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行-圣彼得堡

從赫爾辛基乘游船到圣彼得堡有幾個好處,晚上出發早晨到(共13個小時行船時間),節省一夜旅店費。其次,免了去俄國的簽證手續和簽證費(注:只能買俄國的游船st peter” 號),只要在俄國呆的時間不超過72小時。俄國游船的票價較便宜(99-140歐元)看你要哪個艙位。不論那個船艙,都是一個小包間附帶小衛生間,雖然俄國的游船有些破舊,睡一晚上也還過得去,買個A2船位,房間還有海景窗口。


俄國的游船 “Saint Peter”號

一路過去很順利,晚上睡覺前喝點啤酒,睡得也很香。一早起來順利到達圣彼得堡港口。港口很大,船在港口慢行近一個小時。雖然港口不小,泊位不少,但是能夠停靠萬噸輪的港口不多。港口也沒有上海,新加坡集裝箱堆積如山的景象。 似乎這港口是工業港口,除了運煤和工業材料,就是很多儲油罐,看起來像個煉油廠。港區內的樓房陳舊,不少荒廢。僅從港口設施,可以看出俄國目前的工業狀態不佳。


俄國停靠在碼頭的千噸級貨船,


正在裝貨的俄國輪船


圣彼得堡港口一角


圣彼得堡港口內的儲油罐


吃完早飯,船停穩后,就開始下船出關,下船出關慢的出奇。看上去俄海關認真,其實就是磨洋工或者就是整個系統奇慢,海關人員拿著你的護照對看查人,足看了5-6分鐘。整個出關時間,一人要有15分鐘左右。100-150左右的出關人,10多個窗口,整整等了兩個小時。

四月份到圣彼得堡,是旅游淡季,旅館就在市中心,幾乎沒什么旅客。到了旅館后,服務人員就主動告訴你,房間升級了。周圍旅店很多,價錢也不貴,當然吃的也不貴。放下行李便出門觀光去了。

走了3分鐘,從旅館到第一個參觀的景點圣以撒(Saint Issac)大教堂。

圣以撒大教堂是由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下令在原有的教堂地少止址上重新建造的東正教教堂。設計師是法國Auguste de Montferrand (1786–1858), 建造工程歷時40年,從1818年至1858年。在蘇聯時代,該建筑先是被廢棄,然后變成了無神論 (Atheism)博物館,建筑的屋頂裝飾物(dove structure)也被拆除跟換。蘇聯解散以及蘇共淪為在野黨后,教堂才恢復原狀信徒復始每周禮拜,平時只使用位於左側的小教堂,節日時才使用大教堂。


圣以撒大教堂


圣以撒教堂內部


站在圣以撒大教堂的頂部,俯覽圣彼得堡城市。只是從底部頂部,需要爬約170臺階螺旋樓梯。


俯視圣彼得堡城


俯視圣彼得堡城


離圣以撒教堂不遠處的海軍部以及冬宮

下了圣以撒教堂,兩個穿俄羅斯服裝的姑娘兩人的漢語講得不錯,要跟我照像,剛從教堂下來,興致不錯,問完價錢后(200盧布約3個美金)我答應了,照完后另一位姑娘,操著漢語說,“我們倆跟你照的,你還得給我200盧布”,“媽的”我心里罵了一句,順手掏出一個歐元硬幣塞給她,頭也沒回的離去。


俄羅斯的民族服裝卻有風味。


俄國的海軍部,這座帝國風格的大廈位于海軍部興建于1806-1823年。鍍金的尖塔頂部是金色船形風向標。它是該市最顯眼的地標之一。可惜軍事重地,不許入內。當時的彼得 大帝很重視海軍。

海軍部前的亞歷山大花園( Alexander Garden),有兩座雕像值得一提。

尼古拉 博澤瓦斯基(Nikolay Przhevalsky)1839年4月 – 1888年11月1日 是俄國著名的地理學家。他騎著駱駝,行程萬里,到過西藏拉薩,青海,新疆北部等許多中亞和東亞地區,有很多地方當時對歐洲人都很陌生。

第一眼看上去,雕像好像是斯大林,細看不像. 非常好奇為什么雕像下是駱駝。網上搜尋后,搞清楚了。他跟中國有很大的關系。


尼古拉 博澤瓦斯基(Nikolay Przhevalsky)1839年4月 – 1888年11月1日.


