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五一的時候去天津辦事,順便帶孩子去海洋館看了看。到達的時候發現到處都是排隊的長龍,售票處,檢票口,入口……好不容易去了場館里面,情況更糟,悶熱的環境,熙熙攘攘的人群一眼望不到邊際。一道玻璃墻,隔開了兩個世界:里面,是悠然自得正在享受的動物;外面,是躁動不安如下餃子般的人群。我們在看動物,動物也在看我們,它們是不是也會好奇那么多人擠在一塊的原因?
看著接踵而來的人群,我一直擔心萬一發生踩踏怎么辦?如此高密度,有點問題就是致命的威脅。不懼擁擠,不懼危險,出來玩的人們都是真愛!
相比較而言,平時各個景區幾乎都是門可羅雀,假期如卻是人山人海。對比那么明顯,為什么大家還扎堆在假期出行?或許,下面的原因可以答疑解惑。
一、剛性需求
高樓大廈給我們帶來了便利和舒適,卻也丟失了自然而隨性的感覺。作為高級動物的我們,內心深處仍然渴望擁有這一切,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即使我們什么也不做,只看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內心就會被放空被治愈,從而變得寧靜而舒適。
因為不舍得這份心境,出去后就不想返程了,我們是不是都有這種似曾相似的感覺?平時我們被工作束縛著,只有假期才能去外面放松下,孩子們也盼來了父母的自由時間,渴望一場歡樂的親子活動。大人需要釋放壓力,孩子也不例外,被圈養總是不舒服的,哪有放養自由自在,可以盡情跑,盡情跳,盡情撒野。
所以,假期里最常見的便是二人情侶游和家庭親子游,或浪漫或溫馨,或甜蜜或悠閑。
二、隱形壓力
如果假期不出去工作日出去玩怎么樣?這是不錯的方法,但大多數人恐怕是接受不了的,因為我們頭上都有很多緊箍咒:你沒看到上班途中形色匆匆的人群嗎?稍晚一分鐘全勤獎的小錢錢沒了,還要被扣錢;老是請假基本工資飛了,獎金也可能泡湯;表現不積極別人都升職了,你還在窩里蹲……
歸根接地,還是因為我們沒時間也沒有錢,時間大部分都奉獻給了工作,以期望實現更高自我價值,繼而獲得更高收入,來提高生活質量甚至達到財務自由。生活卻總是不盡人意,付出與收獲遠遠沒有成正比,我們既輸了時間也輸了自由,生活水平卻也僅維持在富足,遠遠達不到富裕程度。
我們要生活,要養孩子,要還房貸,要養車子……就像一只蝸牛背著沉重的殼慢慢前行,如果哪天停止不前了,生活又將會變成怎樣?
負重多了,人就會變得沒了底氣和勇氣。面對苛刻的工作時,你還有沒有“老子不干了的”豪爽?還敢不敢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到底是生活改變了我們,還是我們改變了生活?
一切習慣成自然,盡管假期交通擁堵、酒店坐地起價、景區人山人海,我們依然會出行,用高成本去換取低質量的游玩體驗,痛卻快樂著。
每個打雞血地夜晚我們似乎都雄心勃勃,但最后還是老老實實做自己的事去了,太陽始終沒有照進現實。想走便走吧,不懼風雨,不問歸期,也永遠停留在了計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