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大消費觀下的中線股票投資邏輯。

結合今晚逛超市的體驗,講講大消費觀下的股票

單身久了,什么都會和股票聯系起來,至于女人。。。注孤生

大消費,就是新的消費方式的升級。

不知道從嘛時候開始,開始喜歡逛超市,而且每次逛完后一定會買酸奶,今晚閑來無事,和一個股友兼大哥的人一起在華潤里面轉了一大圈,發現了許多已經改變卻沒有意識到的事情。

1.日常生活用品類在瘋狂漲價,以保潔公司為首的日化用品已經到一個很恐怖的層次了。牙膏目前在超市很少看到8.0元以下的,我仔細瞅瞅只有一個4.9元,其余都是8塊以上。小時候的兩面針、黑妹、草本精華,都已經不上架了,“用那么低價的牙膏,仿佛都覺得檔次不夠,我們這里的利潤也不高”,這個是導購的原話。連咱們一貫熟悉的中華、兩面針、高露潔這種都是8-10元左右;洗發水,大家還記得那個9.9元的飄柔么?不一定買,但是肯定聽過這個廣告吧,目前華潤萬家報價14.9,經常用的清揚(小瓶),我記得10年出來的時候是18,后來大四的氣候已經賣24,現在最低35,更別說海飛絲沙宣之類的,連潘婷這種都漲價了;奶制品,股災后,伊利13.4的時候我入手一波,現在已經30+了,我沒有拿的動,畢竟及時高位之前才23。今天華潤里面重點關注了幾家公司。伊利貌似超越蒙牛了無論是奶制品還是牛奶雪糕都全面壓制,旗下的幾個品牌和別的奶制品公司促銷活動也搞的很理解,例如三元(原三鹿),君樂寶等。伊利暢輕27.8元4瓶,平均7元不到,自個兒單賣可是13.5。讓出這部分利潤去了哪里,是消費者么?而且這生產日期是前兩天的,不是那種待處理的殘次品,后來我們籍口退貨為由,去詢問奶制品怎么定價的時候,售后人員告訴我,大品牌定價有一個統一區間,例如君樂寶這種,兩三天變一個價,這個價是天津華潤分部定價的,具體是不是君樂寶改動就不知道了。奶制品和酒類等東西,好多超市只是提供專柜,讓品牌公司自己雇人推薦賣的,這樣的話,各類奶制品競爭激烈可見一斑。

2.最近在瘋狂收集數據,整理年度投資計劃,結合得到的幾個消息,談一談中線的方向。

一是深港通及MSCI指數,總結發現北上資金因為在相對成熟的市場待的久了,風控措施特別嚴格,他們買的股票要大跌的概率應該不大,要不然風控就得集體辭職了。實際上,今年北上資金寵信的前20名股票,評論漲幅67%+,不要給我說正好遇到這個行情,萬一以后都是這種行情怎么辦?這是一個足夠值得中線選手買股重視的因素。

二是大消費觀下國家的品牌計劃,看電視的人都曉得哪些品牌,看看他們今年在二級市場的表現就曉得了。連續的幾年都是政治大年,又處于特殊的歷史時期,中等收入陷進魔咒還在上空繚繞,必定得先富一批人帶動另外一批人。同理,必定,先扶持一批品牌再整體帶動產業升級進化。回來我一直在想,蒙牛前幾年有大超伊利之勢,這幾年國家品牌一出來,伊利扶搖直上,有個硬氣的爹果然不一樣啊。那么二級市場呢?郭嘉隊買的股票,特別是消費股真心值得特別重視。其余的還有雅戈爾,美邦,以及酒類和白云山,同仁堂這種藥企。其次就是信息化產業鏈帶動的消費升級,盒馬生鮮,誰去誰知道的好,不做廣告了。

三是賺自己人的錢,80后是最后一批享受人口紅利的人,最新數據統計90后比80后少4800萬,00后比90后少1200萬。不用考慮房子過剩的問題,畢竟城市化進程不止,房價不死。從長遠角度來看,必然是城市化的結構更有利于生存,因為這樣每個人只要付出他所對應那一份,可能是勞動,也有可能是腦力活動,獲取報酬后去置換其余生活物資,精細化生活是一個必須。我這里想說的是養老的錢,老人最容易得的病是老年癡呆,其次是內臟,然后是外在器官。這還只是醫學方面的,還有提供保姆之類的專業平臺,國家這么多賣房子的企業,那么墓地呢?不曉得股票的可以看看養老金都在買啥,或者各公募的養老基金在買啥?同樣的,精細化養生,例如愛爾眼科這種市場份額也會越來越重。

最后,分享個小體會:今天回來的時候,人行道上走到一半紅燈了,對面來的車居然禮讓了我們,真心小小感動,連忙招手表示感謝。生命中總是有一些不經意的感動,點亮正好生活。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