  十二月黨人廣場中央的彼得大帝青銅騎士像,建于1766年至1782年,高5米,重20噸,底座是一塊重40噸的花崗石,是世界上紀念性雕塑藝術最完美的作品之一。駿馬前腿騰空,彼得大帝自信地騎在馬上,該馬象征著進步的俄羅斯,而被馬匹踐踏著的蛇,代表著當時阻止彼得大帝改革維新的力量。銅像下的天然巨石也很傳奇。當年在芬蘭被發現,葉卡捷琳娜二世懸賞七千盧布,動用了數百奴隸,花費了一年多才把巨石運到彼得堡。

在西元十九世紀初期,歐洲民主狂潮蔓延到俄國,當時部份思想較為開放的年輕軍官希望能將俄國帶上民主自由化的政治體制,卻遭到當時沙皇反對。西元1825年12月14日,趁著剛登基的尼古拉一世根基尚不穩,這群較為激進的自由黨人率領三千名黨人,在當時名為參議院廣場的地方,希望藉由政變達到廢除農奴等機制;然而,在沙皇尼古拉一世派兵鎮壓下,十二月黨人革命宣告失敗,參與政變者皆付出慘痛代價。這批俄國革命運動的先驅者遂被稱為“十二月黨人”;西元1925年的時候,為彰顯這批先驅的歷史意義,將當時發起革命的參議院廣場,更名為十二月黨人廣場。

穿過海軍部和亞歷山大花園,來到了冬宮廣場。冬宮對我們這代人來講并不陌生,十月革命,攻占冬宮,是俄國蘇維埃運動勝利的標志。不妨我們回顧一下這段使中國人民刻骨銘心的俄國歷史。

曾經的冬宮入口


冬宮廣場及紀念碑


冬宮(Winter Palace)

十月革命又稱紅十月、十月起義、列寧革命或布爾什維克革命,是1917年俄國革命經歷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個階段,推翻了以克倫斯基為領導的俄國臨時政府,建立布爾什維克派領導的政府。十月革命發生于1917年11月7日。

什么是俄國二月革命?在1917年3月8日(按公歷因該是三月革命)俄羅斯發生的民主革命。參加二月革命的,有不同的黨派,布爾什維克只是其中一支。當時世界正處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沙皇俄國是跟英法等國為協約國,與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激戰,戰爭已持續兩年,俄國國內民生頗苦,物價飆升,大批產業工人失業。沙皇的主力軍隊在歐州東部。革命黨乘機利用國內民眾對沙皇的不滿,以民主的名譽暴動和起義,很快就是迫使沙皇尼古拉二世遜位,俄羅斯帝國滅亡。革命中沙皇失去權力,而且有大約一千五百至二千人在混亂中被殺或受重傷。繼而統治俄國的新政府是自由主義者與社會主義者的政治聯盟俄國臨時政府,用以謀求政治改革及創造一個以民主選出的行政部門與立憲會議。推翻帝制,實現民主是二月革命的初衷。可惜的是后來的十月革命,徹底地改變了二月革命的成果。

二月革命推翻了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并以俄國臨時政府取而代之。然而臨時政府軟弱,并被內斗分裂。他們決定繼續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企圖從戰爭中撈點好處,因為德國快撐不住了。讓他們漸漸失去了民心。全國性的危機發展起來,影響了社會、經濟和政治關系。工業及交通混亂加劇,獲得物資的難度也在增加。1917年的工業生產總值下降到1916年水平的36%。秋季烏拉爾山區、頓巴斯和其他工業中心所有企業的50%倒閉,導致大規模失業。同時生活支出明顯上漲。工人的實際工資下降了1913年水平的大約50%。1917年10月俄國國債和政府外債大漲。國家面臨財政破產的威脅。這些給工人黨布爾什維克發展提供了絕好機會。

