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多數人相同,第一次知道宮崎駿是因為他那部蜚聲國際的《千與千尋》,和大多數人不同,我最喜歡宮老的作品卻不是這部《千與千尋》。
第一次看《千與千尋》是大二去支教的時候看的,和一幫子五六年級的小棒棒們,故事還好,情節也還好,許多的情節能會心一笑,但是看過也就那樣子了,甚至沒有引起我對宮老的注意。
直到我看到《幽靈公主》,久石讓大氣磅礴的音符肆意敲擊,跌宕起伏的情節銜接流暢,日本特有的神話因素鮮活浮現,我被深深震撼了,不知道有沒有人看過《最后的氣宗》,那是很多集的動畫片,里面主人公在水族一戰的時候化身為魚神,這個創意明顯就是抄襲《幽靈公主》甚至連魚神的色調都沒有改。但是很明顯《最后的氣宗》其立意比之《幽靈公主》要差很遠。
這之后又看了《飛天紅豬俠》《貓的報恩》《百變貍貓》《魔女宅急便》《歲月的童話》《側耳傾聽》《山坡上的虞美人》、《龍貓》、《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天空之城》、《風之谷》、《哈爾的移動城堡》、《懸崖上的金魚姬》,還有最近的《起風了》,平心而論,每一部都是很精彩的,當然即便是最完美的東西里也有你最喜歡的。個人感覺《飛天紅豬俠》、《側耳傾聽》,《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這三部最有味道,??闯P隆?/p>
《飛天紅豬俠》主角是個歷經坎坷的飛行員,這樣的一個世事洞明的角色,如果換成一個有味道的老男人的確會很吸引人,但那最多也不過是《卡薩布蘭卡》在動畫上的重現,而且絕對超越不了后者。把主角換成一只豬之后,味道就出來了。一個你看見就覺得想笑的豬,卻抽著煙,喝著酒,吞吐著人生,淡然的看命運變幻, 揮手作別流年,你會不會覺得,人有時候或許就像這種情況,你覺得自己開著飛機從天空呼嘯而過,蕓蕓眾生如螻蟻般渺小,似乎自己一下子就成了生活的主人,命運的贏家,但是沒想到,別人并不在意你飛機開的有多好,而是會指著你大笑:“看,開飛機的是只豬誒!"又或者,明明作為一只豬,最順理成章的命運應該是咬著蘋果安安心心的躺進烤箱,肚子里被塞著各種香料,但是你卻突然因為能夠駕駛著飛機搏擊長空,而成為一只特別的豬,一只會飛的豬,一只脫離了低級趣味的豬,為了證明自己的特別,你必須不斷的起飛,但是人們記住的永遠是這是一只開飛機的豬,你自己也認為自己的命運就是不斷的開飛機證明自己的與眾不同,只是,這真的就是身為一只豬要的么?冥冥中我看到的是種淡然之后的無奈,對于這只會飛的豬來說,飛,是種命運,也是枷鎖。
《側耳傾聽》是部很有意思的講述愛情的動漫,或者說初戀吧,淡淡的不著痕跡,故事情節也很簡單,感興趣,接觸,相思,相互的支撐對方的夢想,一如所有勵志愛情電影的情節??梢哉f,對于情節乏善可陳,我甚至都沒記住它的情節,或者它本身的情節就很簡單,人物刻畫也不如無臉怪或者千尋那樣容易讓人銘記。只是很奇怪,好像恰恰是因為這樣,這樣一個因為借書引發的感情故事,就那樣淡淡的發酵,淡淡的深入人心,淡淡的讓人難以忘懷。一首《家鄉的路》,如甘醇美酒,音符彌漫,令人沉醉 。
《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情節就更為簡單,用一句話形容就是人生只若初見,在初見時分離,人生就只提存了美好。主人公一個小人,一個大人,相互惦記,相互關心,沒有欲望,沒有企圖,甚至沒有點滴曖昧,只是關心,關懷,再見??赐曛竽悴粫X得很開心,也不會覺得很失落,不會覺得記憶很深刻,但是又不會輕易遺忘。像是一杯清茶,喝的時候覺得沒什么味道,茶香卻縈繞舌尖,經久不散。
宮老的作品細分之下可以說有幾個分類:魔幻+戰爭、 魔幻+保護環境、魔幻+都市小情緒、純美愛情。
魔幻+戰爭: 《哈爾的移動城堡》,看著有點綠野仙蹤的感覺,老實說我不喜歡一個會變成鳥的男主角和一個變成老婆婆的女主角,就像《千與千尋》里風婆婆斗篷一裹就變成只烏鴉,始終看著不舒服,也許我有鳥類恐懼癥,哈哈。其中的戰爭我也搞不清楚是誰打誰,好像是兩個巫婆系統在斗爭。
