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們安慰別人時會說: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我們的希望是希望給別人希望,我不知道你聽到這句話時是什么感覺,反正我聽到就很不爽。
“我也知道了,原來我從來就不知道怎么去安慰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我以前說的話都是錯的;我一直對人們說,一切會好起來的,我以為希望是我能夠給他們的最好的安慰。我的一位癌癥晚期的朋友對我說,人們對他說的最糟糕的話就是‘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那句話會一直在他的腦海里尖叫。你怎么知道一切會好起來呢?你知道我可能會死嗎?在過去一個月,我理解了他的這句話。真正的同情,不是堅持說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而是承認一切不會好起來?!薄陨鲜侵x麗爾·森德伯格,Facebook的首席運營官在丈夫意外去世后一個月,寫下的悼念文字。
真正的同情,不是堅持說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而是承認一切不會好起來。一位癌癥病人,他的生命可能就剩下三個月,我們還一直對他說一切會好起來的,他面對死亡的恐懼的力量都拿去面對大家的謊言了,他還如何能安詳的度過他的余生呢?給人們希望的出發點是沒有錯的,但忽略事實的希望,不就變成了不切實際的空想了嗎?對他的情緒產生共情才能幫助他面對不幸的現實,然后鼓勵他選擇正面積極的態度該怎么活就怎么活下去。
還有常聽到的:“你想太多了!”、“不要想太多!”我會直接無語,因為真的不知道怎么答了。這個標準怎么去評定?想得少又說我沒腦,想到哪里為之過了?想到哪里才剛剛好呢?我們根本就不可能拿一個量杯來測量想了多少毫升,想了多少公斤,思想只有深度,沒有量度??v使我們明白別人有時是出于好意和關心來安慰我們,但這些看似是安慰和鼓勵的說法,不但沒有幫助還讓人覺得很不舒服,其實是暗藏著否定,“你想太多了”背后的意思就是說你想了不該想的才導致你的問題,所有你的問題就是你的腦子出了問題。我會這樣說:“你想到了什么令你產生了什么情緒?”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對方去思考是他的那些非理智的思維方式導致了他的情緒反應。
當別人說我:“你太固執了,你太不現實了,你太怎么樣怎么樣!”我聽了感覺很不舒服。其實以前的我也是這樣的,比較容易根據人們所說的話去評價他那個人?!澳阍趺礃釉趺礃印笔轻槍θ硕皇轻槍π袨椋粋€人即使做了不好的行為(不是指違反法律或者違反倫理道德的行為)也不能評價他為不好的人,沒有人是完美的,不會犯錯的。“你在這件事上的態度過于強硬了”,“你這個行為令我不舒服了”,“你這個想法偏離現實了”這種表達方式就事論事,避免人身攻擊。
很多言辭僅是我們的習慣性的表達,但其實是傷人的,傾訴者根本就不好意思表達出他真實的感受是因為我們以“我為了你好”來綁架他的是非觀和道德觀。有好的出發點不代表我們做的就是好事。
我今天反思了我的安慰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