5月1–4日彼得格勒大約100,000名工人和士兵,以及來自其他城市的工人和士兵,在布爾什維克領導下,以“結束戰爭”“一切權力歸蘇維埃”口號示威游行。大規模示威給臨時政府造成危機。7月1日出現更多示威游行,約500,000名工人和士兵在彼得格勒抗議,再次要求“一切權力歸蘇維埃”“結束戰爭”,罷工漫延到全國,臨時政府在7月1日發動攻勢,反抗同盟國,但迅速潰敗。戰敗的新聞加劇了工人和士兵的抗議。臨時政府在7月15日發生新的危機。七月危機中的場景。軍隊向街頭抗議者開槍。

臨時政府在全俄蘇維埃大會的俄國社會革命黨孟什維克領導人的支持下,下令武力鎮壓抗議者,數百人被殺。7月5–6日的攻擊發生在《真理報》的編輯部和印刷車間和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及彼得格勒委員會駐地科謝辛斯卡亞宮。7月7日臨時政府發布弗拉基米爾·列寧的通緝令,他被迫轉入地下,就像沙皇統治下一樣。布爾什維克黨員被捕,工人被裁員,彼得格勒的革命部隊被解散或者派到前線。第二屆聯合政府組建,亞歷山大·克倫斯基為主席。不過今天還有爭議為什么克侖斯基沒有把強硬的政策執行下去,在關鍵時刻,他撤銷了調軍隊到圣彼得堡鎮壓動亂的命令。布爾什維克渡過危機后,其蘇維埃的支持度在全國顯著提高。8月31日的彼得格勒工人與士兵代表蘇維埃及9月5日的莫斯科工人代表蘇維埃決定奪權。布爾什維克贏得了布良斯克、薩馬拉、薩拉托夫、察里津、明斯克、基輔、塔什干及其他城市蘇維埃的主要權力。占領冬宮就是最后一擊。


沖入冬宮的士兵,其實冬宮并沒有發生太激烈的武裝沖突。


列寧在冬宮廣場上演講


巡洋艦阿芙樂(aphrora)號,依然停泊在涅瓦河畔,供游人參觀。

冬宮里的輝煌,無法僅用幾張圖片可以演示。冬宮也是藝術博物館,其中的藝術精品數不勝數。


冬宮一角


冬宮一角


冬宮一角


冬宮一角


冬宮一角


冬宮一角


冬宮一角


冬宮一角

涅瓦河畔的大教堂坐落在市中心的一個小島,這個小島曾經是軍事要塞,也是彼得堡最初的建筑,這個教堂里陳列著彼得大帝石棺和其它后來的皇家貴族石棺。最后一為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


尼古拉二世,夫人,四個女兒和一個王子



尼古拉二世退位后,英國國王喬治五世拒絕接受其家族前往英國避難,于是尼古拉二世家族被亞歷山大·克倫斯基領導的臨時政府安置在西伯利亞的托博爾斯克。11月7日,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尼古拉二世家族被布爾什維克軍隊逮捕,囚禁于葉卡捷琳娜堡伊帕切夫別墅。1918年7月16日深夜或7月17日凌晨,尼古拉二世家族包括和他們在一起的仆人近10人被殺害,遇害者計沙皇夫婦、四位女兒,一位兒子、一位御醫、三名待從。他們的尸體被澆上硫酸和汽油銷毀,殘余骨渣被埋藏在葉卡捷琳娜堡地區的一個廢棄洞穴中。蘇共為掩蓋罪惡,后來把關押處決沙皇的房子徹底摧毀,連紀念女皇的葉卡捷琳娜堡也改名為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現已改回原名)。但幾十年來,不斷有人秘密地尋找沙皇一家的遺骨。終于在一九七八年被一位有專業訓練的調查員發現滅尸現場,他在草地上找到鉆石首飾的碎粒,繼而在礦井中發現沙皇與家人遺骨(有斧鋸痕跡)及遺物若干。沙皇一家人的遺骨已經在1998年重新安葬圣彼得堡保羅大教堂。

