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后庭。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這首曲子名叫玉樹后庭花,常被后人稱作亡國之音,這是南朝最后一位皇帝陳后主與嬪妃們的唱和之作,陳后主不理朝政日日夜夜沉湎聲色。不久陳后主的江山,就如那花期短暫的后庭花一般凋零破碎了。此前的三百多年,類似的亡國之音一直在南北大地上吟唱,這是中國歷史上王朝更迭最頻繁的時期。在北方自西晉末年到北魏統一黃河流域之前,期間五胡十六國你方唱罷我登場,最短的只存在過八年。在南方,朝代更迭也同樣頻繁。滾滾常見水,目睹著這些割據政權的興亡離合和人民的深重苦難。南北朝后期的長江不僅成為割據政權的斷裂帶,更成為中華民族難以愈合的傷痕。然而,統一是歷史的趨勢是政治的需要經濟的要求文化的向往人民的渴望。但此時的南朝由于政治腐朽昏庸無心統一,北朝則受游牧民族的牽制無力統一,山河分裂天下猶如一盤亂棋。那么,如何破解這個三百多年來無法解開的困局呢?破解這個困局的棋子沒有落在南朝的政治中心建康,也沒有落在北魏的政治中心洛陽,而是落在了一片荒涼苦寒之地。
? ? ? ?位于大青山北麓的土城梁村,距離呼和浩特市西北25公里。往北是一望無際的草原,再往北是荒涼寂寥的大漠,誰能想到一小段靜默的黃土梁所懷抱的曾經是北魏的軍事要塞武川鎮。后人感嘆武川鎮乃王氣所聚,在這個區區彈丸之地先后走出了北周、隋、唐三朝皇室,左右了中國近三百多年的歷史。
? ? ? ?公元398年,北魏占領了中原的大部分地區,這個由游牧民族拓跋鮮卑建立的政權將國都遷至平城,今天的山西大同。為了抵抗北部游牧民族柔然的攻擊,拱衛平城,北魏在長城沿線設立了一系列軍鎮,其中,有六個最為重要。除了武川鎮外,另外五個分別是沃野、懷朔、撫冥、柔玄、懷荒,這就是著名的北方六鎮。北魏抵抗柔然的軍事主力集中在北方六鎮,六鎮軍將多由拓跋氏貴戚賢臣充任,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他們雖然遠離政治核心,卻不影響仕途,常被特別提拔。因此,當時人物忻慕為之。然而,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至洛陽后,北方六鎮的地位一落千丈,鎮守邊疆的勇士們逐漸被遺忘成為孝文帝漢化政策的棄兒。空間的距離擴大了政治身份的差距,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鎮者便為清途所隔。流連于繁華富庶的中原,誰會想到那荒涼苦寒的邊塞,六鎮的軍將,不但失去了往日的榮耀,鎮兵鎮民們甚至被歸入了賤民的行列。
? ? ? ? 強大的軍事力量和牢固的家族關系再加上積聚已久的怨氣,使北方六鎮這片重要的衛戍之地逐漸演變為北魏最不安定的地區。公元524年三月,因沃野鎮轄下的一個高闕戍戍主對下屬苛刻,鎮民破六韓拔陵聚眾起義殺戍主,很快占領了沃野鎮,揭開了六鎮大起義的序幕。很快戰火席卷了北方六鎮,六鎮軍人集團乘勢起兵,經過一系列的軍閥混戰之后,來自懷朔鎮的高歡和來自武川鎮的宇文泰主宰了北魏王朝的命運,這兩位并世梟雄最終將北魏分割為東魏和西魏兩個相互對峙的政權。北魏的分裂削弱了北方的力量,再加上塞外新興的突厥,不作為的南朝,中國陷入更為混亂的政治割據中,國家統一的前途更加渺茫。歷史在黑暗中繼續蝸行摸索,它在呼喚一個強勢人物,一個真正能夠統一天下的君主。
? ? ? ? 公元541年七月的一個深夜,一聲響亮的啼哭在西魏馮翊城中響起,同洲刺史楊忠的夫人呂氏在這里誕下了一個健壯的嬰兒,他就是后來的隋文帝楊堅。就在這天晚上,一個名叫智仙的尼姑特地從山西渡過黃河星夜兼程來到同州求見楊堅的父親楊忠,她告訴楊忠此兒大有來歷,不可養于俗人之家。楊忠相信了這個素昧平生的尼姑決定把自家宅院辟為尼寺,將兒子交給智仙撫育。
? ? ? ? 由于楊忠常年跟隨宇文泰征戰在外,楊堅的青少年時期大多是與智仙一起度過的,智仙還給楊堅取了一個非常佛教化的小名,那羅延,意為金剛力士。歷史已經無從探究智仙的具體來歷,但他卻對楊堅的一生影響巨大,將楊堅真正歷練成為一個勇猛精進剛毅沉著的金剛力士。一代梟雄宇文泰曾夸贊楊堅,此兒風骨不似代間人。