《飛天紅豬俠》注意看的朋友會發現紅豬在去修自己飛機的時候那個港口滿是戰爭宣傳的感覺,然后紅豬開走飛機的時候還和特工有段斗智斗勇。
《山坡上的虞美人》注意嘍,男主的父親是死在日本軍艦上的哦,整個故事的設定時間是日本戰后。
《起風了》講的是日本的零式戰機,就是投放中國戰場之后,第一戰斗就用零傷亡干翻國軍一半空軍的可怕武器(零式戰斗機又被稱為空中打火機,因為日本人多鋼鐵少,為了保證飛機速度,設計者根本就不考慮飛行員的安全,用重量換速度,飛機的外層鐵皮跟紙差不多,被擊中之后會瞬間起火,而飛行員卻沒有相信相應的保護設備,電影里說設計者是為了生產完美的飛機造福人民云云我是壓根一句都聽不進去,零式飛機的設計根本就是在武士道精神下要求飛行員慷慨赴死。這樣的飛機雖然不結實,但是飛行性能卻非常好,在開始時幾乎奪取了中國全部制空權,國軍的飛機看到零式,立刻返航,直到后來飛虎隊發現零式俯沖慢這個缺點,并且同等中彈量情況下,零式扛不住,這一戰爭機器的威力才逐漸減弱),說到這里加一句話,別看到日本出了部跟戰爭有關系的東西就一定是反戰的,想當初《螢火蟲之墓》火的時候,都說日本反省啊,該啊什么的,其實呢,人家作者只是想表達某些人性主題,戰爭在作者的眼睛里是素材,別老自覺人沒事就會反省戰爭,過來跟你說死咪嘛森。同樣情況想說的就是韓國總統樸槿惠,人家對中國人民笑笑不代表她就對中國人民有好感,這樣一個歷經波折苦難重返權力之巔的女人,不是武則天也是慈禧老佛爺,還是留個心眼吧。
魔幻+保護環境:《百變貍貓》《風之谷》、《幽靈公主》《龍貓》,by the way ,后面三部的音樂都十分的棒,像《風之谷》的童聲啊,《幽靈公主》開始的那段大型交響樂啊,《龍貓》里那段很是清新明快的小調啊,都很有味道。
魔幻+都市小情緒:《貓的報恩》、《魔女宅急便》》、《懸崖上的金魚姬》,《貓的報恩》看完就忘了,《魔女宅急便》是部講述魔法快遞員辛苦工作的故事,《懸崖上的金魚姬》預言了日本大海嘯的生成因素。然后完了,看著挺無聊的。
純美愛情類:《側耳傾聽》、《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山坡上的虞美人》,這三部都很有味道。沒看過《聽到濤聲》和《歲月的童話》畫風不是很喜歡,看了一點關掉了。
接著,說一下中國的動漫吧,(喜歡《喜洋洋和灰太狼》的,請出門左拐,那里有賣奶嘴的;喜歡《蠟筆小新》的,請出門右拐,那里可以下載18G種子;喜歡《加菲貓》的,出門直走,那邊有減肥中心;喜歡《米老鼠和唐老鴨》的,請拉緊父母的雙手,迪斯尼樂園有點大別走丟了)目前見過的唯一有點宮崎駿味道的是《小米的森林》模仿的痕跡很嚴重但還值得一看,吵得很熱鬧的《魁拔》你從人物造型到情節脈絡,到畫面風格,到人物臺詞,走的都是日系啊親 ,你好意思說自己是中國動畫扛鼎之作么?至于《摩爾莊園》這類市場定位在五歲以下嬰幼兒的,這里直接略過。
動漫和動畫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動畫片是給嬰幼兒看的,所以不能有暴力,色情,平底鍋都不能有!動漫是給14—35歲以下人看的,因為有些人不喜歡看五十多歲的大媽來演小姑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動漫是對書籍內容的一種延伸,不同于把書籍變成電視劇,最起碼明星不可能長的跟動漫似地(胡歌除外)中國的動漫陣地接連易手,《七龍珠》《灌籃高手》《火影忍者》《海賊王》甚至連動漫都算不上的《奧特曼》都來中國市場大快朵頤,日本文化省大臣親切的握著動漫制作人員的手,親,謝謝你把我們的文化輸送到中國,這比兩次侵華戰爭意義都重大啊,換回來大量的錢啊,把中國的動畫產業都玩殘了啊,現在只會在后面模仿啊,你們功不可沒?。?/p>
為什么日本動漫那么發達?發達的動漫意味著什么?意味著錢,意味著工作機會,意味著價值觀的輸出,意味著國家軟實力!想想中國的十一二歲的孩子們都看著日本動漫長大,接受著日式的思維模式 ,那是多恐怖的一件事情。這位問了,難道中國就沒有應對之策了么?有啊,我們的應對之策就是抗日神劇,從手撕鬼子到手榴彈炸飛機,一年橫店影視城被打死的鬼子趕上日本全國總人口的幾倍!中國果然在下一盤很大的棋啊。
