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董小琳
早上醒來,發現自己還活著,真好!
4月21日,有“世界的眼睛”之稱的斯里蘭卡,遭遇了毀滅性連環爆炸。
直到22日,第9次爆炸發生。斯里蘭卡警方在首都科倫坡主要車站,還發現了87個炸彈引爆裝置。
從被襲擊的幾處地標來看,這明顯是一次與宗教有關的恐怖襲擊。
僅僅因為信仰不同,就能肆無忌憚地剝奪290多條無辜鮮活的生命,毀掉500多個幸福的家庭嗎?各方譴責紛至沓來,卻再也無法挽回悲劇釀成的苦果。
痛定思痛。我們除了譴責恐怖勢力,增強反恐工作之外,自古以來的宗教矛盾沖突,再次成為輿論的焦點。
從中世紀的“十字軍東征”,到科索沃戰爭、索馬里內戰、波黑戰爭……以及大大小小的恐怖襲擊,不禁讓人感慨:能生在和平國度,簡直太幸福了!
另一方面,歷朝歷代的有識之士,都在努力解決“沖突”問題,可為什么改善的進展這么緩慢?甚至愈演愈烈呢?
在《不妥協的談判》中,我找到了答案。
這是一本能幫助我們“化解沖突”的大師之作。
作者是曾擔任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沖突防范理事會主席的丹尼爾·夏皮羅教授。他還擔任過《北愛爾蘭和平協議》談判顧問,以及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戰爭調解培訓負責人。
看到這,你可能會認為這本書離自己太遠了。畢竟,我們平頭百姓很少能參與到國際紛爭中(最好也不要有機會)。
但,沖突,卻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
豆瓣上有個很火的話題,問的是:你和男友是怎么分手的?
有位朋友回答說,因為一部電視劇。我要打0星,男友要打5星。誰也說服不了誰,就分手了。
一對夫妻,會因為“誰做家務”、“誰管錢”、“過年回娘家還是婆家”,而爭論不休,甚至勞燕分飛。
一個工作團隊,會因為“派別站隊”、“利益分配”等觀念分歧,而明爭暗斗,甚至兩敗俱傷。
就連網絡世界里的微信群,也往往是“暗潮涌動”——誰是群主,誰說了算,誰和誰是一伙的……盤根錯節,關系十分復雜。
總之一句話,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之所以稱做“江湖”,正是因為有“沖突”的存在。
也許,我們離斯里蘭卡很遠,但江湖很近。
一、面對沖突,你是打還是逃?
你大概聽說過,有一種心理學現象,叫戰或逃(Fight-or-flight?response)。
它指的是人類面對危險時的兩種反應。
這是從原始人就會用的“避災方法”:外出打獵時遇到猛獸,要么躲起來,要么跟它拼命。
到了現代,雖然沒了猛獸的威脅,但很多人還會停留在這種“零和”的處理方法上。
就像豆瓣上的那對情侶,要么打0分,要么給滿分,不是我服,就是你輸。沒有商量的余地,也沒有中間態,最終導致分手。
相信聰明的你,現在肯定想到了另外一個詞,叫“雙贏”(win-win)。
講的是雙方達成合作,不存在輸家,每個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比如,我們都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那你有沒有聽過“雙贏”的龜兔賽跑呢?
話說第一次比賽,兔子因為睡覺,輸給了烏龜。
第二次兔子反思了自己,改掉了壞毛病,輕松贏了烏龜。
第三次,烏龜提出:由兔子決定賽道不合理。于是,它選了一條水陸兼有的道路。結果,誰也到不了終點。
然后,兩個人一商量,總這樣爭來爭去地也沒啥意思,還是合作吧。于是,兔子先馱著烏龜跑,然后烏龜再馱著兔子游,同時到達終點,完美地實現了雙贏。
可童話故事能這么寫,現實中,誰又會跟你商量呢?
你又該如何與對方達成“雙贏”局面呢?
二、不妥協的談判
顧名思義,丹尼爾教授的這本書,是不鼓勵在談判中 “妥協”的。
在談判中妥協,無異于喪失自己的有利條件,完全滿足對方的要求,甚至還要接受“不可能”的條款。
所謂“打掉牙往肚子里吞”,任誰,也不想做這樣的談判者。
因此,我們要做到的是:避免妥協,贏得談判。
就像水中的小烏龜:你的確跑得快,但在水里,還得聽我的。
具體該怎么做呢?
