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簡書以來,讀書一直處于不斷咀嚼和反芻階段,相對來說改變了以往囫圇吞棗的習慣。一年前看完了《邊城》,內心頗受震撼,卻總怕褻瀆了大師的作品,苦于不知如何下筆。最近在朋友推薦下,看完了由沈從文先生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邊城》結合書本,對其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要知道,平時對這類大師級文學性極強的作品的了解,也僅限于學生時期的課本。就像對魯迅先生作品的了解,多少年來也僅限于學生時期老師不厭其煩的灌輸。而其中記憶最深的也是孔乙己吃花生時的樣子,不知怎么回事竟覺得他吃花生米的樣子很是優雅,現在也是。以至于我現在每天早上吃花生米時,都會想到課文中描寫孔乙己吃花生的詞,繼而腦補畫面。多少年來一直執著的認為那盤花生米肯定是世間少有的美味。當然,內心一直想拜讀大師其他作品的,但修為著實不夠。所以對于能讀完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我很是為自己驕傲自豪。
看了很多關于《邊城》的介紹,普遍比較傾向的評價是這本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描寫背景的書,主要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和善良純樸的民風,及作者對這片終將遺棄游子故土的熱切懷念。但是本書的主線是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是愛而無法言說的遺憾。所以這是今天主要描寫的內容。
我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好,妥善安放,細心保存。免我驚,免我苦,免我四下流離,免我無枝可依。
可是我知道這個人,他永遠不會來。
? ? ? ? ? ? ? ? ? ? ? ? ? ? ? ? ? ?——《時有女子》
整部書的描寫筆調異常平靜,就像生活本來的樣子,它不會因為一座小鎮的一些事情和一些人的聚散離合而變的波瀾起伏。它永遠是它,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掬。本書故事圍繞翠翠的愛情糾葛展開。
在觀看傳統節日端午節賽龍舟比賽時,擺渡船的翠翠無意間邂逅了茶峒掌水碼頭的船總順順二兒子灘送。兩人一見鐘情,而卻都不曾言說。因為船總順順的大兒子對翠翠心慕已久,后來老大通過別人的側面打聽探聽虛實,翠翠以沉默代替了拒絕。后來兄弟倆發現雙方都喜歡翠翠,所以通過晚上唱歌的方式爭得翠翠的心,在唱了第一個晚上之后,老大自知唱歌不如老二悄然退出。而因為之前老大的側面打聽,讓翠翠的爺爺認為歌聲是由老大所唱,因而導致了誤會。老大再黯然離開,下水做生意時意外而死,導致船總和老二對爺爺的態度變的冷淡,爺爺知道后因抑郁病情加重而死。儺送也因家人逼其和翠翠以外的人成婚而賭氣沿河下行。
在唯一的親人去世后,翠翠仿佛一夜之間長大成人,懂得了之前對儺送的那份特殊心理是出于愛。因此一直在渡船上等待出走的儺送回來,等待那個免她苦,免她驚,免他四下流離的人回來。但是我知道,這個人一定會回來。
看完后無名的難受,為他們明明相愛卻可能錯過的緣分而難受。但我相信,他一定會回來,她的等待終會有幸福來收尾。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彼此之間的緣分就結束在了你的不言和我的不語。
心慕君兮君不知,君樂吾兮吾心噬。
但愿,生活中的我們都可以更勇敢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