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美食”,是一個永遠聊不完的話題。
有些食物,只提名字,就能喚起人們的味覺記憶。
但對于九千多萬名河南朋友來說,在這樣的討論中,往往有些落寞。
他們深愛的胡辣湯,可能是中國爭議最大、也最不受外地人待見的“地方特色美食”之一。
“慘不忍睹”的外表,帶著“黑暗料理、生人勿進”的氣質(zhì),讓許多人,還沒嘗過,就在內(nèi)心打上了“拒絕”的標簽。
可在河南人眼中,這碗湯是當之無愧的“生命之光”。
足以與燴面一起,并稱為河南人最愛的家鄉(xiāng)美食。
胡辣湯在河南的地位,絕不亞于四川的火鍋、廣東的早茶、陜西的涼皮。
前不久,河南人劉昊然,也在微博上公開表白胡辣湯:
有人愛得深沉,有人敬而遠之,胡辣湯,活脫脫把自己活成了地域美食圈的“榴蓮”。
1
被顏值耽誤的胡辣湯
“有什么食物是看著不想吃,吃起來卻真香”的名單上,胡辣湯必然榜上有名。
雖然作為不少河南人的“生活之光”,但胡辣湯還是經(jīng)常遭人嫌棄。
肖克凡的小說《今生來世》中,碧春和祁紅旅行結(jié)婚來到河南安陽,品嘗了豫地著名小吃胡辣湯:
“這種并不高雅的小吃為新婚之旅增添了一股難以名狀的味道。”
按《舌尖上的中國》導(dǎo)演陳曉卿的說法,胡辣湯一點都不可愛:
“無論怎么拍,都是稀糊糊的不上相,我們甚至把攝像機埋在胡辣湯湯底下,但稍微深一點就不透明了,從底下往上飄起來的時候,慘不忍睹。”
不少“顏值”黨覺得,就這一碗“烏漆墨黑”的糊糊,哪里擔得起“生活之光”幾個字。
只有喝過的人,才會懂:一大早來碗胡辣湯,中!
鮮、辣、香三字,在這碗湯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胡辣湯在制作時用料精細豐富,光是香料,最少就會放上十余種。
八角、胡椒、辣椒、肉蔻……經(jīng)過慢火熬煮,香氣四溢。
純手工制作的面筋:面團在一雙巧手的反復(fù)搓洗后下鍋燙煮,洗面筋用的水作為芡粉用于最后收汁,面粉本身的香甜也熔煉于湯中。
鮮體現(xiàn)在用羊骨湯做底:把汆燙過的羊骨和清水一起放入鍋中,慢火熬制八九個小時,直至骨頭酥了、肉化了撈出。
最后加入切好的海帶絲、粉絲、千張絲、花生米、面筋、榨菜,肉鮮、菜鮮……
而在河南,一碗胡辣湯,也可以牽扯出一場持續(xù)了百年的流派之爭。
在胡辣湯的江湖,被西華逍遙鎮(zhèn)、漯河北舞渡、淮陽朱家,開封素胡辣湯一分為四,制法操作各有不同。
論影響力,“北舞渡”和“逍遙鎮(zhèn)”兩派,是胡辣湯界各占半壁江山的“少林”“武當”。
起源于清朝的北舞渡胡辣湯里的辣味靠的是辣椒,味道稍顯清淡;
逍遙鎮(zhèn)的辣則來自胡椒,整體比較濃郁。
北舞渡胡辣湯氣勢更大,喜用大銅鍋裝盛。
賣湯的人手拿長柄勺,在一鍋湯中素手攪弄風云,舀兩下,一大碗胡辣湯算是出鍋了。?
逍遙鎮(zhèn)胡辣湯則熱衷于用鋁鍋裝盛。
同是羊骨熬湯做底,用料卻不盡相同。
北舞渡一派愛用羊肉塊,逍遙鎮(zhèn)一派則偏好牛肉片。
是一片一片地細細咀嚼還是大口吃肉,就看自己的喜好了。
最后一點不同,則關(guān)乎胡辣湯的靈魂:
北舞渡一派在胡辣湯上放芝麻醬,是麻醬愛好者的“圣物”;
逍遙鎮(zhèn)則是加上一勺陳醋兩滴小磨香油,深藏功與名。
但關(guān)于誰才是胡辣湯正統(tǒng),就像豆腐腦該甜還是該咸一樣,大概會是愛好者們永遠無法統(tǒng)一的問題。
2
“早上一碗胡辣湯
給個神仙都不當”
關(guān)于胡辣湯,社長看到過這樣的形容:
“這種平民創(chuàng)造的食物,帶著鄉(xiāng)野氣息,并不精致漂亮,卻有著特別的味道,而它更是冬日的絕配,酸辣有料,還能御寒取暖。”
河南人的一天,總是從胡辣湯開始的。
“早上一碗胡辣湯,給個神仙都不當”,說的就是河南人一天的精氣神兒。
而這種精氣神兒在作家馬伯庸的體會里,是一種“胃里說不出的慰貼”。
在河南,幾乎所有的城市和小鎮(zhèn)都有胡辣湯館。
尤其是冬日里,一大早,胡辣湯的香味伴著蒸騰的熱氣,漂在大街小巷。
走進去,來一碗,熱辣濃郁,提神醒腦,渾身冒汗,七竅全通。
瞌睡蟲早就不知跑哪去了,一天全被喚醒!