政府不傻,先是黃金時段外國動漫的禁映,再到對中國動漫產業的大力扶持,可除了出了點《虹貓藍兔三千問》還有點給小孩子看小孩子都不看的東西外,沒多大建樹,每年的動畫集數增加并不意味著整個產業的提高。究其原因我認為有兩點:一、是觀念的陳舊,動漫是給青年甚至成年人看的,動畫片才是給五歲以下適齡兒童看的,你拿給五歲孩子看的東西給成年人看,希望用動畫片搶奪動漫的市場,那是癡人說夢。我現在可能為了好玩買個奶嘴咬咬,但我不會天天拿個奶嘴,你必須給我玻璃杯子,我才會天天用,搞不懂這個,就是每個省市都建設動漫基地都白搭。二、是體制的原因,就如同中國電影一樣,決定電影好壞的關鍵是劇本,中國沒有好劇本么?每年那么多小說滿天飛,那么多文化人筆走龍蛇,十三億人每天都在上演不一樣的故事,整不來個劇本?關鍵是這樣的故事轉換不成劇本,劇本轉化不成電影立項,立項完了之后找不到人來投資,找不到人來演,演完之后找不到熒幕來放映!觀眾就只好看著點爛片然后罵中國電影不行了。電影立項要審批,一定要根正苗紅弘揚主旋律,立項完了拉投資,投資人要看有多少明星演才肯下本錢,有明星才有投資,于是明星要價很高,他要的很高,大量的資金就轉移到明星的片酬,明星的片酬多了,給劇作人的費用就少了,劇作人拿到的錢少了,創作積極性就不高,創作積極性不高,劇本就爛,劇本爛為了賣座只好找更大牌的明星,更大牌的明星找來更多的資金,卻演著更爛的劇本。電影拍完了,要上映,中國的熒幕被幾家大型娛樂公司把持,明星多的電影會有更多人看,宣傳也更賣力(海報,短片,網絡水軍)明星少但是好看的電影因為明星不具備吸金能力也就得不到電影院線的青睞,于是就只能去小眾影院,于是,就等著消費者去影院一錘子買賣了,每次看電影都跟賭博似得。動畫片也落入到這個陷阱里,動畫要拿到政府投資,必須要被審核,被審核的話就不能想拍啥拍啥,一定要根正苗紅,大量的資金吸引進來之后,去做技術,什么3D啊諸如此類,然后因為沒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好的劇本,只好模仿國外動漫的模式,需知模仿而不超越,只能越來越弱,何況還模仿的不像。
當然也有比較出彩的像《十萬個冷笑話》《尸兄》。但是我們也不難看到 ,這兩部動漫都是投資很少,每集時間很短,沒記錯的話《十萬個冷笑話》今年才拿到網易的風投,在視頻開頭加上了網易冠名。由此,你也可以看出民間復興動畫產業的努力和艱難。曾幾何時,我國的動漫也是領先于世界的。1941年,中國第一部大型動畫《鐵扇公主》,在世界電影史上,它是名列美國《白雪公主》、《小人國》和《木偶奇遇記》之后的第四部動畫藝術片。這之后的《大鬧天宮》可說是當時國內動畫的顛峰之作,從人物、動作、畫面、聲效等達到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1947年,我國制作了第一部木偶動畫《皇帝夢》;1958年,我國拍攝第一部剪紙動畫《豬八戒吃西瓜》;1960年,完成了第一部水墨畫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1962年,第一部折紙動畫《一棵白菜》完成。全他媽都是世界第一,一部電影開啟一個類別的啊親。
這之后能說的出名字的就是《哪咤鬧?!?、《天書奇譚》《葫蘆兄弟》、《黑貓警長》、《阿凡提的故事》,雖說數量不多,但是每一部都是精品,只是時間再往后發展,動畫片發展成單純的教育工具,像枯萎的甘蔗,咬不出半點甜味,中國動漫似乎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想去往何方,只好去邯鄲學步,東施效顰,何其悲哉!
期待中國動漫能早日找到自己的發展之路,重振輝煌。
ps:推薦一部動畫電影吧《藏獒多吉》故事基本上取自《藏獒》,畫風還算清新,可以看一看,也算支持國產動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