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職場,可能我們最先想到的是《杜拉拉升職記》、《玩轉(zhuǎn)職場》、《職場36計》等輸出型職場法則,或者類似方法論的東西。
什么叫輸出型職場法則?就是它告訴你該做什么,怎么做才能成功,運用什么樣的規(guī)則就能把職場緊緊攥在手中。
可是,這些年的機關(guān)工作,我接觸了大量的人和事。成功者談笑風(fēng)生、失意者郁郁寡歡、追求者如饑似渴、徘徊者各奔東西……
如果說把他們的過往放到一起比較,總結(jié)一下真正的職場法則是什么,我覺得妥妥的是表象背后,更深層次的東西——潛意識。
我們先解決第一個問題,為什么是潛意識?
同在職場,你肯定會發(fā)現(xiàn),不同人處理同一件事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比如:同事讓你幫忙打印一個文件,有的人打印完了不裝訂;有的人裝訂的位置很隨意;有的人裝訂完等同事來取;有的人裝訂完給同事送過去;有的人裝訂完給別人送過去之后,再問一句:還有沒有別的事情需要“幫忙”處理的;還有的人裝訂完給別人送過去之后,再問一句:還有沒有別的事情需要“一起”處理的。
換做你是那個讓別人幫忙打印的同事,你會更喜歡哪種處事風(fēng)格呢?
因此,在職場,雖然你處理任何事情,都會產(chǎn)生一樣的結(jié)果,可往往效果不同。而判定你是職場龍,還是職場蟲,往往在于各種效果的疊加累積。
同樣做一件事,結(jié)果都一樣,完成打印文件。但決定這個結(jié)果衍生出后續(xù)效果的,則是風(fēng)格。而所謂風(fēng)格的背后更多的就是潛意識。
我們接著解決第二個問題,什么是潛意識?
它是一種我們無法覺察的,但確實影響體驗方式的想法,即我們?nèi)绾慰创约汉退耍绾慰创覀兩钪腥粘;顒拥囊饬x,以及我們本能體驗中所采取的行動。
以上例子中,不同的打印行為,全部都受潛意識的控制。而且這種潛意識的效果往往在和自己同級別的,或者級別更低的人身上則更明顯。畢竟對待上司,人們往往會加入更多的主觀克制和服務(wù)延伸。
就像有個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我到底該怎樣判斷在未來的日子里,我的另一半將會如何對待我?答:只要看TA是如何對待餐廳服務(wù)員的就可以。
回歸我們的主題,常說下面這三句話,即便你不會成為職場毒瘤,也足以讓你的職場之路越走越艱難。
1. “他怎么不告訴我?”
“他怎么不告訴我啊?!”阿輝很生氣的沖阿凱說。
“什么事啊?額……他是誰?”阿凱先是一愣,接著趕緊補上了這句話。
“小南!他沒告訴我報名考試的事情!”阿輝用力的整理著手頭的文件。
“哦,這件事啊……”阿凱捏了捏自己的鼻子。
“是啊,平時關(guān)系都挺好,一到關(guān)鍵時候就顯出來了,這人真自私,唉……”阿凱把整理好的文件往辦公桌上一扔。
“那你沒報上么?”阿凱抬起頭看了看阿輝。
“是啊,錯過這一次啊,還得等半年呢!”阿輝拿起空杯子,向熱水器走去。
阿凱看了看公司網(wǎng)站公告欄的報考通知,又朝著阿輝的方向看了看后,苦笑了一下,接著處理剛才做了一半的審批表格……
案例中,聽了一通牢騷的阿凱,為什么不愿意和阿輝說考試通知其實就在公司網(wǎng)站上,而只是苦笑了一下?
因為,正是阿輝潛意識層面散發(fā)出來的處事風(fēng)格,讓阿凱覺得沒有告訴他的必要性。因為即便現(xiàn)在告訴他,對于事情的結(jié)果沒有任何改變之外,很可能還會收到阿輝被戳破后的懷恨,何必呢?
因此,當(dāng)你意識到自己要脫口而出類似這樣的話時,趕緊打住。在職場,所有事情都是你自己應(yīng)該知道的。尤其是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問題,更是如此。這句話除了是一句牢騷和抱怨之外,同時也暴露了說話者本人的自私,而非別人。老話說的多好: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當(dāng)然懂得用情分做事的是高手,而守著本分的,最后也只剩下本分。
試想,即便你不總說這樣的話,但是面對你的同事或者下屬,有過一兩次這樣下意識的埋怨后,別人還怎么和你愉快相處?你離毒瘤二字還有多遠的路呢?
