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源于努力,但努力不一定就能成功,我們經常看到最勤勞的人往往是最窮的人,辦公室最累的人往往是收入最低的人,這樣的例子在我們身邊幾乎是司空見慣。而這種現象很多人將之解釋為“命運”。
事實真的是“命運”嗎?道家思想為你解讀成功人士背后的“命運”邏輯。
老子的五千言,歸報結底,就是一個“道”字,關于這個“道”字千百年以來不知耗費多少人多少精力來研究,其研究的著作也有千萬種之多。
那么,“道”究意是什么?如何理解老子所說的“道”呢?
有人說“道”就是道理、道路、天道等.也就是秩序、是法則、是天地運行的法則。
也有人說“道”屬于超自然體驗.如孔麗維柯思歸納的那樣:“道”之所以無法用語言來表達,是因為語言屬于辨別力和和知識領域的一部分,“道”卻里超越它們的;語言只是現實世界的一個產物,而“道”是超越現實世界的?!暗馈笔窍闰灥?天所不在、它創造構建了宇宙,并賦以之秩序、它并不屬于宇宙的一部分。
所以,“道”沒法說得清就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道”也是無所不在卻又無法說得清的。曾有位朋友打個比方.說:假如你找一個世界上最好的畫家讓他為你最好的朋友畫像,但畫家本人沒有見過你的那位朋友,你可以向畫家詳實的價紹你那位朋友的一切,試問畫家能把你的朋友畫出幾分相似。
對于道的解說,還有人認為“道“是世界的本源,任何事物都包含著“道”,“道”也包含于一切事物之中。
更有甚者,儒家經典《易辭》對“道”是這么解釋:“形而上者謂之道”,直接把“道”看成意識形態,束之高閣,不作研究。
那么“道”是否真的是如上所說的高不可攀。無法言說呢?
我個人的看法是“道”是可以研究的,不然千百來這么多少人會如此前赴后繼的研究呢?如果“道”真的是看不見、摸不著、也不能用言語來表達,那么研究它又有什么意義呢?
就我個人而言 我看愿意回到《老子》一書的本身.回到老子本人生活的時代來思考這個問題,這本 書之所以流傳至今,有著深刻的理由。我不意相信《老子》一書只是當時隱士修道者的指導之書.《老子》一書更有可能是當時統治執政的教科書,深深的影響著當時統治者對于社會的管理,正是因為這樣,這本書才能流傳到今天。
所謂的“道”,原本很可能就當時統治者執政的方法而已,沒有什么特別的意義。我們后來所理解的意義,跟老子沒有半點關系,我們所熟悉的關于“道”的理解也不過是后來的學者為了闡述自己思想和主張才牽強附會而已。
“道”傳到莊子這這里,莊子認為道可傳不可授。.
這句話的理解有三個內容:莊子所理解的“道”是什么?傳是的法門是什么?授又是什么意思?
首先說“道” ,“道”并不是個東西,只是一個形而上學的概念,它需要親身領悟才可以學習,親自體會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因此它并不像有形的物體那樣可以相互授贈。
其次“傳”是什么?“傳”包含有兩個內容,一是需要長時間的追隨、體悟、認證。二是必須里具有相當高的悟性。三是必須有強烈的意愿和堅守的勇氣。至少中要達到這三點方可以稱之“傳”
再說“授”,“授”相對于“傳”要簡單得多,它可以是有形的物品之間相互的轉贈,也可以是知識經驗等方面的訓練學習。
因此莊子認為“道”可傳不可授,周時在他的書里舉了個例子,也就是《天道》里的故事
說有一個制作的輪子的工匠叫扁輪,有一天他在齊恒公的廳堂下做著車輪,而齊恒公正在廳堂上讀書,于是兩人就開始了這段對話。
扁輪部: “您在看什么書呢?”
齊恒公說: “我在認真的研讀圣人的經典”
扁輪又問: “寫那書的圣人現在還活著嗎?”
齊恒公答道:“圣人早死了,哪會活到現在”
扁輪告訴他:“那你也就不用再讀了,你所讀的書只不過是 圣人留下來的糟粕罷了”
齊恒公聽后很生氣:“我讀書,還用得著你來教嗎?你如比說到底是何用意?今天你必須給我講請楚,不然我非殺了你不可”
隨后,扁輪說出了之所以不讀圣賢書的道理。他說:“我只是一個做輪子的工匠,別的我也不會,就拿我所做的輪子來說吧,一個輪子要做得好并不簡單,其中最難的就是不同部件接合的地方很難把握,做得緊了就不容易接到一起,做得松了又容易脫落,所以一定要做到恰到好處,不松不緊,絲毫不差才行。這門手藝我個人是做到了,但是我卻沒有辦法把這門手藝最精髓的部分傳給我兒子,我的兒子不管如何的努力也沒有辦法學到,因為這門手藝里最精髓的部分是難以言傳的,圣人的書也一樣,圣人死了,他思想中最難以言傳的精髓也隨他而去,留下的也只是一些不合時宜的糟粕罷了,而這些糟粕就是你書上文字,你研讀它又有什么意義呢?”
因此“道” 在莊子的眼里就是這么不可捉摸,書本上的知識也失去了學習的意義。
事實果真如進此嗎?
我們看古代最偉大的圣人,孔子、釋迦牟尼、蘇格拉底等,這幾位都是述而不作,所留下來的最多也只能是被弟子們收集的只言片語。如《論語》、早期的佛經等。都是被弟子及后人加以改造,傳播他們的思想和主張。圣人真正留下來的內容又占有多少呢?何況真正的精髓是不可以用文字記載的。
我們所學習的書本內容屬于知識范疇,并不是道,它最多是也能算是別人經驗總結,是一樣的東西,如理論、哲學、系統、神學等,學習它并不能幫你找到“道”,只會增加你的負擔,.只會掩埋你生而純潔的本質。
但“道”不一樣,“道”就是本質,不增不減,一直在那里,只是我們沒有發現或領悟罷了,“道”的本身是不能學習也學不了。它只能悟,只能傳,讓人去感悟和認證。
所以莊子說“道”可傳不可授,成功也不可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