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有迷茫期,更能穩準狠的走出迷茫期。
1
你有沒有迷茫過?那種站在十字型的分岔路口,懷揣著滿心希望卻又誠惶誠恐、無法透視未來的感覺?
我有。
2016年的時候,我從成都畢業,學著政治學卻拿著法學學位的我在拿到畢業證的嫌隙之中,就隨著北漂的大軍來了北京。
初出茅廬的熱血沸騰被北京呼面而來的冷空氣澆滅的一滴不剩。時隔一年,我至今腦海里都清楚的記得當初一個身穿背帶褲的女生站在地鐵的角落里哭成狗的樣子。
比知道自己窮更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里。
那時候,作為帶有一絲任性的90后,我不知道自己是要隨波逐流的回老家結婚,還是繼續單槍匹馬的在北京作戰。
北京的人才多我聽過,但多到如此地步還是讓我防不勝防。搖搖晃晃的10號線,早晨8點、晚上6點準時擁擠的中關村,以及某些高樓大廈里徹夜長明的燈,承載了太多人的夢想。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無一不是一邊望著遙而不及的前途,一邊又咬著牙、忍著淚不停的給自己打各式各樣的雞血。
雞血有毒,用心勾畫的任何一種夢境都會醒,支撐你一步一步走到現在的真理條紋也會在不經意間倒塌。
隨之而來的便是一種鋪天蓋地席卷內心每一寸土地的迷茫感。現實赤裸裸的告訴你,工資上漲的幅度永遠趕不上房價;你拿著高高的學歷甚至比不上某些不學無術的富二代;談了四年的女朋友說了句分手轉過身就投入了土豪的懷抱。
于是,你開始迷茫,你開始費解,你不知道自己此時此刻乃至過去十年、二十年當中所做的事情是否真的如同書中說的一樣有意義。
這時候,你與我就成了同一種人——同一種從腳趾間迷茫到頭發絲的人。
2
迷茫這東西是個虛詞,生活中如若堂而皇之的說出那句:我很迷茫。旁人多半會送給你兩個字:傻X。
確實。
在大多數人眼中,迷茫早就被賦予了矯情的意義。你所提到的一切迷茫的原因在他們看來大概都可以歸結成為八個字:想的太多、做的太少。
有個讀者曾經私信我,洋洋灑灑的數百字中大致講述了他的近況,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迷茫。
她是個大學生,正值畢業,在考研與工作之間不斷的徘徊與糾結。被迷茫困擾的她左思右想了幾個月,不僅考研無望還錯過了找工作的最佳機會。后來,她只能在一家小公司工作。她說,不知道自己會做什么,能做什么以及做成什么樣子。
其實,她完全可以依靠自己打一個漂亮的翻身勝仗,只是她沒能調整自己的方向,長時間在迷茫期無法自拔。
3
生而為人,我們常常會有各種各樣的迷茫期。
小時候會因為穿什么衣服迷茫,上學后會為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迷茫,長大后又會因為愛情與金錢,物質與夢想迷茫。
人生就是一個由大大小小的迷茫期所構成的,避之不及。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在迷茫期穩、準、狠的調整自己的方向,快速進入下一個正確的航道。
前幾天,有個作家朋友給我打電話,只言片語間竟連連嘆了五聲氣。聊了沒幾句,他就不停的表達自己的迷茫感。
朋友在公司任重要職位,常常在別人喝茶聊天時累成一坨翔,因此也離自己的文學夢越來越遠。
好幾次,他都看著之前文筆不如自己的作者們接二連三的聲名鵲起。
工作的不如意以及埋藏在心底里強烈的夢想沖擊讓他長時間陷入了迷茫,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不知道自己該選面包還是夢想。
絮絮叨叨說了一堆,末了,他甩出了一個疑問句:你說,我到底選哪個才比較合適?
我笑了笑,回了個:Follow your heart。
后來,朋友辭職了。他從一個月入2w的職場白領搖身變成了窮光蛋。可這個窮光蛋只用了短短五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從三流作家到一流作家的轉變。
再見面的時候,是在某個平臺舉辦的新書簽售會上。他一臉自豪的開口介紹著自己的名字,以迷茫為題展開了一場生動的演講。
他說,迷茫是黎明前的太陽。
4
我在很多時候都想過一個問題:當我們迷茫的時候應該怎么做?思前想后了好幾天,只得到了泛泛而談的幾個大字:選定目標,持續努力。
選定目標很重要。
這個結果導向型社會,目標才是無人匹及的老師。某個科學家的實驗表示,當通知你跑100公里和不告訴你目標直接開跑的PK中,前者勝利的人數是后者的3倍。由此可見,目標的選定對一個人是否成功有極大的影響意義。
持續努力是走出迷茫的根基。
想的多不如說的多,說的多不如做的多。努力,特別是長時間的持續努力會讓你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絲毫體會不到迷茫為何物。更能讓你知道什么叫做不平凡。
迷茫誰都會有,但并不是誰都能夠將迷茫轉化成墊腳石,而這其中的區別就是能否在迷茫期選定目標,加大馬力使勁努力。
你得相信,總有一天,你可以站在原地對著迷茫大聲喊:come on,我不怕你!
愿你有迷茫期,更能穩準狠的走出迷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