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六:
教育并不是瞬間就能完成的事。
情景6: 思考的孩子
此時,從開始哭鬧到安靜下來整整過去了35分鐘了。
醫生說:“孩子們絕對不會哭一整天的。”
媽媽:“對的。”
醫生:“知道我說的是什么意思吧?如果父母堅持不住的話,孩子就會用哭的方法鬧著。另外,父母也得給孩子思考的時間。不要見到他鬧就不耐煩了,趕緊給手機了。她現在就在思考,就這么安靜地思考。在剛剛那樣哭鬧的情況下,能教什么呢?父母得等她不哭了,情緒安定下來了,再教育她。”
孩子鬧夠了,哭累了,也困了。
醫生:“好了,今天學會了,明天也能理解嗎?”
媽媽:“不會的。”
醫生:“對,明天遇到這種情況依然要這樣堅持。”
媽媽:“哭得暈厥了,那也要堅持。
訓育真的不簡單,我從來沒有放著她這么徹底哭到底。無論如何中間都會說好吧,知道了,妥協。一哭就什么都聽了。就因為這樣,孩子好像覺得成了。絕對不能拿她怎么樣。第一次看她如此耍賴。”
醫生補充道:“還有不好好吃飯的孩子,都是有理由的。因為三歲的孩子處于口腔敏感期,口腔內的觸覺很敏感,就只喜歡吃豆腐這樣的很柔軟的東西。飯也要軟軟的。硬的話孩子們就不愛吃了。米粒一粒一粒能分開的凸起,嘴巴都能感覺到,得用自己的唾液泡會兒。然后就直接咽下。唯獨吃米飯費勁。這種情況下孩子不喜歡咬,這不是因為父母慣壞了,也不是孩子性格不好。她生理上就是如此的構造。在這段時間里,以她以前喜歡吃的或者她愛吃的為主。首先讓她自己練習吃飯,即使是一兩勺。如果力量不夠,可以爸媽可以適時的幫忙,讓她開心地吃完飯。吃的比較少的話,那就先收起來。過會餓了,再給她吃吧。”
看完整個咨詢過程,父母雙方都在反省自己的錯誤。3歲幼兒處在活動量大且自我主張也變強的時期,飯桌前的教育很重要。手機也好,吃飯也好,用錯了方法,孩子才會如此不聽話。一開始父母幫孩子養成了壞習慣,現在又要改掉。沒有咨詢之前完全不知道自己錯在哪,就只想著對孩子生氣。
可見,教育并不是瞬間就能完成的事。育兒不僅要有愛還要有耐心及科學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