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與安生:世界上的另一個自己

上學的時候并沒有把這本書認認真真看完,不是不吸引,只是當時就不喜歡搶閨蜜男友這種橋段。

知道這片子上映,立刻預約了閨蜜去看,只是因為這是一個和閨蜜有關的故事。

看完了片子的這幾天,很多困惑,很多共鳴,很多變化。

七月與安生,有人說她是借助閨蜜的故事,隱喻了一人兩面,每一個七月心里都住著一個安生,每一個安生都懷揣著一份七月想要的安穩;也有人說她真實的反映了閨蜜這個群體,有無私的部分,安生為了七月遠走他鄉,也有自私的部分,七月愛著安生和家明,卻選擇依賴對方的放棄來獲取安穩的生活。

其實就像一千個人心里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七月與安生的故事,在走進文字,走進電影的同時,就注定會幻化出不同的腳本。

不可否認,七月和安生可以住在同一個人的身體里,至于她是誰,跟她的經歷有關。

電影里的安生,無拘無束,看來肆無忌憚,卻渴望安穩;電影里的七月,好學上進,看來乖巧寧靜,卻渴望自由自在。這樣的一個呈現,在人物的家庭背景鋪墊這塊,就很好理解。

自己,世界上的另一個自己。

我是七月生的乖寶寶,加之家庭和睦,從小被寵大,24歲以前我也過著七月的生活,在學校好好學習,回家什么都不用做,只要乖乖的做作業,看起來尊敬師長,就會得到所有人的贊揚。在家人和朋友眼里,我就是別人家的小孩。小時候聽遍了所有的贊美,但除了讀書什么都不會,而且還會偷偷的和小伙伴做一點點小壞事,比如因為看不慣鄰居,默默的堵住了他們家的蜂窩煤爐,在超市隨手拿一罐可樂打開就喝(其實最后都會付錢,但是短暫的享受一下偷雞摸狗的感覺)。電影里有個小細節,13歲那年導致全校停電的那個人,其實是七月。

享受安穩,又羨慕叛逆,也許年少時就已經有這樣的感受了。

24歲以后,眼見著被規劃,被安排的人生越來越無法改變,選擇了離開家鄉出來闖蕩。如果說安生的遠走,是因為愛家明更愛七月,而我的原因很簡單,只是感覺再不走,我就要七月一輩子了,24歲是個最好的時機。

從此,曾經那個大家眼中的好孩子,雖然依舊還是好孩子,但是對于自由的追求,從此開始,一直到現在,從此自己變成了世界上的另一個自己。

閨蜜,世界上的另一個自己。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所以閨蜜也會是同類,沒錯,但并不是表面一樣就算同類。兩個人能成為閨蜜,就好像七月與安生的雙生,也許彼此都很能裝,但是卻被彼此發現了共同之處,只有兩個人能發現的共同之處。

她,超沒自信,卻很愛自拍發朋友圈;她,賴床各種懶,卻很愛做家務;她,小事上敏感,但很多明顯的事情卻又完全沒感覺;她,嫌麻煩喜歡獨處,卻很怕孤單;她,充滿好奇心,卻不敢嘗試。一個矛盾的女孩,一個看起來和我截然不同的女孩。

但這個不同,其實只是時間上差異,那些年我也曾經是這樣的她。沒自信,所以不敢貿然離開家鄉,不敢貿然拒絕家里的安排;懶,懶得做家務,懶得改變;敏感,會關注所有人的眼光和相反,經常還會有很多不必要的猜測;喜歡獨處,因為不會跟人相處。

但這個不同,其實只是維度上的不同,現在的我其實也還是這樣的她。依舊沒自信,在自己不在行的領域依舊表現的淋漓盡致;依舊懶,依舊懶得改變;依舊敏感,只是不再關注所有人的反映;喜歡獨處,因為已經不喜歡跟人相處,那些看似的親密只是因為需要所做的偽裝。

相信感覺,相信簡單,曾是我的座右銘,現在看來什么都沒變,只是自己變得復雜了。看著閨蜜的單純,直接,毫無遮掩,曾經最想做的就是保護好她這份單純,保護好她這份不自知的美好,她不自信的時候,狠勁夸她;她犯懶的時候,幫她洗碗;她敏感的時候,給她排解;她孤單的時候,陪她聊天;她想嘗試的時候,各種鼓勵。希望她不要變成另一個自己,可以一直簡簡單單的,就算情商很低。

也許,變成世界上的另一個自己,并沒有那么可怕,這只是時間的磨煉,閱歷的積累,待嘗試過一人兩面,你才能知道哪個你更適合你自己,也許很折騰,但是即便是女孩子為什么非要安穩,如果安穩或者折騰都會很辛苦,那人折騰起來可能更有存在的意義,大膽的去嘗試,如果你也蠢蠢欲動,我一定支持你,我會接受你所有的變化,因為我總能發現咱們的相同,你總會是我世界上的另一個自己。

相信感覺,相信簡單。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