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一個40多歲的大姐通過朋友介紹找到了我,想讓我幫忙給小孩輔導英語。經過了解,她有三個孩子,兩個讀高中,一個讀初一,英語成績都比較差。
原本她說把那些學習資料給她一份,讓孩子們在家里學,但資料給她之后我給了其他的建議。如果沒有監督,使用我的方法,高中及其以下的學生真的很難堅持,因為臺詞太長,能夠真正靜下心來學習的,多半是想要學好英語的成年人,而學生,如果沒有一定的獎勵外加監督,真的很難通過這個方法得到理想的效果。
最后,我給了她兩個其他的方法。第一,暑假里讓三個小孩多看英文電影,主要培養小孩對英語的興趣,同時給了她一份電影清單。第二,讓他們學習鐘平老師的公開課,學完之后了解他們的理解程度以及學習意愿,如果想要繼續學,那么就給他們報這個課程,如果沒有這個意愿,就不用報了,因為即使報了,也不一定會認真學完。
之后我一直在考慮一個問題,是不是大多數的學生英語成績都不好呢。結果真的如我所料,跟他們幾個溝通之后,我發現大多數的學生英語成績都偏差,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學成績還不錯,而這些同學往往背單詞格外刻苦,花在英語上的時間也格外的多。此時我想起了伍君儀老師在《把你的英語用起來》這本書里的一段話:
一個典型的中國學生,從幼兒園、小學開始學英語,一直到大學本科乃至研究生畢業,起碼要學十幾年。其間,英語一直是主科,占據1/4~1/3甚至以上的學習時間,超過任何一門學科。巨大的時間成本消耗,也許可以解釋為什么印度有不止一位本土科學家拿過諾貝爾獎,而很有可比性的中國卻多年來一直空白。英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之一,印度學生很早就能把英語作為工具使用,時間主要放在學習、研究英語以外的學科知識上,而不是“英語學習”上。一來二去,中印兩國的學生在成才路上就相差了十幾年的學習時間,難怪我們的科學家一直與諾貝爾獎無緣。
記得當初讀到這段話的時候,特別慶幸我的英語學習目標是雙語教育,未來我的小孩也將省下十幾年的英語學習時間。正是這樣的動力,促使著我一天天的走到現在,未來我也會陪著我的小孩天天用英語而非天天學英語。
此時,想起了下午的那個大姐,她那離去的背影承載著多少期望,如此高的氣溫,在下午最熱的時段,頂著太陽穿過整個村莊,來回跑了四趟,只為了小孩能夠學好英語。而她也代表著無數父母的心聲,只要小孩成績好,做什么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