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網絡
養兒子其實就是給自己挖了個無比深的坑。
這是我最近剛意識到的。
幾天前,我和老公在早飯桌上討論新政可能對北京房市帶來的影響,7歲的兒子突然問了一句:
“媽媽,如果你死了,現在這套房子歸誰?”
我:嗯?
孩他爸:嗯?
兒子:我只想看看以后算上爺爺和姥爺的房子,我會有幾套房子。
如果說7歲是年幼無知,鄰居老張說他們家18歲的兒子大董也是提起就來氣。
今年老張和老婆豁出了血本送大董去美國念書,老張還不遠萬里親自把兒子送到美國,一路上爺倆都在鬧各種別扭。
入校不久,兒子提出要買自行車。自行車行有199美金的自行車售賣,質量也不錯,但兒子堅持要買700多美金的名牌山地車。老張和兒子嘔了半天的氣,最后和兒子達成妥協:700多美金的山地車可以買,但父母只負責支付其中的150元美金,余下的費用從大董18歲以前的壓歲錢里扣除。
兩天后,大董回復爸媽,自行車買好了。問是不是當初看上的山地車,說不是,直接在超市買的,149美金。
他不是不知道心疼錢;
他只是不知道心疼你的錢。
今年我同事也送她兒子出國了。
時間過得真快,當年我們一起出差時,她兒子還只有五歲。每天下班回來,她坐在酒店的馬桶上,電話指導她兒子的功課:Grandpa , G-R-A-N-D-P-A…..
今年她兒子已經上本科了。
她兒子剛到美國,她不停地給他發微信,問天氣,問住宿,問衣服帶沒帶夠,問課程緊不緊張,問當地的社區有沒有歧視華人的現象(十多年前,這個問題的提問方式是“今天有小朋友欺負你了嗎”)。
但兒子沒有回。她以為是他暫時沒有辦好手機業務,耐心地等了一晚,起來刷微信還是沒有消息,她以為是時差的關系,又耐心地等了一個白天。
正準備打電話的時候,兒子回信了,短短的兩條。第一條是:
媽,我一切都好。
第二條是:
教導主任,你該下課了。
后面跟著一個調皮的小笑臉。
她惘然失措,這才意識到:兒子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在幼兒園保育員懷里踢著腿、撕心裂肺大哭、然后又涕淚交加地央求:“媽媽,今天早點來接我啊”的小男生了。
他將堅定的背影留給了你,后面清楚地寫著:別來追。
與其說離開家的孩子像是風箏斷了線,不如說他們像是發射出去的衛星,他們還是和你保持聯系,但卻運行在一個你控制不了的軌道。他們會選擇性地讓你知曉他們的軌跡:QQ頭像亮了、微信里突然發布了一兩條沒有把你屏蔽掉的朋友圈…..
當你急切地想知道他們更多的信息時,對方突然沒有了音訊;偶爾在一片寂靜中,對方會傳回微弱的信號:打點錢,打點錢…..
你再等,又沒聲音了。但你從不氣餒,你安慰自己,等下我再發個信號試試。
過于投入的母愛,正面看是催人淚下的“無私無我”,背面看就是一個叫人提不起氣來的“賤”。
每年的新生離家季,除了誕生一大群忐忑不安、卻又躍躍欲試的年輕人,也催生了一大群惘然失落的媽媽。
我的一個朋友告訴我,當她兒子去外地上大學時,她感覺魂被吸走了一半,整個人生突然失去方向感了。
她看著家里的鋼琴,意識到再也不用去上琴課了;坐在兒子空落落的書房,意識到她也不用輔導功課了。整個高三期間,她陪著兒子上各種輔導班,從城東奔波到城西,像趕場一樣;從早上五點半一直到半夜12點,她和兒子就在自己“快點快點”的催促聲中馬不停蹄地奔忙著,突然間,她的人生空出這么多什么也不用做的時間,她覺得很恐慌。
我說,這多好。你又可以和老公重溫二人世界了。
她說,我和老公近五年的交流,就集中在高考時給兒子填志愿那段時間了。
中國式家庭=缺失的父親(拼命掙錢中)+焦慮的媽媽(拼命報班中)+失控的孩子(拼命學習中),
面對這種現象,很多的指責都給了爸爸,缺位的爸爸甚至成了很多段子的來源:
隱形的翅膀有什么了不起?我老公整個人都會隱。一有事,就找不到他人了;
父愛如山哪。山就是杵在那兒一動不動嘛。
不用生老二,我家已經有兩個寶寶了。大的還沒小的懂事。
不可否認媽媽們確實奉獻了很多。但公平一點來說,爸爸們的遠離,有時候是因為媽媽們把他們推開了。
從月子期間,嫌棄老公打呼嚕影響孩子睡覺,把他轟出臥室;到育兒期間,嫌棄老公沖奶瓶的水溫不夠,把他轟出了各種育兒事務;到教育階段,嫌棄老公不認識老師、不了解課程安排,把他轟出了孩子的教育安排。
爸爸們逐漸被推到家庭的邊緣地帶,而媽媽和兒子形成一個聯盟,關系越來越緊密。
親子關系,逐漸超越了本應是家庭基石的夫妻關系,
于是有媽媽說:送兒子上大學回來,我才意識到,家里還剩一個男人。天,簡直嚇我一跳!
而兒子們終于是要離開的,他們有自己的未來,他們的未來屬于另一個姑娘。
沒有分寸感的母子之愛,除了桎梏自我的發展、錯失與伴侶經營長久感情的契機,也成為孩子沉重的負擔。
過于關注兒子,而嫌棄身邊的老公,是戰略性的錯誤。戰略性錯誤導致愛和情感被錯誤地分配,讓家庭失去平衡,也讓兒子承擔了不該承擔的角色。
夫妻之愛是相濡以沫、白頭偕老:你和他撫養大孩子,送走老人,攜手終老;
而母子之愛是無私的撫育、得體的退出;你將他帶上人生火車,幫他找好座位、陪他說說話,然后下車,站在月臺上目送他離去,心里很清楚:更遠的前方,是你無法陪伴的、屬于他自己的旅程。
無論你多么愛身邊這個小毛頭,等你老去,病榻邊遞過一杯熱水的,是那個被你罵了大半生“豬隊友”的老頭。
.......
我看著兒子的眼睛,和藹可親地對他說:
等你長大了,媽媽就把房子賣了,和你爸爸去環球旅行。你會有自己的生活。如果你需要房子,就努力工作自己買,好嗎?
-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