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是我的故鄉,在以前叫蠻夷之地--福建戴去山脈蓬萊山下的尤溪處下的一個小鎮。
這里曾是個“看山看石頭,出門吃竹頭"的貧脊之地。到現在也一直是把福建窮帽子戴在頭上的。所以大多同西北一樣,年青人均去外地打工,家鄉多是留守老人及娃兒。
但這幾年,家鄉變化卻實很大,我感到贊嘆,但隱隱又讓我嘆息。可能我骨子里是個多愁善感的小女兒情節的原因吧。
變化之一最明顯的便是房子。五年前很多江南民居里黑瓦白墻均變成紅磚平頂房。但在一些小山村,木頭房就幾個老人在里頭住著。比如我的父母祖奶。我奶奶說還是木屋里暖和,磚房里冰涼涼的。
木房同紅磚房相交錯,卻特別怪異的景色。
初四我去了西濱,經涌口村,發現這個村同別個村不一,居然用紅磚弄成的當年的青磚白墻,也不是其它村里的一排排一字兒排開的建筑。居然還是延用以前錯落風格建房,同以前無二。變化美麗的江南水鄉山水畫。
我想即然有這么好的試范點,為何其它沿河小村不效之,讓其它小村成了個四不像?
但我們小鎮,開房產的卻是村干部開頭,當房地產商的。一個本房伯伯,只是我們那個小區里的干部,現在做了房產呢!
這房子大多是鎮上的,很多鄉里面的人全部都買在鎮上,或者是縣里面。大多人是因為孩子讀書或者是為了孩子娶親,而特意買房子的。農村的老房子也才建五年左右。大多人平時還是住在農村的老房子,倒是過年的時候全部都往城里面蹦了,因為孩子都在城里。
現是每家每戶現在也要像城里一樣,每個月都要去按揭房子款。總體感覺是生活水平在下降。
比之房子,還有就是路建。隨著福建公路建設,這幾年公路卻實變化大,以前我來泉州,每每吐成一灘泥。這幾年,有了206省道后,我們省了3個小時。去年又開通了廈沙高速,兩小時路,我再也很少吐過。以前的土路成了水泥路,以前的彎路變直。遇山開洞設橋,占了大半。今年我們回泉州,居然走老路(為帶一個朋友),發現又回到當年的山路十八彎的時代去了。
初三去二姐家,二姐夫居然談到,國道不建了,因資金跟不上。本來國道有經二姐夫的房子及很多果園。所以二姐夫一直不修房,也不管果園,直等國道占地補貼。我想同二姐夫一樣的人大多存在。
有路就有車,我坐在家門口,同女兒聊著,門口常有車輛過,過年車輛不一樣,有放在大喇叭的紅色車,但絕非豪車。呼嘯而過。我千叮萬囑,讓女兒看到車車不過過對面公園玩,要左看又看,沒車車再跑過去。但總有不停的車輛飛奔而過。過五分鐘又飛奔而來。因為小城也就五分鐘車程的街道。
外地回來的車更多。福建地區各地均有,但也看到安微北京的,現不要過路費,所以有這些外省的車吧。
一二十萬的車本地也已很多了。我家小姑子,在鎮上開著個剪發店,居然買了個紅色比亞迪小車,開車一般從家里到店里五分鐘,或晚上開到城關里溜一圈,來回一個小時。其它用處卻是沒見過。
小叔子也弄了個農用車,運些豬肉(小叔殺豬的)。居然也買個小車,大意是面子上過不去。
從前五年,路開好后,我發現我們那地兒,成了沿海地區的加工廠,很多小廠辦起來了。當然,辦廠者以前是當地原鄉鎮里的領導的。現在不同,原在廠里當技工的,或是高中后留鄉的,當兵的,還有就是賣豬肉的,都開起廠來了。
原本,我們那個小縣是全國革基布之鄉。現在大大小小廠有百來家,我們那個小鎮也有好幾十家吧。以前也開過木頭廠,陶瓷廠的,好象有倒掉的。
這幾年因經濟不好,停了一些,去年又有起來了,聽說做的還不錯。
大姐現在她小叔家里的廠子里作紡織工,她小叔是廠里的技工。
今年朋友家的哥哥,不殺豬了,辦竹廠了。當然以前龍頭的紙廠早關幾年了,而水泥廠還按規定廠量開著工。這卻實是好的方面。這一代新秀起來了。我曾對老公說,速回鄉,老公說沒門道。我想其實家鄉也是機會到處,只是我們沒那魄力回鄉罷了。
但從我媽媽口中來說的話,很多人還是欠債蠻多的,大多都是投資那些家鄉的企業沒回來的。看來這種企業危機在小鎮上波及的也是蠻大的。這年頭,做投資實業的還是很危險的,血本無歸的占大多。
但小鎮的六合彩,堵風卻甚的很。老到90阿爺,小到10來歲,都去放六合彩。
我家樓下有個小堵房,年前公安把人堵在房里,每人口袋的錢都收了,我80來歲大公伯,他兒媳把8000元放在他口袋內,也被收了。
現在堵桌都弄到店門口,有人來抓,直接人一散跑開。我婆婆初四時隨口說,我前年借了3000給XX,居然不還。而借誰200元,還給40元利息。我公公腰壞了,也還是天天在牌桌上。
我回家,有人問我,你如何不去放利,我說我沒那個錢啊。阿婆說不要多,一百兩百都可以,有利息的。
但我婆婆那3000元找誰拿呢?
