖,一種形似木板的麥芽糖),我們姊妹也早已在糊住灶王爺嘴的說道下,玩鬧嬉笑著將它們細細嚼慢慢品,享受著起初的脆甜,之后的黏牙和最后的悠長余味。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 ? ? ? 臘月,村子里殺豬的攤兒會早早支起來,除了倒掛豬肉、方便開膛的橫木,最顯眼的莫過于一口又大又黑的鐵鍋。簡陋粗糙的灶臺,橫七豎八的豬毛,亮堂堂的灶火。從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東家西家喂了一年的豬都會陸續(xù)通過各種方式被送到這里。據(jù)說,綁豬是需要經(jīng)驗的。無論是哄是騙,還是下硬手,把那個一百斤以上的活物綁起來弄到架子車上,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綁好拉來還好些,但是偏偏有那么一些豬,在主人的哄騙下大搖大擺走到殺豬臺旁,真不知道它們是聰明還是笨。說它聰明吧,它明明是自己走來的;說它笨吧,它卻不愿意被綁來殺頭——小時候我常常被這個問題困惑。當它們發(fā)現(xiàn)自己身陷困境之后,就會使出渾身所有氣力四處逃竄。這時候,人群中會突然出現(xiàn)好些身強力壯的小伙子對它圍追堵截,他們身手敏捷、配合默契。殺豬匠是村里的叔叔,他一改往日里和善的模樣,手握尖刀,眼神冷峻。終于,幾聲凄慘的嚎叫,幾股殷紅的鮮血,豬慢慢安靜下來,不一會兒,黑色的皮毛已悄然不見,取而代之的,是白花花、油乎乎、等待過年招待四方親朋的大肉。其實小時候,我是不敢接近殺豬攤兒的,因為大人們盛傳,在殺豬的瞬間,當豬被捅了刀子,把長了凍瘡的手塞進豬脖子上那個鮮血如注的窟窿,凍瘡就可以根治。而我,恰恰凍瘡嚴重又膽小如鼠。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 ? ? ? 臘月里還要做豆腐。黃豆必然是精心挑選的,個個顆粒飽滿——我和奶奶往往是挑揀黃豆的主力。在黃豆泡透水之后,要用石磨將豆子磨成豆?jié){。我的記憶里已全然沒有磨黃豆的過程,只是依稀記得那個石磨的樣子。時間過了這么久,社會變遷這么快,現(xiàn)在老家已沒人再做豆腐,不知道那個石磨是否還在那里安放,是否還是以前的模樣,沒有了往日的熱鬧,有誰懂得它的寂寞?? 豆子打成豆?jié){后,有一道非常重要的程序,過濾,記憶里,這個活都是姐姐干的——一個不大的粗布口袋,一把勺子,一個水桶,豆?jié){被一勺勺舀進布袋里,濾過去的是做豆腐的原料,留在袋子里的是豆渣。姐姐總是耐心細致地做完這件事。豆渣加上調料和上面粉,再捏成漂亮的形狀煮熟,就是好吃的豆渣葉葉。過濾完豆?jié){,就到了做豆腐最重要的關頭——點豆腐。據(jù)說點豆腐是一件神秘的事,我們小孩子不能隨便靠近,也不能隨便說話。請原諒我不能詳細記述整個過程,那真是老早老早以前的事兒了,我的記憶除了依稀就是模糊。我只記得照例是一口大鍋,照例是熊熊灶火,母親和奶奶仔細觀察著豆?jié){的變化,小聲交談著,然后,在某一個特殊時刻,將父親費心收集來的堿土泡的水倒入鍋中,霎時,豆?jié){迅速凝結成塊。不一會兒,母親就將嫩滑如豆腐腦的東西倒入容器里,那大約是一個早已清洗干凈的篩子,蓋上用稻黍秸穿成的蓋子,再壓上石頭之類的重東西,等過上一夜,磨盤大小、光潔新鮮的豆腐就做好了。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 ? ? ? 二十八,把面發(fā)。蒸饅頭炸油餅炸果果,一樣也不能少。又大又胖的饅頭蒸出來了,餡大油多的包子蒸出來了,甜咸可口的油餅炸出來了。除了這些,還有一項細活——炸果果。油果果是待客的菜品,下酒的涼菜,以前過年時不可或缺的食物。果果面是現(xiàn)和的,加上雞蛋會黃亮好看,用熱油一潑更香酥可口。那個面可真難和呀,面要硬、要勁道,只有硬才能做出花色漂亮不變形的果子。記憶里奶奶、母親和的面我揉都揉不動,但我是會捏果子的,在她們的指導下,我們姊妹做的果果也好看好吃,什么旋風、花籃、搬散,種類繁多,花型巧妙,經(jīng)油一炸,香酥可口,滿口留香。捏果果是費時間的,小時候的臘月,總有一天要專門騰出來捏果果,大人孩子齊上陣,所有的盤子蓋子齊上陣,直到捏的人腰酸背痛手凍僵才作罷。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 ? ? 灌腸是隴東特有的香腸,豬的大腸洗凈,新鮮的豬血加上蕎面、麥面,拌入調料灌入豬腸煮熟,晾涼切薄片,加肥肉片、蔥姜蒜苗辣椒段炒熟,就是一道香噴噴的農家灌腸了。