以往教談判技巧的書,大都會告訴你要善于發現對方的真實需求,然后找到雙方共同的利益點。
方法沒錯,我們卻很容易用錯。
這話怎么說呢?
我來看個例子,你就清楚了。
現在,很多家庭都有兩個“寶貝兒”。
如果你也是“二寶爸”或者“二寶媽”,一定會發現:
孩子之間的沖突,比大人的只多不少。
有一天,老大和老二因為一個橘子,又吵了起來。
“我要這個橘子!”
“不,它是我的!”
這時,善于解決問題的媽媽過來了。“你為什么要橘子?”媽媽問兩個孩子。
“我想吃橘子,補充維生素。”
“我想要皮,放在衛生間除味。”
OK,如果你認為沖突就這么解決了,那就把問題想簡單了。
三、合力的能量
我們假設媽媽讓老大吃了橘子,讓老二拿走了皮。
這事就完了嗎?千萬別高興得太早了。
過不了幾分鐘,兩個孩子肯定還會因為一塊餅干,或者其他什么東西而爆發新的戰爭。
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我們并沒有照顧到孩子的深層次需求。
“誰更強?”
“誰更聰明?”
“誰更被父母偏愛?”
……
也就是說,他們的身份,沒有得到期待中的認同。才導致了矛盾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沖突屢屢發生。
那解決的方法呢?我們可以利用合力的能量,把彼此的分歧轉化成一股力量。
書中丹尼爾教授給出了4個具體步驟:揭示身份神話,轉化腐蝕性情緒,建立跨界交往,以及重構人際關系。
簡單地說,我們可以通過以下4個問題,與對方在沖突中,實現“合力”的效果:
你會怎樣描述自己與對方的關系?
你在談判中的期待是什么?
對方對這次談判的想法是什么?
除了打和逃,你還能做些什么來改善目前的局面?
下面我們不妨繼續以“分橘子”為例,演習下這4個步驟。
?問題一:你會怎樣描述自己與對方的關系?
她是我的姐姐、妹妹(假設你面對的是兩個女孩)。
她總趁著媽媽不在欺負我。
這次,說什么我也不會讓著她了。
問題二:你在談判中的期待是什么?
“我想要回屬于我的橘子。還要讓她知道,媽媽不是她一個人的!”
問題三:對方對這次談判的想法是什么?
“她肯定想的是,自己想要什么都能得到,包括媽媽的偏袒。”
問題四:除了打和逃,你還能做些什么來改善目前的局面?
請注意,關于“還能做什么”,作者在上圖中給了我們3個選項:隔離、同化和融合。
隔離:彼此分開,關于這個問題的討論,就此為止。
同化:有條件地遵守對方的規則,但不是妥協。
融合:開辟新路,讓彼此接受對方的新身份認同。
那么,放在小姐妹的問題上,哪種解決方式最佳呢?
自然是給予她們——新的身份。
“媽媽既不會偏袒姐姐,也不會偏袒妹妹。你們都是媽媽的小棉襖。”
“作為姐妹,你們以后共同生活的時間還有很多,甚至超過了與爸爸媽媽共處的時間。”
“所以,你們之間并不是對方的敵人,或者爭斗的對象。而是今后互相扶持,共同承擔生活風雨的戰友。”
“如果因為一個橘子,就讓失去了最親密姐妹的信任和愛,是不是有點虧呢?”
這樣的解釋,不僅消除了姐妹之間的矛盾,更會讓親情更加穩固,家庭關系更加和諧。
很難否認,我們生活在一個“隨處有”矛盾的世界。大到國際沖突,小到夫妻吵架。
而最常用的 “躲避和硬抗”,都不是有效化解沖突的方法。
我們今天講到的,則是基于30多年化解沖突經驗之上的一種新思路——
在抵觸雙方的中間,重新開辟出一個空間。
在這里,通過澄清雙方內心深層次的身份標簽,來達到互利共贏的效果。
從而讓問題得到根本的解決,化干戈為玉帛。
下次,當你感覺不爽、憤怒、被冒犯了,甚至有指責對方的沖動,以及滿滿的挫敗感時,不妨想想今天的“合力能量”,新身份認同。沒準,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
無人是孤島。
只有掌握了化解沖突的核心能力,你才能得到更加明朗的未來。
愿世間能少一分沖突,愿天堂再沒有恐怖分子。
愿你我還有機會,再去一次,那海天一色的天空之城……
—END—
我是【不是在讀書就是在碼字】的董小琳。
減重80斤的80后寶媽,500強企業主管。
很高興,能在這里與你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