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大學:為什么簡單的道理總會被人忽視?

?

有個特別想學英語的朋友,在找我詢問相關信息之后,決定回去自己練。

可是,他很快就發現學英語對他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便開始跟我抱怨學英語有多難、多苦。

一周之后,我問他英語學得怎么樣了?他告訴我:“學英語挺難的,但我還想學。”

一個月后,我再次問了這個問題,他的回答卻變成:

我不想學英語了。

既然是他的選擇,不想學那就不學吧。但是這段時間里,他內心發生的變化卻讓我產生了疑問:是什么原因讓他從想學英語變成不想學了呢?以及,他是真的不想學了嗎?

為了解答內心的疑惑,我跟他進行了一番深入的交流。

我注意到,剛開始的時候 “想學” 和 “很難學” 這兩個想法是共存在他的頭腦中的。

他一邊很想學英語,一邊又覺得學英語太難了。這段時間里,兩種想法一直在輪番折磨著他,很難受。

為了擺脫這種折磨感,他有兩個選擇:

1. 改變 “很難學” 的想法。可是這一點很難,需要他打心里認為學英語很簡單才行。

2. 改變 “想學” 的想法。這一點很簡單,只需要告訴自己 “不想學” 就行了。

于是,他為了不再經受折磨,就選擇了 “不想學” 英語。

一旦接受了這種設定,他發現自己的壓力瞬間就減輕了許多。因為 “不想學” 可以幫他找到更多說服自己的理由:

反正我現在也用不上,學了也沒用啊!很多人都沒學會英語,不也活得好好的嗎?

可是,真相卻是他發現自己 “做不到” 之后,為了安心而做出的妥協。

心理學上有一個描述類似過程的專業名詞:自利歸因

歸因,指的是人們對事情發生的原因所提出的解釋。自利歸因,則是指人們會傾向于把事情發生的原因歸結為對自己有利的情況。

再具體一點兒就是,我們會把好的結果歸結于自身,把不好的結果歸結于外界環境。

比方說考試過后,幾乎所有通過的同學都認為是自己的努力取得了目前的成績;而幾乎所有沒通過的同學都會把原因歸結為考試很難、運氣不好、沒休息好等客觀原因。

當我們發現兩件事之間可能存在聯系的時候,就會得出一個因果關系。但是這兩件事兒未必真的存在因果關系,有可能存在著其他關系,又或者根本就是巧合。

此外,我們在理解他人行為的時候,也會傾向于用內因解釋,忽略周遭的環境。

這一點在我們的生活中普遍存在著:

戀愛關系中,女孩子可能在約會中因化妝、挑選服飾等原因遲到。

從女生角度來說,是重視約會,想要打扮得更美一些。但是從男生角度來說,就很容易認為是女孩在故意擺譜。

反過來說,如果男生遲到了,女生就會認為男生不在乎自己,而男生則會說出堵車之類的客觀原因。

事實上,男女雙方都沒有為難對方的意思,但就是出了問題。

親子關系中,有的父母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學了很多課程、多才多藝時,就會說:“你們家孩子真聽話,什么都愿意學;我家孩子就不聽話,什么都不愿意學。”

可事實上,無論是別人家孩子取得的成績,還是自家孩子身上的不足之處,真的只是孩子自身的原因嗎?

為什么父母不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家庭環境等外在因素呢?

反過來說,如果孩子把自身的不如意全都歸結于父母身上,也是犯了自利歸因的錯誤。

社會關系中,同樣是開車加塞,有的司機看到別人這么做就會憤而斥責。但是一旦放在自己身上,就會拿出 “我趕時間”、“會議要遲到了”、“我還要去接人” 諸如此類的理由。

自利歸因的存在如此普遍,其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觀察角度的局限性

人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因此在成功的時候會過多地標榜努力、天賦等,在失意時會將原因歸結為運氣、環境等。

可是換了別人,就會反過來:

別人的成功都是運氣,別人的失敗都是實力不濟。

舉個例子,同樣是時間不夠用。

當別人這么說時,對方是行動者,我們是觀察者,自然會把注意力放在 TA 本身,從而忽略了周圍可能影響 TA 的客觀因素。

我們也許會說:時間就是海綿里的水,擠一擠總會有的。

但若是自己覺得時間不夠用時,由于我們本身就是行動者,會更多地找出 “任務分配不合理”、“要做的事太多” 等客觀原因。

事實上,我們歸因于外在,美化自己的原因還有可能是害怕直面缺點,承認自己的不足。

若是長期如此,就會錯失很多進步的機會。所以,適當以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待自己,也許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公平世界假說