2. “這件事跟我有什么關(guān)系?”
“小聰,阿錦的事你知道么?”boss一副嚴肅臉。
“恩,知道。”小聰看了看boss,又低下了頭。
“對于他的錯誤,你怎么看?”boss一副嚴肅臉。
“這件事的負責(zé)人是他,跟我有什么關(guān)系?”小聰下意識的嘟囔了一句。
“你們辦公室就你們兩個人,他做錯了事,和你沒有關(guān)系?”boss一副嚴肅臉。
接下來,小聰無語,boss搖著頭離去。
有時候這句話即便你沒有說出口,心里也會想的,對吧?只不過小聰太直接,把句話說給了boss。
別說是一個辦公室,就是不同辦公室,但身處一個部門,只要犯了錯,誰又能脫的了干系呢?
處于膽怯和逃避心理,小聰?shù)谝粫r間推脫掉自己的責(zé)任。可是這樣做,責(zé)任是推掉了,那機會呢?哪個boss愿意給一個不敢擔(dān)責(zé)的人更高的職位呢?
還是下意識的一句話,讓你遠離了機會,坐穿了板凳,成為了辦公室的“毒瘤”擔(dān)當(dāng)。
3. “看看,叫你不聽我的。”
“怎么啦?小默,上班讓狗攆了?臉色這么差。”大羅晃著手中的筆。
“沒有,上次買的那個股票跌了。”小默托著腮幫子說。
“啥?跌了?你看看!我早說過的吧,叫你不聽我的……”大羅無視著小默的滿腹心事,下意識地喋喋不休。
“我憑什么要聽你的,跌了又和你有什么關(guān)系……”小默受不了大羅的傷口撒鹽,摔門而去,離開了辦公室。
首先“叫你不聽我的”這句話本身就充滿了馬后炮的味道。其次且不說小默有多么的不愿意重提傷心事,光就大羅這樣的說法,對事、對人、對情緒不僅沒有一點幫助,反而是火上澆油。
可你覺得,大羅也是為小默好,但真正的幫助從來不是居高臨下,而是設(shè)身處地的同理心。可以想象,如果小默的股票漲了,大羅的說法又會變成:“看看,幸虧你聽了我的……”
聽到這樣一正一反的說法后,當(dāng)事人小默很自然的會感覺到,你對我的“指點”并不是要幫我,而只是看看我有沒有按照你的說法或者想法去做而已。結(jié)果好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聽你的。
人都是自我的。這樣壓制別人的語言,一定要少說,因為必然會受到同樣的抗力。
可以設(shè)想,下次再有不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里的事,小默還會跟大羅說么?長此以往,大羅不就“下意識”地給自己的四周裝了一堵無形的墻么?只是他自己深陷其中,不知道罷了,而且很有可能他還在怪別人為什么不聽他的。
不經(jīng)意間,他就切斷了和外界的溝通。沒有了溝通,何談合作?沒有了合作,還拿什么混職場呢?
就是這樣下意識的三句話,讓好多人“無緣無故”的淪為了職場邊緣人。
1. “他怎么不告訴我?”
2. “這件事跟我有什么關(guān)系?”
3. “看看,叫你不聽我的。”
不知道你注意到了沒有,這三句話都是沒有惡意的,都是講話者下意識的語言流露。可是,即便沒有惡意,這些話對自身和他人的傷害也不可估量。
職場,雖然它讓你擁有養(yǎng)家糊口的職位,可它終究是個講究人情世故的“場”。
你有怎樣的潛意識,你就會下意識的去做事、講話。凡你接手的事情本身對于你的職場之路,影響其實是有限的,而真正影響你的,以及別人對你進行評判的,是行為和語言層面以下的意識部分。
因此,做事、說話前一定要注意,多點同理心,少點利己心;多點責(zé)任,少點敷衍;多點實干,少點虛話。那么,你的誠懇、勤奮、熱心終會被認可,你的誠意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誤解。
身處職場,已是難事多多,切記這三句話,遠離“自尋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