這就是大多數(shù)河南人的清晨日常。
當然,作為面食大省,不同的食物相互搭配也成就著胡辣湯的韻味。
每個河南人心中都有一套自己的“規(guī)矩”和喜好:
1、胡辣湯+水煎包
底部炸得焦黃的水煎包,外酥里嫩,加上一碗冒著熱氣的胡辣湯,味道“中里很”!
2、胡辣湯+油條(油饃頭)
油饃頭很有嚼勁,干吃可能有些費勁。
撕成小塊泡在胡辣湯里,吸飽了湯汁的饃稍稍軟化,一口下去,酸辣鮮香滿口都是。
3、胡辣湯+油洛饃(油餅)
油餅外酥里嫩,將面皮的咬嚼勁兒完美表現(xiàn)出來。
泡在胡辣湯里,軟而不化,吃起來,舒服。
4、胡辣湯+韭菜盒子
月牙般的盒子煎得金黃,切一半泡在胡辣湯里。
外皮裹上濃稠湯汁,內(nèi)里餡料香軟依舊,口感特別。
5、胡辣湯+豆腐腦
胡辣湯上,蓋上一勺豆腐腦的組合,在一些人看來是胡辣湯界的異端奇葩。
但豆腐腦調(diào)和了胡辣湯的辣,也別有一番風味。
八百豫菜一碗湯,胡辣湯里的一種吃法就是一個江湖。
愛喝胡辣湯的,也不全是河南人。
全國各地,有不少“吃貨”對胡辣湯念念不忘:
外國友人,同樣難以躲開胡辣湯的誘惑。
正如美食家汪曾祺所說:許多東西吃不慣,吃吃,就吃出味兒來了。
其貌不揚的胡辣湯,真吃慣了,的確有讓人難以抗拒的力量。
3
無論天涯和四方
包子油條胡辣湯
“吃飯是為了生活,但生活不僅是為了吃飯。”
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固定門店、流動攤販……藏在大街小巷中的胡辣湯,寒來暑往,讓穿行其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受它帶來的暖意。
而對胡辣湯印象最深的,多數(shù)大概是那些漂泊在外地的河南人。
身在異地,最想家鄉(xiāng)。
人口流動大省河南,每年有近千萬人外出務(wù)工。
對這些遠離家鄉(xiāng)的人而言,胡辣湯更是一種記憶,一種鄉(xiāng)愁。
哪里有河南人,哪里就有胡辣湯。
有讀者說,自己在外讀書,每年開學,都要帶上一大包可以沖泡的胡辣湯走。
雖然“速沖”胡辣湯不及家門口小店的十分之一好喝,但還是“無法忍受沒有胡辣湯的日子”。
在杭州開出租車多年的張師傅說,他每天都會去老鄉(xiāng)的餐館喝胡辣湯,如果不喝,就覺得這一天少了點什么。
《舌尖上的中國》里有一句話:“中國人對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鄉(xiāng),是懷舊,是留戀童年的味道。”
“家鄉(xiāng)味”,這個詞代表著什么,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解釋。
它們不是口味千篇一律的外賣便當,沒有餐廳里精致細膩的賣相,也未必會用到最頂尖的配料、昂貴的食材……
它們質(zhì)樸簡單,甚至其貌不揚,卻足以撫慰一個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所有思念。
“中國人善于用食物來縮短他鄉(xiāng)與故鄉(xiāng)的距離。”
所以河南人走到哪,就把胡辣湯帶到了哪,其他地方的人,也一樣。
如今,大大小小的城市里,我們能輕易品嘗到來自五湖四海的各類美食。
但最牽動人心的,或許還是家門口的那一種味道。
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過年回家,記得再去嘗嘗從小愛到大的那些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