? ? ? ? (專家)楊堅家族一直是堅守武川鎮的武將,到了父親楊忠這一輩,家族開始興盛起來。楊忠身材魁梧,武藝絕倫,見識深遠,軍功卓著,被封為隋國公。這樣是楊堅建國后定國號為隋的原因。
? ? ? ?由于楊忠常年隨宇文泰征戰在外,楊堅的青少年時期大多是與智仙一起度過的,并為他起了一個非常佛教化的小名——那羅延,意為金剛力士。而楊堅也正如智仙所望,成長為勇猛精進,剛毅沉著的少年。就連宇文泰也夸楊堅:“此兒風骨,不似代間人。”
? ? ? ? 在楊堅的成長歲月里,西魏和東魏的戰爭一直沒有間斷,大規模的戰役就有五次,在一系列的拉鋸戰中戰爭的天平逐漸倒向西魏,事實上在于東魏高歡集團對峙之初,局促關中一隅的西魏宇文泰集團并沒有多少優勢可言,尤其是武力上根本就不具備與高歡相抗衡的能力,因為經過六鎮起義洗禮的鮮卑武裝有二十多萬都歸入了高歡的麾下,而宇文泰所統領的軍隊不過區區一萬人。由于宇文泰武川軍人集團的實力較弱,特別是其中鮮卑軍隊數量很少,要穩定關中地區的政治秩序并與高歡集團相抗衡,他們就必須依靠關中本地的漢人豪強。為了將此前互不統屬的軍隊與鄉兵進行整編,從公元543年開始宇文泰開始著手軍制改革,廣募關隴豪右以增軍旅,一些漢人豪族相繼率領鄉兵歸附宇文泰。到了公元550年,宇文泰終于完成了府兵制的建設,將此前一盤散沙的地方武裝打造成一個組織嚴密的系統。
? ? ? ?在西魏府兵制的頂端是八位柱國大將軍,除了宇文泰本人與西魏宗室元欣之外,還有六位即李虎、李弼、獨孤信、趙貴、于謹、侯莫陳崇,在八柱國之下還設有十二大將軍,他們都是府兵制下最重要的領兵大將。楊堅的父親楊忠,就身居十二大將軍之列,正是借助府兵制西魏軍隊的戰斗力逐漸增強,不僅可以與東魏抗衡而且在雙方戰略態勢上日益占據優勢。
? ? ? ? 成年后的楊堅跟隨父親加入到征戰的行列中,此時高歡和宇文泰早已不在人世,他們的兒子高洋和宇文覺也已經先后廢掉了東魏和西魏的皇帝,建立了北齊和北周兩個國家,但相互之間的戰爭依然在繼續。特殊的成長經歷使楊堅很快在戰爭中嶄露頭角,先后被北周皇帝授予車騎大將軍、驃騎大將軍,展現出超強的軍事才能和非凡的王者之氣。楊堅出眾的才華得到了勢力更大的獨孤家族的賞識,這促成了一次重要的政治聯姻,父親楊忠為他迎娶了獨孤家族的第七個女兒。楊堅的岳父獨孤信出身鮮卑望族是西魏的開國元勛,位居府兵制頂端八大柱國之一。
? ? ? ? 無論是在北周還是在之前的西魏,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的聯姻非常普遍,這得益于宇文泰的治國之策。割據關隴一隅的宇文泰兵力財力不及東魏的高歡,文化上不如江南蕭氏,因此必須尋找一個全新的政策,那就是在精神文化層面將不同民族融合,這是宇文泰在府兵制之外又一次改革。宇文泰用儒家經典周禮來改造中央官制,使漢族豪強與士人歸心,同時給一些漢族軍將賜予鮮卑姓氏,以達到雜糅胡漢的目的,楊堅家族就被賜為普六茹氏。這樣,一個胡漢勢力相結合的政治同盟關隴集團登上了歷來是舞臺。通過政治聯姻加上能征善戰,楊堅迅速進入關隴集團的核心。
? ? ? ?關隴集團的出現是北朝民族融合的最后一環,在魏晉南北朝近四百年的歷程中,民族政策的好壞與民族融合程度的高低始終考驗著政治家的智慧,是王朝興衰的重要杠桿。與宇文泰實行的民族融合政策不同,東魏高歡有著非常強烈的鮮卑化傾向。強大的鮮卑軍隊是高歡集團賴以生存的根基,無論是東魏還是之后的北齊,都在通過許多措施來確保他們的利益。高歡經常使用鮮卑話號令三軍,鮮卑官員也普遍輕視中原士族,在朝堂議事時甚至以狗漢呼之。在民間鮮卑人欺凌漢人同樣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這不僅激化了民族矛盾也使北齊朝政迅速走向腐化。
