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寫過《關于信息你知道多少》,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今天我想寫的是怎樣獲取信息?
我信息的采集方式主要是兩種:一種是建立自己外部信息庫(知識庫),把我認為重要的東西儲存起來,讓自己可以隨時搜索,以便自己的輸出——寫作;另一種是把信息(知識)和信息(知識)之間的聯系轉化為長期記憶,讓自己更能看到本質。
外部知識庫
我使用的工具是有道云筆記,最常用Markdown來寫作,它的特點是簡單易用,在這里不再強調,想要用的可以去摸索。
基思·斯坦諾維奇所寫的書《超越智商》中提出三個心智模式:算法心智、自主心智、反省心智。再結合信息分類我整理了一下自己的知識庫的三大分類。
算法心智 | 知識 |
---|---|
反省心智 | 技能 |
自主心智 | 思維 |
知識 | 陳述性知識 |
---|---|
技能 | 專業性技能 |
思維 | 程序性知識 |
簡單描述一下就是:
- 算法心智:知識→陳述性知識
- 反省心智:技能→專業性技能
- 自主心智:思維→程序性知識
如今有很多碎片化的時間去采集信息,只要符合上面分類就可以把它們歸類到一起。
現在說一下什么陳述性知識、專業性技能、程序性知識。
陳述性知識,也叫“描述性知識”。它是指個人具有有意識的提取線索,而能直接加以回憶和陳述的知識。主要是用來說明事物的性質、特征和狀態,用于區別和辨別事物。這種知識具有靜態的性質。陳述性知識要求的心理過程主要是記憶。陳述性知識的獲得是指新知識進入原有的命題網絡,與原有知識形成聯系。
程序性知識是個人沒有有意識提取線索,只能借助某種作業形式間接推論其存在的知識。程序性知識是一套辦事的操作步驟,是關于“怎么辦”的知識。在學習過程性知識的第一個階段,是習得過程性知識的陳述性形式,新知識進入原有的命題網絡,與原有知識形成聯系。 第二階段,經過各種變式練習,使貯存于命題網絡中的陳述性知識轉化為以產生式系統表征和貯存的程序性知識。第三階段,過程性知識依據線索被提取出來,解決“怎么辦”的問題
專業性技能指的是技術性比較強的,比如編程、汽車修理等。
有了這樣的分類就可以讓我快速的獲取知識,并且讓我分類。
記憶
我非常認可李笑來老師關于聰明這個的闡述。
判斷一個人聰明的兩個標準:有沒有足夠多清晰、準確、正確的概念;概念之間有沒有清晰、準確、正確的聯系。
把概念與概念之間的信息轉化為長期記憶我該怎樣做呢?
記憶是對信息(新知識、新概念)編碼、存儲和提取的過程。編碼就是通過化學和物理刺激的形式感知到接受的信息(新知識和概念)。存儲就是對接受的信息再加工的過程,形成一個短期的或者長期的信息(新知識和概念),以便自己利用。提取則是對自己存儲的信息檢索或者利用。
我們根據時間的長短可以把記憶這個過程分為:短期記憶、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
短期記憶是怎么回事呢?其實記憶整個過程是這樣的:記憶信息(新知識或概念)數分鐘至一小時內,短期記憶開始工作,這時神經元突觸會釋放神經遞質和動作電位,于是這些電信號和化學信號通過神經元間的突觸連接不斷傳遞下去,級聯反應發生,促使基因傳導及蛋白的合成。
上面的工作完成之后,大腦還會對短期記憶的信息(新知識和概念)進行再加工,把它們存儲在大腦的海馬(hippocampus)區域中。
那什么是工作記憶呢?就是大腦處理信息時,在短期信息的基礎上有意識的加工的這部分記憶就是工作記憶。過去認為,我們的工作記憶能容納大約七個記憶單元,或者叫“組塊”,但現在的共識則是,工作記憶只能容納四個模塊。
你可以把工作記憶視為在大腦中拋接球的雜耍演員。四個記憶單元就是拋到工作記憶中的四個球,因為你的大腦在不斷地對它們施加能量。而這些能量會讓記憶單元保持活躍;否則,不施加能量,身體就把能量輸送到別處,你就會忘記這些“記憶單元”或者“組塊”了,也就是我們說的忘記了。當然,你如果掌握了信息(新知識和概念),記憶單元或者“組塊”就會在工作記憶中所占據的空間慢慢變小。釋放出的大腦空間則可以讓你處理別的“組塊。
如何把工作記憶中的記憶單元或者“組塊”記著呢?第一個建議就是不斷地排演重復。第二個可以閉上你的眼睛,進入專注模式中,不讓別的記憶模塊打擾。
那么長期記憶是什么就很好理解了。長期記憶可以看做一個倉庫。工作記憶一旦存進去,它們通常就一直呆在那兒了。
知道了上面長期記憶的過程,也就好理解了整體性學習理論,它是出自《如何高效學習》這本書,它的三個基礎是:結構、模型、高速公路。
而其中的高速公路指的就是概念之間的聯系,要想速度快,就需要不斷把路加寬,結構和模型越來越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