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學之所以盛行,在于它給了人們一個確定的答案,描繪了一個確定的成功途徑,讓人們產生了一種”照著做我也可以成功“的幻覺。但是成功學往往是無效的,因為人們通常情況下無法認知成功背后的事實。當然,這部分事實成功學書籍里面肯定不會寫,你得靠自己去挖掘。稍微挖深一點,你就會看到成功學總是充滿了各種思維陷阱。
陷阱之一——幸存偏誤。成功學常用來捕獲人心的思維陷阱,就是幸存偏誤。舉個例子來說,每位成功的作家背后都有100個作品賣不出去的作家,每個作品賣不出去的作家背后又有100個找不到出版社的作者,每個找不到出版社的作者背后又有數百個抽屜里沉睡著剛動筆的手稿的寫作愛好者。成功學就是把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的成功大批量地堆積在我們眼前,讓我們看不到成功者背后的那些失敗者,從而讓我們系統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這就是幸存偏誤。
陷阱之二——因果偏誤。成功學的基本套路就是先舉幾個成功的例子,然后從結果往原因進行一連串推理,最后在幾個完全沒有相關性的成功故事中“總結”幾條共同點,作為普適性規律,然后再升華一下,換個表述的詞語,就形成了成功人士的“九大步驟”、“十大法則”之類的成功秘籍。要知道,從結果來推導原因,永遠是正確的。成功人士肯定是勤奮刻苦的,但是勤奮刻苦的人不見得都是成功人士。
陷阱之三——小概率偏誤。成功其實就是一個小概率事件,但是成功學卻把這個小概率事件的概率擴大化了,它掩蓋了一個事實,任何成功的個案都是不可復制的。先不說成功者本人的心智模式、行事風格、早年經歷、生活背景無法復制,成功者所做的任何一項決策的時代背景、行業背景、公司背景、合作伙伴甚至做決策的心情都是無法復制的。成功學就是硬生生把一個小概率事件當成必然發生的事件,這就是小概率偏誤。
陷阱之四——錨定效應。成功學總是一開始便把一個當今社會極其成功的人士擺在你面前,比如喬布斯、比爾·蓋茨、馬云、馬化騰等各種首富或行業翹楚,這在潛意識里便讓你把自己成功以后可能達到的成就拔高到類似他們的層次,這是第一層錨定;接著就是那些寫推薦語的人,他們往往有著豐富的頭銜,也許你平常都沒怎么聽說過他們,但那些頭銜足以讓你認為他們是僅次于那些首富和行業翹楚的成功人士,通過推薦語這樣的背書方式,讓你潛意識里就把這本成功學書籍標定為“成功人士也是這么認為的”,這是第二層錨定。
以上便是成功學經常會使用的四種陷阱,這些陷阱讓人們去盲目地相信一些所謂成功的捷徑,讓許多人把時間和精力乃至金錢放在了這些似是而非的奮斗旅途中,最后能不能成功,見仁見智吧……至少現在還沒聽說哪位成功人士是因為讀了成功學而成功的。
那么,成功學就這么壞嗎?就這么不堪嗎?就這么沒用嗎?其實也不盡然,凡事都分兩面性,我們在看到成功學陷阱的同時,如果能同時看到它盛行的原因,那才是真正的獨立思考。那么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成功學的救贖。
首先,成功學是一碗濃厚的雞湯,它能夠在人無比絕望和疲累中,給人一劑強心針,讓人重燃希望。
其次,成功學還是一本人物微傳記,它總是能精要地描述一個成功人士的心路歷程,相比看人物傳記,自然看成功學故事要快捷得多。至于故事的真實性,就不在這里討論了,畢竟人物傳記都有可能是假故事。
最后,成功學的內在邏輯是符合人性的,否則不可能受到那么多人的推崇,如果能摸清其內在邏輯并學為己用,那么你至少已經是半個成功的培訓師了。
萬維鋼老師曾說:“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看你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還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面對成功學,我既不建議大家完全嗤之以鼻,更不建議將其奉為至寶,一個心智模式成熟的人,應該能夠看到其內在優與劣,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為己所用才是關鍵。
面對成功學如此,其他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