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的最北邊有一座古老的小城——亳州,這個被稱為藥都之鄉的小城不僅歷史悠久,韻味十足,而且她還曾孕育了亞洲最大的核桃林場——三官核桃林場。
8月21日,安徽財經大學“不忘初心”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慕名來到三官核桃林場的所在地亳州市雙溝鎮。大家坐在城鄉專線公共汽車上,當車子駛進目的地時,漸漸地大片核桃林從窗子引入眼簾。8月底正是核桃成熟的季節,農戶們也會在近幾天進行核桃的采摘工作,看著眼前的大片核桃林,大家都在想,一定要大飽口福才不虛此行,心里樂開了花。
堪嘆今生
隊員們本是滿懷欣喜的來到核桃王國,可是當大家徒步來到一位農戶家中了解核桃林場的現狀時,每一個人都笑不出口了。
周大伯聽完來訪的目的之后,熱情又有些拘謹的接受了采訪,據他介紹,核桃林場并不是大伙兒看到的那么繁榮。
“不行了,俺這邊的核桃林場好多年都沒人管了,許多都被砍了,前幾年一到打核桃的時候,還有外地專門收核桃的來收購,大家伙都是賣青皮的,一塊錢一斤,那時候核桃不熟就來收了,這幾年就不行了,核桃到了9月份都熟透了還沒有人來收,這幾年都是這樣,沒人來收,大家伙就只好自己留著自己吃,核桃沒有銷路了,又沒有人管了,最重要的是家家戶戶都是年輕人出去打工,留著老人在家守著幾畝地,到了這個時候還得千里迢迢回到家打核桃,打核桃可不是輕松的活,它要比其他莊家活累人,所以每年都會有人將自家的核桃樹砍了。”說完這么多周大伯仿佛很無奈,嘆了口氣。在后來的交談中才了解到他也在外地務工,家中的核桃該豐收才請了短短的三天假回來的。
追憶前世
“那時候有句話是這樣講的:‘核桃樹下走一走,一生活到九十九’,以前我們這兒家家戶戶都是種核桃的,一到豐收季節熱鬧極了,都忙著打核桃,70、80年代我們這的核桃都是出國賣的,是不愁賣不掉的,小時候都是像個猴一樣爬樹摘核桃。”老人一邊說一邊笑。而如今這些只能用來回憶了,美好的回憶與憧憬。
展望未來
未來總是會給人帶來驚喜的。
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這篇大文章,雙溝鎮將把恢復三官萬畝核桃林場作為重點,計劃在原核桃林場上建設“萬畝核桃產業示范區。
據悉,為了做好該項工作,該鎮采取土地流轉、大戶承包經營、社會資本介入等方式來實現核桃產業規模化、集約化、規范化生產。另外,該鎮對核桃產業區的農田水利和道路交通將進行治理,聘請國家級核桃專家,對整個核桃生產總體指導、規劃,且全程服務、監督。
此刻,圍繞原三官核桃林場建設的萬畝核桃產業示范區各項工作正在著手推進中,已經流轉了一部分土地,在未來還將繼續擴大流轉面積。
聚集的不僅是一塊塊整齊的土地,更是一顆顆期待的心,還是一絲絲農村的希望。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這片土地將再次因為這小小的核桃輝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