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繒大布裹生涯,
腹有詩書氣自華。
1
那一年,微信還未出現,彼時正值博客盛行之際。
我抱著寂地的《踮腳張望的時光》哭到不能自已,神往著巴塞羅那建了一百多年的圣家族大教堂。在孤獨而叛逆的初中時代手寫一本本小說,任班里女生傳閱,成為黑色記憶里一抹亮麗的希冀。那時夢想初生,閱讀一本本古詩詞、古戲曲,用筆書寫風月情濃,與筆友約定寫下《西廂記》讀后感,至今仍不能忘卻那句“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我曾逶迤在夢一樣的江南,一遍遍不厭其煩地誦讀江南故里炊煙,向往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煙雨樓臺,安放煙花三月瘦西湖的淮揚,叨念著杜樊川的春風十里路,達達的馬蹄初踏香土,一夢十年薄了幸名。燈下漫筆,在遙憶千百年來詩人吟哦的美麗,跌入婉約詞的柔情,另一端充沛著熱血兒女的躍馬江湖夢。
那一年,閱遍古龍筆下的經典,“小李飛刀成絕響,人間不見楚留香。”西門吹雪的劍依然冷峭,陸小鳳的傳奇依然流芳百世,沈浪、李尋歡、傅紅雪的年代,闖蕩江湖伴著二三知己。在這道不盡的傳奇里,只覺他們仍未遠去,就連古龍大師,也似從未離去。
那些夜半讀書,甚至讀到興濃時徹夜未眠,看完天空已露出魚肚白,翌日頂著巨大黑眼圈去上課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以筆直抒胸臆的日子也漸變遙遠,卻唯有那份悸動和熱情余溫未減。書籍給予我的,或激情澎湃,或涕淚傷懷,都是此生至高無上的財富。
只想回到那我手寫我心的年紀,執筆抒寫歲月情長;只想回到捧卷漫讀的日子,平靜如水地品鑒書中美妙音符。或許是在一個陽光初生的清晨,一個泡著濃茶細品的午后,一個洗去滿身疲倦歸來的夜里,靜靜翻閱,和書中人物交友,傾聽他們的傳奇人生。
2
從“知識分子”到“知道分子”的轉變,悄然無息又迅猛如潮。
年少時,小小指尖摩挲著一本本整齊排列的書籍,眼中的光芒散發出無限的求知欲。坐在書架邊捧起一本書卷,一看就是一個下午。那時,周末最喜歡去新華書店讀書,看連環畫、小說、故事會、雜志……抱著十萬個為什么的好奇心被書中的內容所吸引,看到動情之處心潮澎湃,淚眼婆娑,而今書中的故事情節猶記得二三……
年齡越大,眼界越寬,受到的誘惑也愈發變大?;ヂ摼W時代下,有了手機、ipad、kindle,電子閱讀變成隨時隨地的易事,文化的交融發展,帶動了各種各樣層出不窮的綜藝節目和神劇,在一波又一波的追逐中,那些撒落在灰塵里的書卷,泛黃的紙頁,和曾經用稚嫩的文字寫下的體悟,都塵封劣跡斑駁的時空里。
不知何時起,我們懶于思考,喜歡“淺閱讀”,每天無數的熱搜、評論如此之多,可是事后早已拋之腦后;我們關注了一個個公眾號,每天百無聊賴地翻閱、點贊、收藏,可看過就忘得一干二凈。不用大腦思考的文章,最是受人歡迎。
從前看到一則故事,是說筆者在法蘭克福機場候機時注意到,德國乘客大部分是在安靜地閱讀或工作,中國乘客大部分人要么在穿梭購物、低頭刷手機,要么在大聲談笑和比較價格?,F在的中國人似乎有些不耐煩坐下來安靜地讀一本書。
據媒體報道,中國人年均讀書0.7本,與韓國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羅斯的55本相比,中國人的閱讀量少得可憐。
相比以色列人均每年讀書64本,匈牙利國土面積不足中國的百分之一卻擁有近兩萬家圖書館,這些近乎殘酷的對比愈發顯得國人心靈的貧瘠、蒼白。有多少人還記得自己上一次是在什么時候完整看完一本書呢?
而今,最難得的便是書店里那抹沉浸在書的殿堂里的身影。唯見小孩子渴望求知的深情,卻難覓成人靜心閱讀的模樣。是慶幸,還是悲哀?
究竟,是好書變少了,還是人心變得浮躁了?
3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應該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了解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蘊,就去看看那里坐落著多少圖書館和書店。我愛每座城市的博物館、圖書館和書店,那些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根基,沉淀了一座城市的人文底蘊。而書店里的人兒,小心翼翼地拾起書籍,認真地翻閱,那份對書的珍重和熱愛,成為了最美好的一幅畫面。
在互聯網給予我們便捷的生活和迅速的信息時,有人這樣評價數字時代的閱讀:“假如說深閱讀曾經是一場饕餮的盛宴,它在如饑似渴的時代里填補了人們空虛的胃。而面對淺閱讀,人們唯一能做的是像一個美食家一樣不斷淺嘗輒止,迅速消化與吸收、拋棄與更新、理解與遺忘。”因此,無論“淺閱讀”還是“深閱讀”,都需要“深思考”,才能洗盡鉛華,返璞歸真。
把心沉淀,才能感知生命的意蘊,文化的精髓。
哪怕捧書漫讀的日子漸漸遠去,也請不要讓你的靈魂腐蝕在歲月的殘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