小鎮上是個這樣的,一般沒人種地,天天打牌過日子,我公婆現在均是牌為生的。
但再五里地我娘家梧園村,青年不在村里,老輩人卻還是務農的。做著工,種著田。我爸完全還是對土地一往情深。現在各地沒人種地,我爸就拿來種,自已分的地也不肯荒了,就越種越多。60來歲了,初二就在地里,我媽就在那里罵,別人的地,也當自個的種,天天弄地那樣精細。
我問爸今年種多少,爸說自家地里,平田給弄成磚廠了,現在多是山地。現在山地還有五六升,我說就好,沒想到又提到伯叔家里地都是老爸種,合計有十來升(種子量),媽在那里罵,老了還種這么多,還不是幾個姐妹來幫啊?我大姐也年年罵,年年幫種,至少雙搶是要幫的。我幾年沒下個地,現在身體不行,自個女兒都帶不了,更沒說下地,我又常年在外,更別說幫了。有一年我說爸不要種了,爸就罵,你們誰有養我啊?弄得我一聲也不能吭。其實現在種田不是為了養誰,現在誰吃不飽,我想來想去,父親還是愛的這份土地的。我從來沒見過父親對地的感情,以前那山地里的水田,一水塊凹進去,都要弄上田埂,種上個10來顆的稻子的。而父親還是挑糞上山的繁重農活,在我們這里,水田里的農活之繁重是北方旱地的數倍。“雙搶”一直是我小時候的噩夢。我不知60多歲的父母在我們這些小孩不在時,如何把那比以前更多的田做上的。
我問母親現在為什么種田這么簡單?
她跟我說現在種田呢,只要把秧插下去。她都不用幫忙了,都是爸爸來弄。
說現在種田很簡單。種下去的苗,根本就沒有那個稻草之類的。只要爸爸去灑一下除草劑。一季水稻父親噴一次藥也就可以了。然后只要等著收割幫忙一下就行。做不了,就是去請機器做就行了。
所以父親對于種田來說的話,他覺得現在是比較劃算的。
母親年前對我說,不要買東東給她,她現在天天去做工的,我說做什么?母親說,有人開車來,帶我們這些人去,弄桔子啊,什么的?一天也可以掙上百來元的。全村現在老婦都去的。還有我奶奶84歲了,初五我請客時,居然已在對面山上采茶了,母親在桌上說,今天奶奶掙了22元呢?
還有一項,關于人口。現在車里面人人都二胎,三胎都有了。我41歲的遠房堂姐,今年抱了個女兒。說她那百來戶人口的里,居然去年抱了7個女兒。這些人大多是放開二胎,自己生不了的。至于合法不合法,當地人是沒這個思想的。
母親說村里面很多小伙子都娶不到老婆,跟我在那邊算著有十來個。現在娶一個老婆,至少財禮二十萬的。村里面有30歲的小伙子,也不會被別人說了,反正在那邊放蕩著,大家也認為是正常的。現在真的娶老婆的成本確實是高。現在基本上每家或親戚都有孩子要娶老婆了,也不會去說別人了。
倒是說政府里面有獎勵一些百歲老人。我奶奶現在九十歲了,說一個月可以領百來塊錢。我媽跟我叨著說村里面有六個人是啊上了90歲,其中有一個是100歲了。我也是挺驚訝的。我說在村里水土好,現在都要開發成旅游區了。長壽之鄉這個噱頭還是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