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圣祥
最近,有企業在招聘員工時發布歧視性招聘要求,說明以下五類人不要:簡歷丑的;研究生博士生;開大眾的;信中醫的;黃泛區及東北人士。消息一出,引發輿論的軒然大波。
中國高校傳媒聯盟一項調查顯示,75.7%的受訪應屆畢業生表示找工作時受到過不公平對待,家鄉、屬相、星座皆有可能成為被拒因素。
說到歧視,很容易讓人感覺憤怒,我們會設身處地將自己想象成那個被歧視者;可事實上,我們與此同時,幾乎每時每刻,也在扮演著令自己所討厭的那個歧視者的角色。
同樣兩款智能手機,小米的明明比蘋果的便宜,可你就要買蘋果的,這是對小米的歧視。同樣兩個美女,你偏偏只喜歡一個,不喜歡另一個,這是對另一個的歧視。
可能有人覺得我在混淆概念,將選擇偏好等同于歧視。其實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的歧視,本質上就是選擇偏好。
某種意義上,在成功者看來的公平對待,在失敗者看來都是不公平對待,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遭遇來自別人的某項歧視,卻又無時無刻不在實施著對他人的某項歧視。
真正的區別在于,選擇偏好也好,區別對待也罷,有些是需要付出成本的,有些是不需要付出成本的。
具體到企業招聘,總要有個選人的標準,不可能全部錄用,為什么你覺得根據學歷不叫歧視,根據招聘官個人感覺不叫歧視,根據簡歷好不好看、根據信不信中醫來判定,就叫歧視呢?
你要明白,使用不合理的區別對待標準,企業是要付出成本的,它會因此失去最合適的人才,這是一項有成本的歧視。
凡是有成本的歧視,就不是真正的歧視,就像你寧愿買這個牌子的衣服不買那個牌子的,那是你的選擇偏好。
在被選擇者可能感覺遭遇了不公平對待,但在你這個選擇者,卻是相當理性的,你寧愿花成本去實施某項區別對待,肯定有符合你自身的選擇理由。
所以,在畢業生就業歧視這件事情上,雖然媒體關注就業歧視的出發點很好,卻沒有多大意義,最多是讓企業學乖一點,悄悄地實施就業歧視,而不是主動說出來。
我強烈建議,畢業生們不要太在意就業歧視,因為那是你所無法改變的。
的確,勞動法規中有禁止就業歧視的規定,但這在現實中幾乎無法做到,因為不是所有的就業歧視,都像公開發布“五類人不要”的那家企業,更多的就業歧視都是不公開的。
它可以給你一個看起來不含歧視色彩的拒絕理由,真正的理由恰恰正是媒體抨擊的就業歧視;對求職的大學生來說,在就業歧視問題上較真,很有點大戰風車的感覺,沒有實質的意義。
“我在廣州的一家媒體實習了很久,寫過一些重要的報道,前輩們對我印象很好,說我一畢業就可以入職。我以為自己可以順利進入這家媒體,可臨近畢業,這家媒體卻沒有與我簽約的意向。”
聽著這位求職者對記者的訴苦,感覺好可笑。拜托,那只是你的感覺,憑什么企業必須滿足你的感覺?很多的被歧視感覺,很可能只是因為過于自戀。
除了自戀之外,那么多畢業生感覺遭遇就業歧視,也說明心理脆弱的人太多。如果你不比別人強,企業當然可以選擇別人;如果你真是人才,受損失的也是企業,而不是你自己。
市場會懲罰任性亂歧視的企業,市場也會獎勵真正的人才。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就不會有那么多的被歧視感,你的三觀也能更正。
太在意就業歧視問題,會搞壞自己的求職心態,一個成天只會抱怨的人,成功的概率不是越高,而是越低。
就像巴菲特說的,宏觀環境是我們必須接受的,微觀才是我們可以有所作為的。
對畢業生來說,接受你所無法改變的,不去成天抱怨,花精力認真準備下一次面試,總結失敗教訓爭取后面的每個機會,這才是真正重要的。
祝我那些正在求職的讀者朋友,求職順利。你越自信,越不會感覺被歧視,也就越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