? ? ? ? 公元577年初,北周和北齊展開了最后的決戰,此時,決定戰爭勝負的天平已經完全倒向了北周。很快,北周滅掉了北齊統一了中國北方,實現了從天下三分到南北的隔江對峙,在統一天下的道路上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 ? ? ?這一年,楊堅三十六歲,因為戰功卓著被晉升為上柱國,更為重要的是,楊堅再一次得益于政治聯姻。此前,他十三歲的大女兒楊麗華被周武帝選為太子妃。北周統一北方后的第二年,武帝病逝,宣帝即位,楊麗華成為皇后,楊堅也隨之被晉升為大司馬,距離最高權力寶座越來越近。
? ? ? ? 歷代帝王圖,是唐代畫家閻立本所作的著名畫作,從中不難感受到楊堅深沉嚴毅的王者氣質。然而,更是過于高的榮耀和霸氣外露的外表將楊堅推向了最危險的境地。
? ? ? ?為了化解周宣帝對他的猜疑與忌憚,楊堅請求外調為揚州,今安徽壽縣總管,暫時遠離政治中心。此前楊堅就曾先后擔任過隋州刺史、定州總管和亳州總管,深知北周存在的流民問題、官制腐敗問題、州郡縣多重管理的混亂問題同樣會毀掉這個國家。這讓楊堅對最高權力充滿了渴望,他想改變這一切,但目前他需要在隱忍中等待。
? ? ? ?公元580年五月,已在上一年退位的周宣帝暴病身亡,撇下了年僅八歲的靜帝,北周的王氣黯然而收,作為靜帝的外祖父已晉爵為隋王的楊堅距最高權力寶座只有一步之遙了。此時的楊堅,完全不必再收斂他的王者霸氣,為了防止北周宗室勢力發動兵變,他先后將五位親王召回長安處死,這使那些手握重兵的地方實力派深感不安。
? ? ? ? 公元580年六月,宇文泰的外甥坐鎮山東的大將尉遲迥在相州誓師聲討楊堅,隕州總管司馬消難、益州總管王謙很快起兵響應,一時之間三方兵亂半天之下洶洶鼎沸。楊堅無法容忍統一的北方重新分裂,他派遣漢族名將韋孝寬首先全力進攻最具威脅的尉遲迥,很快攻破鄴城,尉遲迥自殺身亡。八月底,楊堅大軍壓境,隕州總管司馬消難逃到陳朝,到了十月底,益州總管王謙被殺傳首京師,這樣,僅僅用了四個月三總管之亂就被徹底平定。
? ? ? ?公元581年二月,楊堅廢掉了北周最后一個鮮卑皇帝靜帝,從外孫手中取得了皇位,建立了由漢人執政的大隋王朝。楊堅之所以極力表明自己漢文化的正統性,因為只做一個擁有半壁江山的北方皇帝顯然不是楊堅的志向,自隋朝建立伊始,他已經劍指南朝。然而,隋朝雖然取代了北周,但政治格局與多年前的北魏時期并無兩樣。此時中國南方由陳朝割據,北方則受到突厥的牽制,要統一天下,楊堅必須首先解除來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脅,這考驗著新興王朝的勇氣和智慧。
? ? ? ? 突厥,是北朝末期崛起于塞北草原的游牧民族,有數十萬精銳騎兵,北方草原的眾多部族都歸附旗下。北齊北周對峙時,雙方都爭相拉攏突厥,每年送給突厥大量絲綢等物資,試圖以此換取其幫助,突厥自然樂的坐山觀虎斗。不過強大的突厥也有著無法克服的弱點,那就是內部矛盾重重,與沙缽略可汗同時并立的還有達頭、突利、阿波等幾位可汗,形成割據態勢。對此,開皇元年581年十二月,曾經出使突厥熟知其內幕的長孫晟給楊堅上書,建議采取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的策略,分化瓦解突厥各部,事實證明,這個策略收到了奇效。
? ? ? ?公元583年夏,隋文帝任命衛王楊爽為行軍元帥分兵八道出擊突厥,大敗沙缽略可汗。突厥戰敗,內部矛盾進一步加劇,最終分裂為東西兩部。由于東西突厥相互對峙,他們分別向隋朝示好,北朝末期的戰略態勢至此完全顛倒過來。
? ? ? ? 公元584年,東突厥的沙缽略可汗終于臣服于隋朝,據說,當曾經不可一世的沙缽略可汗在長孫晟的威逼利誘下跪受楊堅詔書之后感到羞愧難當,與大臣們抱頭痛哭了許久。不僅是因為顏面盡失,更讓他們傷感的或許是突厥強盛時代的逝去。
? ? ? ? 解決了北方的后顧之憂,楊堅終于可以將他的目光投向隔江而治的陳朝。據隋書記載,自隋朝建立之后,楊堅多次與文武群臣討論平陳之策,對此他表現的尤為審慎。二百年前,前秦苻堅揮師百萬大軍南征,結果一戰即潰,致使中原地區再次陷入各族政權的戰亂之中,楊堅不想重蹈覆轍,他采納了當朝宰相高炯較為穩妥的建議。高炯建議,在江南收獲季節在江北開始集結一部分隋軍作出進攻的態勢虛張聲勢,誘使陳朝屯兵防御,這樣可以耽誤江南的農時,等陳軍開始集結之后隋軍立即卸甲收兵。這個建議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破壞江南的經濟,二是麻痹陳朝為以后進攻增加了突然性。但這個建議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它無法有效分解陳朝的主力軍隊。
