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拍照類應用的發展是怎樣的,你覺得后面要怎么發展,怎么玩兒?
拍照應用的發展歷程
大的變化是,從簡單的美化,增加直接應用內拍照并實時美化功能,再加入對動態圖片的支持,以及,添加創新功能滿足人們對于個性化的追求。不變的是始終在優化用戶體驗,不斷推出滿足用戶需求的新功能。
首先,拍照應用從拍照后進行簡單的修飾,從加濾鏡、貼紙到瑕疵彌補(比如美白去痘),主要是對人像的簡單調整,后來有了針對不同內容的照片有了不 同的美化方法,比如景色比如美食;
繼續發展,圖片美化應用能夠直接在應用內拍照,并不斷優化用戶體驗,實 現盡量短延時地完成拍照并美化;
然后呢,不斷增加圖片美化細節,諸如針對人像的眼睛放大、增高等功能,針對景色照片的去霧、清晰等功能,還增加了一些拼圖、馬賽克之類的通用功能。
總之就是不斷發掘和滿足用戶需求,提升用戶體驗。 后來人們已經不滿足于靜止和傳統意義上“美”的圖片,各軟件紛紛推出動態貼 紙、拍攝 GIF 等功能,還有卡通或惡搞等內容與照片的結合,繼續優化用戶體驗, 所謂拍照不行,修圖來救,現在修圖軟件基本上已經成了裝機必備了。
以后的發展
技術上,關注拍照應用的視頻化和人工智能的應用;
視頻時代的到來讓人們已經不能滿足于單純的圖片編輯,要進一步滿足人們的展示與與窺探欲,拍照應用需要走視頻化這一步。
可以這么玩:
- 最基本的,用戶可以為自己拍攝的視頻進行加字幕、特效、剪 輯、拼接、配音等簡單操作;
- 然后,在技術上做攻關,實現能夠對靜態圖進行的 操作都能夠在視頻上進行操作,實現摳圖、個性化美化、加馬賽克、針對視頻內 容的特效、一屏多頻等等,用戶在利用產品的工具性進行創作。
- 甚至可以考慮做一個 UGC 社區,為用戶搭建消費場景,社區內創造 KOL,構建優質的互聯網生態。
另外,2016年,本被看作是下一個投資和創業風口的 VR,因為技術和硬件設備的限制,發展比較停滯不前。那就可以先從AR入手,門檻要相對低一些,可以配合系列產品手機進行研究。
如果用戶分享的視頻可以用 AR 的方式被朋友們看到,那真是十分滿足了用戶的炫耀需求。
同時也不要放棄在 VR 上的技術研究,雖然說現在的人才流動性大,技術不太容易形成壁壘,但是最先推出該功能的企業會有最具爆發性的輿論和營銷、效果,能夠搶占先機。
將人工智能應用到拍照類應用中,根據用戶使用記錄,分析:
- 應用的主人是哪張臉,ta 在什么情況下會做什么樣的操作;
- 對于不同類型圖片(視頻)、圖片(視頻)中不同類型的物品/人物,用戶分 別做了什么操作和美化;
- 對于不同風格的圖片分別都分享到了什么社交平臺;
- 用戶對于圖片質量的要求
- ··· 等等
記錄分析用戶使用習慣,改進現在的一鍵美化功能,讓用戶的每張照片都有量身定做的“一鍵美化”,目標是完全傻瓜式的操作,用戶拍完照片自動就美化成為他想要的樣子,無需手動美化。
甚至精細到,識別到今天用戶穿紅色衣服, 所以膚色要比平時再白一點才好看。
培養用戶習慣,讓他們覺得照片(視頻)本來就是這樣的。
體驗上,滿足人們對于個性化的需求;
年輕的一代正在成為新 的主要消費群體,他們渴求的是更加個性化的表達方式,產品是設計要能夠滿足 用戶突出個人特色的需求,但操作要傻瓜和流程化。
不能停止地讓應用一直變得更加美觀且易用,不斷推出貼心和留住用戶的小功能,比如合作修圖(女孩子拍了照片可以自己修自己的部分, 這個功能還可以促進社交呢)、整理相冊功能、老照片翻新功能、記錄地理位置繪制拍照動圖等。
要不斷推出能讓用戶區別化和個性化的功能,設置成一個個的功能模塊。
產品邏輯是:每個月推出新功能作為應用的一個功能模塊,上線時間一個月, 喜歡的用戶可以自行收藏,一個月后功能下架上線新的功能模塊,但已經收藏該功能的用戶可以繼續使用,每個用戶可以免費收藏十個功能模塊,再多就需要用戶付費購買。
這種模式下不僅能夠由用戶來決定產品的體量,還可以提高用戶粘性(既然付了費就要多用的心態)。
商業模式上,淘汰之前的廣告和流量分發(導量變現)的盈利方式;
工具類產品應該盡快跳出簡單粗暴的廣告和流量 分成的商業模式,長久下去會破壞用戶體驗,引起用戶反感。
垂直領域更容易獲得資本的青睞,根據包括以上對功能模塊的使用數據在內的用戶數據進行分析,得到清晰的用戶畫像從而進行精準的營銷,這也是互聯網的一個趨勢。
還有一個,應該充分認識到互聯網長尾效應的力量,將應用往三線及以下城市沉淀,那里還有廣闊的未開拓的市場。
不知道為啥今天的排版這么難看。
前幾天微信出了個功能,是掃碼付款的時候可以開閃光燈了,很貼心是吧。
!!!其實支付寶也早就想到啦,我發現啊,在點開付款碼的時候支付寶會自動把屏幕亮度調到最亮,打開付款碼這個動作一般只有在給商家掃碼的時候才會發生,這個時候將屏幕亮度調到最亮提高掃碼一次就成功的幾率,機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