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誰是一座孤島,每本書都是一個世界。
? ? ? ? ? ? ? ? ? ? ? ? ? ? ? ? ? ? ? ? ―《島上書店》
―1―
前幾天,打開微信讀書,收到了這樣一句話,你那么愛看書,一定很孤獨吧!
我不由愣住了,思考了好一陣才回復到:正因為愛看書,我才不那么孤獨。
沒有愛上書之前,我是一個孤獨的人,整天流離與人群之外,恍恍惚惚,不知道該干什么,自己的未來在哪里?
長大了之后,會發現所有海誓山盟的誓言都會被時光無情的抹殺,以前最親切的朋友,也會因為時間,空間而分道揚鑣,知己難求,有著共同的話題,價值觀,夢想的知己更加難得。
許多人因為不能忍受這個孤獨,寂寞,空虛的過程,而紛紛加入那些不適合自己的圈子,做自己內心抗拒的事情,只為交幾個表面上的朋友,而虛度人生。
而更多的人,學會了如何獨處,讓一個人的時光變得精致,有趣,有的人邁開腳步,前往遠方,尋找詩意。有的人踏上社會,做做兼職,為自己增值,有的人沉醉于書籍,在書的世界里傲游,培養一個有趣的靈魂。
而愛看書的人,恰好是那種擁有有趣的靈魂的人,他們,不會孤獨。
-2-
小顏,今年二十幾左右,是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也是一位愛看書愛旅游的才女兼美女。
我最開始和她聊天,是因為我被她的書單嚇到了,很驚訝一個人一個月怎么可以看二三十本書,幾乎一天一本,而且還是那些比較晦澀難懂的書籍。
我問了她這個問題,她給我的答案是,我下班后還有五個小時,通常可以看一本不是很厚的書,所以一個月才可以看那么多,而且看書的過程中,我感到很幸福。
想到一句流傳很廣的話,你的生活如何,取決于你下班后的生活。
同樣的,關注了一位小姐姐,她每天基本可以看十小時左右的書,一周有時候都有八十多小時,看看自己每周不到十小時,不由慚愧。
自從認識她們之后,我不停的反思自己,也慢慢開始了我的讀書之旅,盡管做不到每月二十來本,保證每月五六本還是可以做到的。
剛才又看到小顏去了圖書館,說,周末時間的留給自己的,必須用來看書,看了一下,她看的是丹麥史。
-3-
很多人說讀書沒有什么用,讀過不久就忘了,浪費那時間干啥。
而我認為,你讀過書就像你吃過的飯,會凝結為你的血和肉,讓你更加健康的成長。
我時常一個人去圖書館,找一個人少的自習室,翻開自己借閱的書籍,慢慢品讀,任由自己的心緒在書中的世界漂浮。
前幾天,看《追風箏的人》時,似乎我就身處阿富汗,就在哈桑和阿米爾周圍,看著哈桑被欺負,阿米爾懦弱的逃避,對于他們悲慘的遭遇而感到痛心落淚,以及在阿米爾終于決定勇敢起來,去抗爭,走上自贖之路而開心。
在這期間,我不會因為一個人而感到孤獨,相反會因為在我看書期間,有一個人嘰嘰喳喳而感到厭煩。
讀的書多了,覺得自己更加平和,對待一些與自己不同的人和事物,學會了尊重,對待一些社會熱點,也學會了多想一想,而不是盲目跟隨網友發表言論。
雖然看書的過程中,我是一個人,可我內心擁有一個大世界,我不會孤獨。
―4―
記得楊絳說過這樣一句話,讀書好比“隱身”地串門,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翻開書面就闖進大門,翻過幾頁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經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別,或另請高明,和它對質。
而劉瑜也有類似的話,早上如何李白杜甫談談詩歌,聊聊國計民生,下午去看看毛姆先生是如何看待夢想和現實的,晚上再隨便去轉轉。
這想必就是讀書的樂趣,你可以隨意拉開一扇門,去轉轉,感興趣,就去看看,不感興趣,再另找一家,總會遇到自己喜歡的人。
所以每當孤獨時,就去看看書吧!和書中的人物聊聊天,從詩詞歌賦談到人生哲學,也未嘗不可。
愛讀書的人,一定是不孤獨的人,因為他們內心有一個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