? ? ? ? 開皇六年,也就是公元586年,虢州刺史崔仲方提出了一個更為具體的戰略計劃,在武昌以西的長江上游大造戰船多張形勢,吸引陳朝注意力,將武昌以東的長江下游作為隋軍的主攻方向,密謀渡江之計;如果陳軍以精兵增援上游,則武昌以東的隋軍即可乘虛橫渡長江直取建康;如果下游的陳軍按兵不動則上游的隋軍可順流直下配合下游隋軍攻取建康。楊堅對這個計劃大為贊賞,完全予以采納。
? ? ?公元587年,楊堅對長江北岸的隋軍進行了精致的部署,并命令大將楊素在白帝(今天的重慶奉節)建造戰船,又令人將伐樹造船的余材投入長江,順流而下給陳朝施加心理壓力,誘使陳朝調兵西上從而轉移對下游隋軍備戰的注意。
? ? ? ?公元588年三月,隋文帝正式下詔伐陳,為了瓦解江南民心,他令人把這份檄文抄寫了三十萬份悄悄在江南各地分發。就在戰爭迫在眉睫之時,陳朝卻依然是紙醉金迷歌舞升平,陳后主自以為江南為王氣所在根本無須擔心。大臣也說,長江天塹,自古隔絕南北,隋軍難道還能飛過來嗎?然而,北方的隋朝卻并不這么認為,隋文帝與大臣們早已成竹在胸,北方國力的增強已經打破了南北間的均勢,北方各族人民以漢化為主流的大融合又逐漸消除了南北對峙的民族矛盾色彩,人民向往統一呼喚統一支持統一,這都是隋文帝對統一充滿著信心。
? ? ? ?公元588年十一月初十,隋文帝楊堅親赴距離潼關三十里的定城隆重誓師,五十萬南征大軍在晉王楊廣、秦王楊俊、清河公楊素的統帥下,如同洪流一般兵分八路從潼關大門奔涌而出。這是自前秦王苻堅興兵南征以來又一次大規模的統一戰爭正式拉開了序幕,而這一次淝水之戰的風聲鶴唳歷史沒有重演,戰爭進展之順利甚至超出了隋文帝的想象。韓擒虎、賀若弼是平陳之役的兩個主要角色,公元589年正月初一,賀若弼自廣陵渡江很快攻占京口,韓擒虎則自采石夜渡長江,他們分南北兩路對建康形成合圍之勢。賀若弼大軍苦戰兩日擊潰了陳軍的主力,而韓擒虎則率奇兵在正月二十一日率先攻入建康城。
? ? ? ? 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誰憐容足地,卻羨井中蛙。千年之后,杜牧的詩句仍然使人回味不已,他形象地寫出了陳朝滅亡的原因,也道出了陳朝末代皇帝的無盡悲哀。
? ? ? ?攻取建康之后,其他各條戰線上也勢如破竹,到了二月初,嶺南的冼夫人率眾歸附隋朝。至此,陳國皆平,楊堅終于完成了再造統一的歷史使命。 這是數百年來多少人所夢想的目標。無論是前秦的苻堅、北魏的孝文帝還是鮮卑英雄宇文泰、一代英主周武帝,他們都為了這個夢想的實現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貢獻,這更是中華民族的夙愿,經歷了三百多年的大分裂人民對民族和睦與國家統一充滿了強烈的渴望。
? ? ? ? 隋朝的統一結束了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是中國歷史上又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統一,它再次將孕育了華夏文明的黃河、長江、珠江流域統一在一個政權下,大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進程,是華夏文明的偉大復興,也開啟了隨后而至的大唐王朝兩百多年的承平之運。但版圖的統一,僅僅是再造統一的第一步,在接下來的歲月中等待隋文帝楊堅和大隋王朝去完成的將士更為重要的使命,他需要為這片遼闊的版圖注入新的體制,從根本上消除國家分裂的因素,這無疑考驗著這位杰出政治家和整個民族的勇氣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