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注意約束性詞匯,比如:真正、必須、才是、才能、不要等等這些約束性詞匯后面所描述的結論性觀點如果沒有事實推理作為依據,沒有舉例或類比作為支撐,那將僅僅是一種權威性的說教強加于聽眾。
其次注意某些形容詞和副詞的名詞化,比如幸福、成功、需要的,放下的,這些詞在某些語境中會被理解為名詞,但每個人的實際理解都不一樣。如果作者沒有將這些詞匯定義清晰,那就是在模糊概念,讓聽眾怎么想都覺得有道理。
最后注意身份標簽,如果說某樣的人,會某樣想、某樣說或某樣做,這就是在用“某樣的人”這個身份標簽在引導我們向下做出適應于說教者想要的選擇。這個向下是指某樣的人的信條、行為、能力和環境。科學的陳述是就事論事,而不是用身份標簽來誘導,有很多老人被賣假藥的欺騙就是因為他們聽說:孝順的兒女一定會買我們的藥給他們的父母用。
綜上,一篇激勵文章(勵志文)和心靈雞湯(洗腦文)的區別就在于是否有嚴謹的事實邏輯推理、有案例類比、有比較清晰的概念以及就事論事的科學性。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