圣彼得堡保羅大教堂,


圣彼得教堂前門



彼得大帝的石棺


尼古拉二世的全家祭奠廳


教堂金碧輝煌的祭壇

滴血救世主教堂是俄羅斯圣彼得堡的一個主要景點。建于1881年3月13日(俄歷3月1日),亞歷山大二世的馬車通過格里博耶多夫運河河堤時,一個自由主義者扔進一枚手榴彈,皇帝嚴重負傷,被送回到冬宮后幾小時后死亡。1883年,其子亞歷山大三世為紀念亡父在此地點修建教堂。工程進展緩慢,直到1907年尼古拉二世在位時期才最終完成。

暗殺發生現場的一段街道被封閉在教堂的墻內,因此該段堤防延伸到運河中。在內部,在亞歷山大遇刺的精確地點設計了一個祭壇,裝飾以黃玉、琉璃和其他寶石。

正在裝修中的滴血大教堂


滴血教堂前臉


滴血教堂正面


教堂內祭壇



教堂內大廳



教堂內壁畫,全是有寶石鑲嵌而成,超級馬賽克壁畫。

滴血教堂前門有條街通往東正大教堂,沿路有很多小商販,也有很俄國流氓和小偷。我經過次街到500米遠的喀山教堂,兩名男子前后夾擊,前面的死纏要賣圖片給我,后面的偷偷地翻背包,好在包里沒啥東西。


滴血教堂前的步行街


滴血教堂前的城內運河

彼得堡喀山(Kazan)教堂,建于1811年。但教堂東面豎立94根半圓型長柱長廊,這是典型的俄式教堂風格。

喀山圣母像(Our Lady of Kazan)是俄羅斯東正教的最高圣像,這幅畫像有一個傳奇的故事。這幅圣畫創始于13世紀,1438年失盜,1579年失而復得。俄國最主要的兩座喀山教堂為莫斯科喀山大教堂和圣彼得堡喀山大教堂。古本的喀山圣母畫像,在1904年被盜于雅羅斯拉夫爾教堂。據說當時警察找到了盜賊,盜匪交待,盜畫的目的是金制畫框,畫已被破壞。那時俄國正在與日本交戰,事情也沒有徹查到底。有傳言說原畫在美國博物館。"Fátima image" 是16世紀的復制品也可能是16世紀的原版。1917年在圣彼得堡喀山教堂被盜, 幾經周轉,1993年最后落入大主教保羅(Pope John Paul II )手中。2004年,大主教把這幅畫送還給俄國,現供奉在 Theotokos喀山教堂. 羅馬天主教堂也供奉有喀山圣母像的復制畫。W

圣彼得堡喀山大教堂(Kazan Cathedral)


原版的喀山圣母像


"Fátima image" ,16世紀版喀山圣母像

我們乘地鐵和公共汽車,去葉卡捷琳娜堡(Catherine Palace). 在聊葉卡捷琳娜之前,我想聊聊圣彼得堡的城市交通。圣彼得堡公共交通還是很方便,有地鐵,有軌電車,普通公共汽車,而且非常便宜, 上共公汽車,無論走多遠都是40盧布(不到一美元),我們去葉卡捷琳堡,公共汽車段有20公里,我們每人也只付40盧布。有趣的是,城市內公交車內有售票員。與三十年前的中國一樣。其實彼得堡很多公共設施都有服務人員 ,公共廁所都有收費員。彼得堡的地鐵很深,估計是為了防空。地鐵車輛有些舊了,開起來速度不低,只是噪音頗大,晃悠很明顯。開起來就像一個失控的鐵牛。路面上的軌道車,有的看起來破舊,運行起來如同一重載列車通過,噪聲很大。



圣彼得堡一地鐵出入口。


圣彼得堡街頭電軌車




葉卡捷琳娜二世(Cathrine II)俄國大有作為的女皇

到圣彼得堡一定要去葉卡捷琳娜堡(Catherine Palace)也一定要知道葉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謝耶芙娜(1729年5月2日-1796年11月17日),亦稱葉卡捷琳娜大帝,有些中文依照英文(Catherine II)而稱呼她為凱薩琳二世,俄羅斯帝國史上在位時間最長(1762年至1796年在位),也是最知名的女皇。葉卡捷琳娜生于普魯士波美拉尼亞斯德丁,她通過政變廢黜并刺殺其夫彼得三世,即位為俄羅斯女皇。在其治下俄羅斯經歷復興,達到其歷史頂峰并成為歐洲列強之一。

