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輸入
必須有足夠的輸入量(聽、讀)才能保證輸出(說、寫)的質量。聽比較簡單,讀原文是很多人(我)害怕的一點。
2 n+1
學到某一階段覺得自己做的不錯就要向更高層次進發。上個月舒服地聽完《自控力》,這個月開始聽《萬物簡史》,全場懵逼。
3 工具
英語本身是一種工具,沒人會花好幾年的時間學習如何用螺絲刀,“學會”這個步驟很短,后面很長的時間是精進。
4 興趣
我更愿意說“功利”。喜歡什么就去讀去聽,像我這樣有職業和學習上的訴求就很功利地只研究對自己有用的材料。
5 背單詞
背單詞只能作為短期應試的一種手段,考翻譯資格證之前我也拼命背過單詞。但是詞匯浩瀚如海永遠背不完,更何況還有不同語境下的一詞多義。
6 口語
大量的聽力輸入是口語的保證,我也是來了澳洲每天大量聽英語才敢開口說的。在國內沒有英語環境,盡量多聽各種播客。
7 口音
口音是更高層次的追求,連口語都說不流暢就先別追求什么倫敦腔了。
8 聽力
練聽力也別只聽標準音,美國人民的口音也是各種各樣,我愛爾蘭同事說的簡直是另一門語言。
9 語感
和押題一樣,語感是一門玄學。所以還是好好學習語法,語法學好了,可以拆解理解長句復雜句就能加大閱讀量,閱讀量打了語感自然就有了。
10 有效抱團
《自控力》告訴我們最好找小伙伴一起完成目標,可是奶爸卻反對組團打卡學英語。我覺得問題在于網上很多打卡小組成員的水平參差不齊,而且雖然很多人都抱著“學英語”的目標,但是三分鐘熱度太多,帶來的負面影響遠大于正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