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明是給我們做項目的工程師,工作在北京,但家在長春,所以他很喜歡到我們公司出差,因為可以回家了。
他是一個脾氣很好,技術過硬,經常掛著笑容的人。
由于是同齡人,我們很多學習背景差不多,所以很聊得來。時間長了,他心里很多話也愿意跟我分享。
由于給我們做技術支持,他每隔兩三個月就來我們公司一趟。每次來我們聊天的內容也不盡相同。有一次他面帶憂色談起他媽媽得乳腺癌了。
我的心情頓時變得沉重起來,作為同齡人,我倆父母的年齡也差不多,他父母甚至比我父母年紀還小。將心比心,我突然想到,如果自己的父母突然得了絕癥的話自己會有什么樣的感受與表現。
更何況去年爸爸疑似癌癥的經歷讓我更能深刻體會他此時的心情,畢竟與自己爸爸相比,他媽媽已經確診了,沒有任何僥幸和回旋的余地。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得一種病,一般認為與情緒有很大關系。
他給我講起他媽媽的經歷:她是一個女強人,女領導,退休前是一個處長。因為年齡問題被人舉報而被迫提前退休,整天憤憤不平,郁郁寡歡,不到一年便得了癌癥。
她有這樣的心結,這樣的性格,所以即使得了癌癥也很難釋懷,病情一直在加重。
仲明每次來都會說起他媽媽的病情進展,手術,化療,脫發,一直到上次的臥床不起,湯水難進。
他每次回家,媽媽總會叫住他,想告訴他家里存折銀行卡賬號和密碼等。而他每次都拒絕,因為他不想用這樣生冷的方式來了卻母子的情緣,完成母子使命的交接。
有一次仲明跟我感嘆生活的艱難,人生的不易——他遠在北京,工作忙,經常出差,對家人尤其對父母很難照顧周全。為了給媽媽醫治,他經常要在家鄉和北京之間來回奔波。看到媽媽身體每況愈下的樣子,他屢屢忍不住想流淚。
——剛工作時,條件艱苦,租房子結婚生子。隨著事業慢慢發展的不錯,各方面條件逐漸變好了,孩子也長大了,不累人了,沒想到這時老媽卻這樣了,唉。
他的一聲嘆息,包含著對人生前半段的總結與感慨——人到中年,想要痛痛快快,歡歡喜喜喊一聲媽,好難。
“七十歲有個家,八十歲有個媽”,隨著年齡增長,經歷的豐富,我越來感覺這句話的不易。
有家,有媽不僅僅是一種狀態于結果,更是一種付出與過程。
家媽雙全需要經年累月的維系與經營,需要經常關注家,關心家人與父母的身心健康。
父母老去的速度要遠遠超過你的想象。每一次回家,父母都老去一些,背不再直,手腳不再靈活,眼睛不再明亮。
趁父母健在的時候,多關心一下父母,多體諒一下他們的衣食起居吧。每天能長長地喊一聲媽也不是一直有人答應的。
珍惜喊媽,有媽應的日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