1742年,蘇菲亞的遠房表兄,也就是俄國彼得大帝的外孫,被他的姨母,當時的俄羅斯女皇伊麗莎白選中,成為俄羅斯帝國的儲君。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想通過聯姻,加強俄普合作。在腓特烈二世的安排下,1742年冬天,安哈爾特公爵夫人帶著蘇菲亞來到了柏林,覲見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對蘇菲亞公主感到滿意,認為她可以成為俄羅斯皇儲的妻子,于是請來了最好的法國畫師,為蘇菲亞公主畫了一幅肖像畫,然后把這幅肖像送到了圣彼德堡,供女皇過目。安哈爾特公爵一家等待了足足一年。在這一年里,圣彼德堡的俄羅斯宮廷反復研究了各種聯姻方案,最終選擇落在了安哈爾特公國的蘇菲亞·奧古斯特公主身上。

1744年1月,來自圣彼德堡的信使帶來了伊莉莎白女皇的一份信,邀請安哈爾特公爵夫人喬安娜和蘇菲亞公主前往俄羅斯做客,同時帶來的還有一張為數一萬盧布的支票,作為公爵夫人母女倆人在路上的開銷。雖然信中沒有寫明邀請的目的,但安哈爾特公爵一家都清楚這是什么意思—伊莉莎白女皇選中了蘇菲亞做太子妃。

1744年2月9日,蘇菲亞公主抵達莫斯科。伊莉莎白女皇對安哈爾特公爵夫人母女給予熱情招待。女皇不喜歡公爵夫人,卻很喜歡蘇菲亞。蘇菲亞一來到俄國,就不遺余力地討好女皇。她請求伊莉莎白女皇為她找來了最好的老師,苦學俄語和東正教禮儀。蘇菲亞公主勤奮地學習俄語,她后來在回憶錄中寫道,自己一來到俄羅斯,就迫切地意識到自己必須成為一個俄羅斯人才能戴上

蘇菲亞的父親是一位虔誠的路德宗教徒,極為反對女兒改宗東正教。盡管如此,俄羅斯正教會還是在1744年6月28日為蘇菲亞施洗禮,授予她新的教名葉卡捷琳(Yekaterina or Ekaterina, 英語: Catherine) 6月29日,皇儲彼得與凱瑟琳訂婚。兩人于1745年8月21日于圣彼得堡成婚。當時彼得已受封荷爾斯泰因大公,而葉卡捷琳娜也因此成為大公夫人。

彼得因奉命成婚,根本不愛葉卡捷琳娜,婚后五年兩人甚至都未同房。傳說彼得包養了一位名叫伊麗莎白·沃倫佐娃的情婦,而葉卡捷琳娜隨后與謝爾蓋·薩爾蒂科夫(英語:Sergei Saltykov)、格里高利·格里高利戈維奇·奧爾洛夫(英語:Grigory Orlov)、亞歷山大·瓦西柴可夫(英語:Alexander Vasilchikov)、格里高利·波將金和斯坦尼斯瓦夫·安東尼·波尼亞托夫斯基等人有染,而這些情夫,為葉卡捷琳娜后來的執政立下了汗馬功勞。葉卡捷琳娜和伊麗莎白·沃倫佐娃的妹妹葉卡捷琳娜·沃倫佐娃-達什科娃成為了朋友,而葉卡捷琳娜將她介紹給許多反對彼得的實權政治團體,為葉卡捷琳娜奪權提供了政治聯盟。

結婚后葉卡捷琳娜很多時間都百無聊賴,只能以讀書為消遣。起初她開始漫無目的地讀小說,后來無意中讀到了伏爾泰的作品,自此開始對政治哲學類書籍感興趣,葉卡捷琳娜找來了厚厚的十卷本德國史,堅持每八天必須讀完一卷,又通讀了四卷本哲學史,還有大量的俄文書籍。一段時間以后,她具備的知識深度,竟然讓她讀懂了孟德斯鳩艱深的《法意》一書。這為她后來執政奠定了基礎。

