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機器紀元》里,機器人學會了自我復制和創造能力,代替人類成為新紀元即“機器紀元”的主人。
從常識和邏輯上理解,機器人的所有執行和處理過程,均嚴格按照代碼和算法既定的規律進行,不存在創造性和情緒等人類特有的智力特征。
然而,我們看到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已經在藝術領域,例如作曲,畫畫等領域嶄露頭角,甚至還能寫宋詞等基礎性的帶有創造色彩的活動。
Sony的科研人員利用他們官方的一個叫做Flow Machines的軟件,分析了來自世界各地不同風格的13000多份樂譜,包括其中豐富的旋律以及和弦的分解。這樣,軟件便能自己合成一段段新的旋律。
許多年之前,在一次講座中,人工智能先驅侯世達為臺下音樂專業的師生播放了兩首作品:一首來自肖邦,一首來自機器創作的“偽肖邦”,并讓他們判斷哪首是真肖邦,他們受過專業音樂訓練,但多數人選擇了后者。
來自廈門大學和浙江大學的三位學者創造出了生成宋詞的算法,寫出的宋詞讓普通人一眼難以辨別是機器還是真人作品。
機器人創造機器人的可能性:
根據文章《一款簡單卻威力無窮的創新工具》的分析,在創造活動這種看似隨機和無序的智能活動背后,實際上也存在著一定的規律性,即存在通過軟件實現列舉,檢索和進一步執行的可能性。
例如機器人程序中輸入5種不同功能機器人的程序,并配備制造機器人的原材料,零配件,軟件自我調試能力;
另外通過人工智能,大量的數據訓練,獲取在不同場合或不同領域內的機器人特征值,例如軍用機器人,民用機器人等特定場合的參數,那么將特征值等參數和功能機器人程序進行組合,則存在機器人自我組裝和創造的可能性。
當然實際的過程遠遠復雜于上述的簡單分析,但是從邏輯和技術進步角度分析,機器人從事創造性工作的可能性無法完全否定。
機器人會有情緒么:
人類情緒具備一定的復雜度,即情緒有其隨機性,變化的不可預知性等特征。
然而隨機過程的概率計算模型,布朗運動的擴散方程等數學分析工具的使用,遺傳算法等人工智能的應用,機器人可以通過學習大量人類情緒模式和反應特征,甚至基于反應模型進行隨機性組合,機器人同樣存在情緒化特征的可能性。
例如學習憤怒之后的反應,機器人會學習反抗,暴力動作和語言攻擊等行為模式。
學習開心之后的反應,機器人會有擁抱,跳舞,唱歌的反應模式。
當然,機器人的情緒化和人類的情緒化可能存在著質的區別,即機器人的情緒背后的邏輯可能更難琢磨。
但是既然存在這種可能性,那么如果機器人具備武力或機械攻擊的能力情況下,如何避免機器人對人和財物,環境的破壞性情緒反應,這是未來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發展的一門新的課題。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教授對人工智能機器人的發展十分擔憂,提到智能機器人最終將對人類帶來一場災難。他警告稱,機器人進化速度非常快,遠超過人類,它們的目的是不可預知的。此外,之前特斯拉公司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表示,智能機器人像核武器一樣具有毀滅性。
近期,聯合國一份研究報告警告稱,恐怖分子正在“積極尋求”獲得人工智能武器。同時,歐盟也在準備制定關于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的立法草案,涉及到機器人的社會安全性等議題。
問題的關鍵在于,是否給于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提供學習情緒反應的機會和空間,是否需要限定機器人動作的范圍和條件等等。
例如不能對人執行傷害性動作,那么機器人就首先需要辨別什么是人,什么是傷害性動作,什么是非傷害性動作,例如擁抱這種動作,對于一個受傷的病人而言,可能會導致骨折或其他傷害性后果,這種情況下,機器人的動作辨識算法需要更加復雜,而復雜化放大了軟件故障和被惡意篡改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