有這樣一種社會現象:當一個女生半夜出門被性侵之后,一定會有人跳出來指責她,要么說 “她穿著暴露”,要么說 “大晚上還出去肯定不是什么好人” 之類。

這是因為在我們心里存在著這樣一種假設:

這個世界是絕對公平的,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絕對不會出現沒有秩序、有失公平的情況。

這就是“世界公平假說”

但現實是殘酷的,總會出現一些不那么公平的現象。這時候,他們的內心就受到了沖擊,覺得自己心中絕對公平正義的世界受到了損害。因而,他們會變得極度焦慮、不安。

其實,這是一種自我心理防衛機制,為了保護自己、獲得內心的安寧。尤其是當受害者與自身狀況相近時,會擔憂自己遭遇危害的可能性。

“她跟我年齡差不多、打扮差不多,我會不會也有被侵害的可能?”

假如這個時候,剛好得知了這個女生穿著超短裙之類的消息,為了維護自己內心的世界,就會很自然地把原因歸結于:

噢!原來是因為她穿得太暴露,那我注意一下穿著就好。

可是這樣一來,就很容易忽視真正的關鍵因素,比如:小區治安、周圍環境等。

中國有句俗語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就是很明顯的公平世界假說。類似的說法還有 “TA 那么窮還不是因為懶”、“TA 被騙還不是因為自己笨”。

從積極的角度來說,這種心理可以幫我們在殘酷的世界中緩解壓力。但是從長遠來看,消極影響恐怕更為嚴重,會讓我們察覺不到問題的關鍵所在。

自利歸因很難察覺,但我們還是可以通過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努力做出一些改變。

?換位思考

自利歸因令人很難有動力去改變自己。

我們會覺得反正都是環境的錯,做不到也只是運氣問題。可是,當我們越是這樣想,就越難發現問題,越不可能解決問題。

作為獨立的個體,我們的思維必然會受到影響和限制,這時候我們就需要通過換位思考來幫助我們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

可是,我們畢竟不是別人,即便是站在他人的角度,也很難全面體會到對方感受。我們能做的,就是在考慮他人的時候,多想想外因。考慮自己時,多想想內因。

?反求諸己

孟子曰: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人生失意,無外乎兩個原因:內因和外因。

我們無法控制外因,卻可以發揮內因的主觀能動性。想要改變自身的現狀,只能是依靠自己的行動。

正所謂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與其如祥林嫂一般整日抱怨,不如動用當下所有的資源去嘗試、去實踐。

萬一,成功了呢?

?歸因風格

細想一下,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歸因風格。歸因就像一把雙刃劍,積極的歸因風格有利于關系的改善,消極的歸因風格會導致關系的惡化。

若是能夠把令人開心的行為歸因于對方個人,而把不愉快的行為歸因于大環境,人與人的相處就會愉快很多。

比如:當妻子無意間說起自己喜歡某件衣服時,丈夫接著就在紀念日那天買來送給她,妻子會這樣想:“他真的很在乎我說的每一句話。”

而當丈夫某一天回家之后情緒低落、沒能照顧妻子感受時,妻子會這樣想:“肯定是他今天的工作特別辛苦。”

同樣一件事,不同的歸因方法會產生不同的結果。獲得幸福的親密關系很簡單,只要把對方想得好一點就可以了。

我相信,每件事都有其存在的意義,自利歸因也是一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因而對待同一件事的態度就可能截然不同。

所以,有個很重要的問題需要你我認真思考:

當一個思維謬誤可以讓你踏實、安心地過日子時,你會不會去改變它?

再深入思考一些,你可能還會產生這樣的疑惑:這真的是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嗎?我的行為符合自己的主觀世界嗎?我想要的人生是什么樣的呢?

我們會迷茫,會疑惑,也會誤判,但這些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并為了達成目標而做出努力。

總而言之,我們都在追求更美好的世界,從未停息。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鄉村故事(一)--嚇人一跳 文/朱秋霞 一年夏天,村西頭一戶人家的媳婦與婆婆生氣,喝藥死了,死者三十多歲,平時挺厲...
    湖西憶語閱讀 2,709評論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