1762年1月5日(舊歷1761年12月25日),伊麗莎白女皇去世,皇儲彼得繼位為彼得三世,夫妻兩人隨即住入冬宮。

彼得非常崇拜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當時俄普正在七年戰爭中為敵,彼得繼位后,不僅下令停止與普魯士為敵,還將包括柏林在內的大片所占領土歸還腓特烈二世。其偏袒德意志的政策與古怪脾氣引得俄貴族和軍隊非常不滿,他們很快在葉卡捷琳娜周圍團結,形成了一個政治團體。

1762年7月,在繼位六個月后,彼得與自己的朝臣和親屬前往奧拉假,而把葉卡捷琳娜留在了圣彼得堡。7月8日晚(舊歷6月27日),葉卡捷琳娜得知彼得逮捕了她的一位同謀,先前的計劃必須馬上實施。葉卡捷琳娜離開宮殿,前往近衛軍團,發表演講,號召士兵保護自己。1762年6月28日,葉卡捷琳娜在情人格里高利·奧爾洛夫的幫助下召集支持她的軍隊在圣彼得堡稱葉卡捷琳娜為俄羅斯沙皇,并任命長子保羅為繼承人。隨后逮捕了彼得,強迫他簽訂退位詔書。政變八天之后的7月17日,彼得三世暴斃。9月22日,葉卡捷琳娜正式于莫斯科加冕。

在葉卡捷琳娜統治期間,俄羅斯帝國向南、向西擴張,從奧斯曼帝國和波蘭-立陶宛聯邦手中將包括新俄羅斯、克里米亞、北高加索、右岸烏克蘭、白俄羅斯、立陶宛和庫爾蘭在內的大片領土納入囊中。葉卡捷琳娜總計為俄羅斯增加了二十萬平方英里(5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葉卡捷琳娜繼承彼得大帝的先業,征服了南方的黑海岸。在1768年至1774年的第五次俄土戰爭中痛擊奧斯曼帝國,使俄國成為東南歐的主宰。戰爭的勝利使得俄國吞并南烏克蘭,獲得了通往黑海的出海口。俄國在新占地建立了一系列新城,包括敖德薩、尼古拉耶夫、葉卡捷琳諾斯拉夫(意為“葉卡捷琳娜之榮光”,即今第聶伯羅)與赫爾松。1774年7月10日簽署的庫楚克開納吉和約使俄國獲得亞速、刻赤、葉尼卡爾要塞(英語:Yeni-Kale)、金伯恩半島(英語:Kinburn Peninsula),以及第聶伯河與布格河之間的黑海海岸。條約還使得俄國艦隊和商船隊可以在亞速海自由通航,允許俄羅斯保護土耳其國內的東正教信徒,并令奧斯曼帝國放棄克里米亞汗國的宗主權。

九年后的1783年,葉卡捷琳娜正式吞并了克里米亞。1787年,俄國在克里米亞舉行了勝利游行,刺激了第六次俄土戰爭的爆發。土耳其慘敗,被迫簽訂雅西和約,承認俄國對克里米亞的主權,并割讓葉迪山地區。

1783年,俄國與格魯吉亞簽訂格魯吉夫斯克條約,宣言將保護格魯吉亞人免受波斯的侵襲。1795年,波斯新王阿迦·穆罕默德汗入侵格魯吉亞,驅除了高加索地區俄國新建的要塞。翌年,葉卡捷琳娜對波斯開戰。俄軍于1796年4月于基茲利亞爾出發,很快于5月10日席卷了杰爾賓特要塞。到六月中旬,俄軍隊幾乎未遇反抗,差不多征服了整個阿塞拜疆邊境,巴庫、沙馬基、占賈三座名城盡收入囊中。

1788至1790年間,葉卡捷琳娜的堂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三世意圖趁俄土交戰之機直撲圣彼得堡。但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在1788年7月的戈格蘭海戰(英語:Battle of Hogland)中與瑞典王家海軍交戰不落下風,阻止了瑞典軍隊前進。

