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期做過最后悔的事,就是陪同學小新(化名)去墮胎,那年我們大二。小新找不到孩子的父親,她希望我陪她去醫院拿掉這個意外的生命。小新沒有勇氣一個人養育這個孩子,更不敢告訴自己的父母。
每一次想起小新她慘白的臉龐,我都會心疼,對那位犯下大錯的始作俑者,也就更加深惡痛絕,因為當初這個男生的不負責,導致小新從此再也做不了母親。我們總在被人勸導要學著堅強,但不是任何事都能靠一句堅強,就可以撐下去。
當出現這種悲慘的故事,許多人會議論當事人的情感八卦,憤憤不平地指責男生的不負責、批評女生的不自愛、可憐那個未出生的孩子,然后這件事就當做茶余飯后的談資,人們以見怪不怪的態度,慢慢給遺忘了。
東窗事發時我們都在扮演磕瓜群眾,順帶還踩幾腳當事人太不懂事了。可沒有人去反思,這個悲劇的本身是由于生理教育的不到位,沒有人去提醒他們不能沖動,所以誰又有資格去責怪這些沒有被教育好的年輕人?我們真正能做的,應該是警醒世人重視年輕人的兩性思想教育,防止墮胎的悲劇重演。
每一個墮胎者的背后,都一個心酸的故事。其實除了不諳世事的大學生會面臨墮胎,許多人當了父母之后也會選擇拿掉腹中的孩子。不是由于胎兒的健康問題,而是有人認為這個胎兒就不應該出生,因為孩子不合符自己的期待。
老家的一位嬸嬸給兒子找了一個兒媳,作為婆婆,嬸嬸從不讓這個新媳婦做任何家務,只是盼著她盡快生個白白胖胖的孫子。可惜命運給嬸嬸開了三次幾個玩笑,三胎都是孫女兒。從此嬸嬸就沒給過兒媳一個好臉色。
可憐的她后來竟墮胎5次,因為每一次都用非常規手段查出腹中胎兒是女孩。有人會好奇,這位兒媳不會反抗嗎?每一次墮胎都選擇接受嗎?其實,她不愿意,甚至每一次都心痛萬分;但她更不能反抗,因為每一次反抗,都會有來自婆婆的施壓,丈夫的哀求。
每一次被迫打掉的都是她可憐的孩子,有哪個當媽的誰會不心疼。可心疼能起到什么作用?輿論的偏見,讓人們對于墮胎早就習以為常:不就是打掉個孩子嘛,有什么大驚小怪的,幾個人沒流過產呀?
女人在生育上總是處于弱勢,由于流產墮胎導致后果,不僅是身體上的重創,還有心靈的傷害。男人對女人的傷害,不只是感情上的冷落背叛,還有在女人最脆弱的時候的躲避忽視。
意外懷孕的女人選擇墮胎,很多是由于那個口口聲聲說愛自己的男人不愿意承擔責任。那些被“重男輕女”思想壓在頭上的婦女,從成為母親的幸福,到被親人推進手術室的絕望,是人性腐朽的殘酷。
對于一個母親來說,孩子應該是被祝福的存在,所以別讓悲劇再發生。對于墮胎這種殘酷的手段,女人無論何時,請盡全力保護好自己別受這種傷,其實我們根本傷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