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命可以重來,你是否還要依然如此這般地活著?
每個人心里都明白,人最終的歸宿逃不過生命的終結。而人們最不能接受結束生命的方式,莫過于自行了斷。年歲漸長,看著親人離世,就算看透了人間事,也抵不過這離別情,如是白發人送黑發人,那這份離別,便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一
伍綺詩,也許你不知道這個人的名字。但是《無聲告白》這本書,或許你已經在各讀書網站上看到過。2014年亞馬遜年度最佳圖書第1名,伍綺詩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細膩的文字加上扣人心懸的情節,讓人們在享受閱讀快感的同時,也不禁陷入沉思。
故事的開篇就是莉迪亞死了,一個16歲的生命。瑪麗琳與詹姆斯的大女兒,一個父母眼中聰明伶俐,被賦予眾望的孩子,就這樣不明不白地走了,什么都沒留下。家人的驚恐,彷徨,自責,圍繞著她的離去,層層迷霧漸漸散開。
二
詹姆斯,一個中國人的后代,就算從小在美國長大,講著一口地道的英語,而那無法改變的黑頭發黃皮膚,還是讓他成了白種人中的另類。因此,他從小自卑,在同學們面前抬不起頭來,他終此一生,就是要融入集體,讓孩子們也隔入集體,消除自身的差異性。而截然相反的瑪麗琳,純正的血統,各方面出類拔萃,喜歡與眾不同,所以在千萬人中,她唯獨認定了詹姆斯。
一個人童年的經歷決定著成年后的人生觀,價值觀。而什么樣的父母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模樣。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的是人們為什么要生孩子。是為了簡單地傳宗接代,還是養兒防老,亦或是為了傳承你的思想,畢竟人終究有一死,而思想確是永恒的。
不管是為了什么,人們很容易陷入一種狀態中:自已不能擁有的東西,或者不能實現的夢想,就想通過自己的孩子去實現。好像這樣,就能彌補我們心靈中的空缺,覺得人生才能圓滿。于是,很多父母為孩子規劃好了路線,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在孩子不懂事時就已經確定好了。實際上,他們只是為了滿足自己曾經的缺失,卻不能讓孩子成為一個自身獨立的存在。
“瑪麗琳不會像她母親一樣,把女兒限制在丈夫與家庭的禁錮之內,過一輩子平淡麻木的生活。她要在余生中一直鼓勵女兒,讓她做出超越母親的成就。"瑪麗琳為了家庭,放棄了自己的夢想,當她看到一生碌碌無為最終什么都沒留下就離開人世的母親時,曾經的夢想在心中泛起波瀾,一個腦中的聲音不斷地告訴自己:現在的生活不是我所想要的,我要重返學校,去追尋自己的夢想。重拾夢想,并非輕而易舉,而有時離成功一步之遙時,也有意想不到之事發生。瑪麗琳終不能憑借一己之力,實現自己的心愿,最終只能寄托在女兒莉迪亞身上。
三
沒有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雖然不能說這句話100%正確。在一般情況下,都還適用。只是一個人的愛有限,孩子多的家庭,難免分配不均。就如莉迪亞幾乎占劇了父母親所有的愛,而內斯與漢娜毫無存在感可言,這份愛來得越深,接受的人也越沉重。
當莉迪亞聽到杰克說:至少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內心是震撼的,她已在父母親的“愛”中迷失了自己。她或許可以活得更自我,如果小時候她的母親不曾離開過她。一個人的童年到底是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因為母親離開的那段時間,讓莉迪亞缺失安全感,她急需母愛來填補這一切,母親與女兒間的牽絆讓彼此在自己的道路上漸行漸遠。縱使莉迪亞有千言萬語,也終化為《無聲告白》。
內斯的不受人重視,也恨不得能盡快離開這個外表完好內心破碎的家。漢娜永遠蜷縮在角落里,像一個智者,眼看著一切發生,卻無能為力。
四
生命的結束,讓人回望過去,也在思考未來。過往一切,已無法改變,然而有些東西的逝去,即是另一樣事物的覺醒,得到與失去,從來都是一對孿生姐妹。可是如果,生命可以重來,還會有一樣的結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