由于軍費開支巨大,俄國國庫白銀稀缺,不得不發行御定盧布(英語:Assignation ruble)。1768年,御定銀行受女皇之命發行俄國第一批紙幣。翌年銀行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開業,并逐漸在市鎮開設分支。御定盧布的使用一直持續到1849年。

葉卡捷琳娜一直都慷慨地贊助和推動藝術、文化和教育事業。1768-1774年間,葉卡捷琳娜繼續深入研究各國教育理論與實踐,在國立教育系統尚未建立之時進行了許多教育改革。首先是1766年重組少年軍訓團。1782年,確立了兩級教育體制,在各省會設立了小學和中學。這些學校男女同校,不收學費,面向所有非農奴階層開放。

1775年,女皇頒布俄羅斯帝國行省行政法令,旨在將全國劃分為行省和行政區,更好地管理人口更多的俄羅斯。到她執政末期,全國建立了50個行省和近500個行政區,指派了超過千名行政官員,公務時間是先前的六倍。1785年,葉卡捷琳娜頒布貴族憲章,授予貴族更多的土地權利。每個行政區的貴族可選取產生首席貴族。同年女皇亦頒布城鎮法令,將國民劃為六類,以此塑造中產階級,限制貴族權力。1781年頒布商業航行法案與鹽業貿易法案;1782年頒布警察條例;1786年頒布國立教育法。

盡管葉卡捷琳娜是一位開明君主,但葉卡捷琳娜沒能有效地解決農奴問題,在她執政期間,多次爆發農奴起義。


葉卡捷琳娜 一世(Cetherine I)

葉卡捷琳娜 一世是彼得大帝的夫人,彼得大帝去世后(1725年2月),葉卡捷琳娜一世作為皇后,執掌國家。1727年5月謝世,終年43歲。葉卡捷琳娜二世才兩歲。葉卡捷琳娜宮最初是為葉卡捷琳娜一世修建的,經不同時期的皇帝擴充修建。直到1796年,葉卡捷琳娜二世去世,這個宮殿閑置無用。葉卡捷琳娜堡顯示了伊麗莎白女皇的富有,炫耀了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榮耀。不幸的是,二次世界大戰中,這個宮殿幾乎淪為廢墟。


二戰中的葉卡捷琳娜宮


二戰中葉卡捷琳娜宮中的舞廳。


德國人占領了這個宮殿900多天,占領期間,宮殿還保持教好的狀態,當蘇聯紅軍反攻,德國人在撤退時,大肆地破壞宮殿。

修復工作從1980年代開始,盡管修復工程還沒有完工,大多數宮殿房間已對外開放。宮殿看起來和老的一樣。但是不論多么精細,這個宮殿不是18世紀的宮殿,而是20世紀后期的作品。盡管看起來金碧輝煌,卻少了原汁原味。

葉卡捷琳娜宮


葉卡捷琳娜宮前的人工湖,比頤和園也小不了多少。難怪慈禧要挪用軍費修頤和園,估計是從這學的吧?


湖中的石橋跟頤和園中的石坊有些相像。



葉卡捷琳娜宮


正宮對面的小樓


宮內金碧輝煌的裝飾



宮中舞廳


瑪瑙(Agate)房間


庫珀裝飾


琥珀(Amber)雕刻


琥珀加寶石圖案裝飾


琥珀客廳,整個屋子是用琥珀裝飾的,俄國盛產琥珀,這個裝飾有點太夸張了。

最后用幾張是彼得堡的街景結束本文,城內河渠縱橫,寬街窄巷交錯,700座橋梁連接四方,具有北方威尼斯之稱。古香古色的建筑,悠久的歷史,讓人們留念忘返。俄國上世紀的巨變,雖然有很多陣痛,俄羅斯民族正在走向振興,這就是歷史。

圖片發自簡書App


是彼得堡城中的河渠


是彼得堡城市一角


客山教堂對面的建筑,據說很有名。


臨街賣紀念品的小販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