? ? ? ? 灌腸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可真難。別的不說,光洗腸子就要費盡心機。眾所周知,豬腸子在做灌腸之前是何功用,為了把它洗的干干凈凈,我們可謂大費苦心。記憶中每一年殺豬之后,母親總要提上豬腸,帶上盆子,去溝里的泛水泉旁清洗。臘月的山泉是熱鬧的,各家各戶的大姑娘小媳婦,你抱著衣服,我拿著床單,邊聊天邊干活。二十前后,泉子旁聚焦的多是細豬腸的女人們。先用清水洗過若干遍,再加上麩皮洗,加上玉米面洗,加上堿面洗,加上清油洗,加上燒酒洗,加上醋洗……小時候,看見母親洗的通紅通紅的手總是心疼不已。再長大些,我和姐姐就主動分擔了這項家務,但回家以后母親還是要清洗好久。再后來,學了魯迅先生的《祝福》,總覺得他寫的那些“殺雞,宰鵝,買豬肉,用心細細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紅”的原型就是這里。

? ? ? ? 洗還只是第一步,灌也是重要環(huán)節(jié)。將新鮮豬血放好調料,和好面粉拌勻,一個人用漏斗撐著,一個人慢慢灌下。不可太快,快了流不進去會溢出來;也不可太慢,慢了用漏斗撐腸子的人必然雙手發(fā)麻,不快不慢,不疾不徐方是最高境界。待灌好用繩子扎緊,入鍋蒸時,才可以松一口氣。但蒸灌腸也不可掉以輕心,過一會就需要用牙簽均勻的扎些小孔出來,這樣才不會爆腸。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 ? ? 記憶里小時候,因為爺爺奶奶年事已高,所以正月里來看望他們的客人特別多,父母又是禮數(shù)周到的人,遵循著“正月里客人必須吃飯”的古訓,只要有人來必須上菜,就算是一個人也至少也要保證四個菜。怎么樣做飯又快又體面,是母親一直研究的課題。蒸碗是母親每年都要做的,每當有客人來,如果時間緊張,兩個涼菜兩個熱菜再加兩個蒸碗,就算可以上臺面了。如果時間寬裕,就可以再大做文章。黃燜雞、條子肉、炸丸子、蒸酥肉、八寶飯是蒸碗的必選項目,所有肉類蒸碗都遵循先炸再蒸的程序,每一個又有小小的不同。我最喜歡翻碗子,因為蒸的時候,肉、丸子等等是在最底部的,蘿卜片、雞血面、油炸過的豆腐干都放在上面,等到熱好上桌之前,母親會用一個盤子扣著碗,迅速翻轉,這樣豆腐蘿卜都到了碟子下面,而肉肉都到了最上面。小時候的我總是不厭其煩的跟著母親看她把碗翻過來,感覺如同變魔術一樣玄妙。

? ? ? ? ? 過年就是吃各種各樣的好吃的,所以臘月里女人們忙著準備各種吃食,男人們忙著采買各類東西。年畫,紅紙,給先人燒的冥幣一般都由爺爺采買,煙酒糖茶、蔬菜由父親負責,母親要準備好全家人的衣服鞋襪。

? ? ? ? 臘月是辦喜事的月份。嫁娶講究良辰吉日,而臘月里吉日好像特別多。拿上嫁娶雙方的生辰八字,找一個知識淵博的老先生,翻開一本老黃歷,再煞有其事的掐掐算算,那個日子就有了。我就是在臘月里做了新嫁娘的。那日立春。那天我早早起來祭了祖宗,早早去影樓化了妝,又早早回到那個貼滿紅對聯(lián)和紅窗花的臥房,坐上坐兜麥,等族中年長而又幸福的奶奶用細細的線開了臉,上了頭,再在一陣喧鬧的嗩吶聲里撒掉筷子出了門,從此,離了父母,成了別人家的媳婦。

? ? ? ? 除夕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男人忙著貼對聯(lián)祭祖拜年,女人忙著打掃衛(wèi)生做菜洗碗。有父母在的除夕,總有著相似的幸福。吃完早飯,父親、哥哥和族里其他男人一起祭祖,黃昏要給故去的先人燒紙,晚上要去最親近的家門父子家里拜年。母親、姐姐從早到晚都在灶房里忙碌。院子里人來人往,鞭炮聲此起彼伏,對聯(lián)燈籠相映成輝。爐火正旺,爐子上的黃酒咕嘟咕嘟冒著熱氣。年,就這樣來了。

? ? ? ? 除夕總是最快樂的。有糖果,有肉、有新衣,有壓歲錢。記憶中每個除夕的夜晚,父親都會講述“年”的來歷。我們,總會在信誓旦旦的守歲承諾中,沉沉睡去。

? ? ? ? 大年初一,總會在母親的催促中醒來。新的一年希望能趕走懶蟲,做個勤快的孩子。早上的拉魂面寓意明顯。正月里有好多忌故。初一不動針錢,不打碎東西,不打罵孩子。初二回娘家,走親戚。初五吃餃子,繼續(xù)不動針錢。初七叫“人七”,也就是相傳以久的人日,繼續(xù)吃拉魂面,而且不能出門。正月十五過元霄,奶奶會用酒蒸面燈。正月十六出門游百病。十五元霄二十過,據(jù)說因為清朝同治年間西峰曾發(fā)生過民族戰(zhàn)亂,人們?yōu)楸軕?zhàn)背井離鄉(xiāng),戰(zhàn)事平息歸來時已錯過元宵,就把正月二十作為一次補償性的活動而流傳。小時候都是過正月二十的。正月二十三,架火燎疳,除了人,家里的牲畜、用的梳子、搟面杖都是要跳過火堆的。最有意思的是,老人會通過捶打火渣,預測今年莊稼的收成。正月二十三是過年的最后一道程序,燎完疳,年就算過完了。

? ? ? 日月流轉,世事變遷。當孩子不再期盼新衣,當過不過年保持一樣的生活水準,當除夕不再放假,年終于越來越淡了。但那些我以為早都忘卻了的味道,卻悄悄藏在記憶深處,在你不防備的時候突然冒出來,迅速地將你包圍,籠罩……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