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性開朗的肖邦與他"憂郁“的音樂

原創文謝謝觀看

每個人都是有兩面性的,更多時候外表與心靈處在一個微妙的平衡中,外表有多熱鬧,內心就有多安靜,又或者外表有多熱情,內心就有多寂寥。這個宇宙是能量守恒的,每個人都在“本我”和“社會我”中尋求平衡。所以好多人,總是在跟自己的內心做斗爭,更多時候會質疑自己的精神追求和現實世界的差異,然而更多人是選擇忽視,或者通過平凡庸碌生活來“平衡”天性與現實的差距。

如果天性與現實差距小(大部分人都難以實現),那么幸福感就會強,也就是說天性與現實狀態的差距與幸福感成正比。簡單的比喻:如果你是個浪漫的流浪情懷的人,卻要在國企上班賺工資,那么這份工作或者說生活對你來說就不那么幸福。很多人在婚姻中也是一樣,你的另一半乃至家庭需要你扮演的角色和你的本性差距越大,你的幸福感就越低。這就是我們所說“合適”的重要性。

當然,你知道自己的天性,并且能夠接受現實差距,那么恭喜你,你得道成仙了,可以歸類為“有道之人”,這個時候,你的幸福感就比較穩定,因為你懂得處理天性與現實差距的問題,并且可以巧妙的平衡。

以上話題都是說遠了,實際上我想通過肖邦來講一下這個理論。


歷史上許多古典音樂家就是這樣,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莫扎特、海頓、舒曼等等,而肖邦,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厄內瓦特~紐曼先生在《瓦格納》研究中曾經說:“幾乎沒有人的生命之焰燃燒得像他那樣旺盛。他早年似乎天性開朗、精力無限,人們總是錯誤地認為一定是健康的體魄與和諧的心理狀態的產物,但事實并非如此。正像海捏、尼采等天才一樣,生命過于絢爛繁盛也許僅僅是那微妙的神經錯亂的表征,僅僅是衰敗崩潰的前兆。”

我內心非常驚訝的發現,越是瀟灑徹底的,越是沉痛,越是沉痛的???越是瀟灑徹底??oh mugod。

人們都說肖邦的音樂帶點柔軟憂郁,寂寞感傷如影隨形,浸入骨髓,這可能與他天生的優柔寡斷有關系。人們會以最常規的思維去揣度他,認為他也許早年經受過什么磨難,心靈受過難以彌補的傷害,從而在音樂中表現出深刻感傷的纏綿。

實際上肖邦的音樂把大家給騙了。

肖邦天性開朗、喜歡享樂而且愛開玩笑。他在愛意濃濃的環境下長大,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生長在這樣環境下流蕩的音樂應該如同那些華麗卻空虛、悅耳卻膚淺、能夠迎合人們最求巨大、奇怪與無形的東西的心理。可肖邦畢竟改變了這一切,他把靈魂深處的陽剛折變成陰柔,他把開朗折變成寂寞,他把明媚折變成陰霾,他把一切都藏在音符中,波濤洶涌。“以致于魯賓斯坦、圖辛和李斯特以熱情洋溢的方式來演繹肖邦的曲子時,聽眾和評委都驚呆了”。他們表現的是更加男性化的肖邦,而這恰恰是肖邦真實的形象。

天才是沒有性別的。(不僅沒有性別,也無法揣度)

很感慨,肖邦在與人閑聊、散布小道消息、模仿別人、搞各種小惡作劇時是興高采烈的。他的興高采烈從來就沒有掩飾過,不像他的音樂,時刻埋葬在一種情緒中,幾近窒息。

(呵呵,我們說人總是兩面性的嘛)

人們總是通過他的音樂去了解他,以為他是那個永遠為華沙人的命運而悲傷憂郁、永遠為波蘭逝去而扼腕嘆息的天生神化般了的人物。人們與肖邦音樂的隔閡就是這樣產生的。

其實肖邦就是鋼琴界的行吟詩人和狂想者,浪漫的、抒情的、英雄的、戲劇性的、奇妙的、深情的、甜蜜的、迷離的、簡潔的、有悲劇感的……所有所有,都存在于他的音樂中,揮不去的永遠是生命綻開的本質。

只是因為肖邦音樂中有一種如水如氣般難以捕捉、無法分析、轉瞬即逝的品質,它才會欺騙所有人,只有從不感情用事的人才能覺察并不被其蒙蔽。

你是否是那樣一個人,能聽出肖邦生命開花破碎的聲音?

如果你聽懂了,恭喜你,你的內心住著至少兩個自己。

music.baidu.com/song/7400793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