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我對“老師”怕得要死,媽媽說:“我怎么跟你說都不行,老師只一句話你就照辦,老師的話難道是圣旨?”
老師不是皇上,但是她們在我心里的地位比皇上還要高,因為“要給人一滴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那得是神仙啊!
神仙是稀有之物,可是不知從何時起,“老師”漸漸多了起來,滿大街都是“老師”。穿著白大褂給人講養生兼賣藥的小姑娘是“老師”,翹著蘭花指款款地指點美容化妝的大男人是“老師”,外出辦事凡遇到尚無職務的工作人員統統都是“老師”。“老師”沒那么神了。
要是琢磨一下“老師”稱呼泛濫的文化心理原因,是挺有意思的。為什么那么多人要稱為“老師”呢?“老師”是尊稱,無論對方什么職位,叫“老師”至少人家不會惱火。如果對方尚無一官半職,被稱為“老師”多少是種安慰。“老師”不俗氣,叫“王總”、“郭主任”什么的總有點趨炎附勢的嫌疑,尤其在需要顯示自己比商業高雅的圈子里,叫人家“老師”的能體現自己的謙虛,被稱為“老師”的也有脫俗之感。還有主動讓人叫自己“老師”的,他們是要托“老師”的名頭把自己抬高一點,作俯視萬眾狀,在失去判斷力的人們那里實現不可告人的目的。
教師節馬上就到了,各個學校周圍都洋溢著節日的氣氛。現在的老師得到了尊重,收入也比以前高多了。有些假借“老師”之名的,收入應該更高。
每到這個時候,我都很想念我以前視之為神的老師。她們當老師的時候社會地位很卑微,掙得也少,沒有多媒體教學設備,被稱作“吃粉筆灰的”。她們夜晚備課、批改作業,當時那首歌《每當走過老師窗前》是她們辛苦生活的真實寫照。我記得老師寫完板書讓同學做題,自己去打水灑地面給教室降溫;我記得老師說我們班誰也不能落下,在課后給課上沒聽懂的學生一個一個地講解;我記得老師收入微薄,但是仍然擠出一點錢來,悄悄地塞進貧困學生手里。
“老師”的稱呼之所以越叫越多,說到底是因為“老師”有個神壇,登上這個神壇,“老師”就有了超越常人的權威。不知有多少人想過,神壇可以筑起,也可能崩塌。隨著“老師”越來越多,“老師”的權威在急速下降。這是令人痛心的事。因為“老師”的神壇是許許多多老師積銖累寸,用言傳身教一點一點地筑就的,“老師”的權威實際上來源于“老師”們人格的力量,不止是“老師”的稱呼而已。百年累之,一朝毀之。假老師們拆毀“老師”的神壇,可能只消一時之功,但這種毀滅的惡果會波及數代人。
每個職業都應該有其堅守的東西。假如政府公職人員不堅守公平正義,老師不堅守愛和責任,我不知道這個社會還能剩下什么?在教師節來臨之際,我衷心希望真正的老師重登神壇,讓她們繼續點燃希望的火把,照亮這個社會前進的路。
2017年教師節前,是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