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么一個現象:
我們在陸地上,習慣了仰望天空、遠望山川、房屋,它們或者高大、或者深遠,會給我們一個很立體的感覺;
可是你想過么:當你乘坐飛機航行藍天之上時,你去俯瞰大地,房屋、河流、山川、道路,又會是什么樣子呢?
以往看到的立體三維的事物,一下子變成了二維的點和線,綠色的可能是樹林,也可能是山峰,白色的可能是河流,也可能是道路。
有時會發現那地面上的東西仿佛是一塊塊的電路板,時而聚成一堆,時而分散開來,時而星羅棋布,時而橫平豎直。
最有趣的是我們很難分清到底它們都是什么,對應的是山川,還是河流,還是房屋或者道路。
不僅在這里出現了誤差,而且對于飛機的飛行速度,我們也很難辨別,甚至總有種感覺這飛機飛得怎么這么慢呢。
當然我們都知道實際上飛機的速度是遠遠超過高鐵的,更不用說地面的小汽車了。
那么為什么我們會覺察不到它的速度呢?
這里需要引入一個概念,就是參考系。
在地面上,我們如何判斷一輛車的速度,往往是參考地面或者靜止不動的建筑等,因為有個對比,所以才輕易區分出速度的快慢;
然而在天上,飛機的四周缺少一個參照的物體,即使我們試圖把地面當做參考,但是地面距離飛機太遠了,所以這個參考誤差太大;那么天空中飄蕩的云朵呢,這肯定是一個參照物,但是云朵的速度也不是固定的,移動的方向也是千差萬別的,拿一個移動的東西去對比另外一個移動的東西,更容易產生不同的錯覺。
因為缺少對標,我們很容易就體驗了愛因斯坦所說的“相對論”,用自己的速度對比飛機的速度,而實際上坐在飛機里的人速度與飛機是完全一樣的,又怎么會辨別出這兩者的快慢呢?
可能有人會說,你講的這些道理我都懂啊,這是中學物理講的東西,沒有什么新鮮的。
不過我想強調的是,做一件事情時,如果我們沒有對標,或者缺少一個對標體系,那么我們往往會陷入自我感覺良好的狀態,就好比飛機里的乘客想當然的認為飛機飛得挺慢的。
比如我們在讀書時,有的人一個月讀5本,覺得自己很厲害了,之前自己連1本都做不到。這是一種對標,但是如果對比我們想達到的目標,比如成為一個專業人士,那么就應該設立自己的參考人物,俗稱榜樣或者典型。
最可怕的是有很多人不跟優秀的人比,也不跟自己比,專跟不如自己的人比,于是越比自信心越膨脹;
還有一類人呢,是喜歡跟自己做對比,但是卻是過去的自己,確切說是某個時段的落魄的自己,于是這樣下去,結果也是讓自己迅速膨脹,感覺自己還不錯。
長此以往,表面上是在不斷進步,不斷超越,但是早晚有一天會發現那只不過是自己的一廂情愿罷了,就像膨脹的氣球,一戳就破了。
而肯定還有一類人,就是喜歡跟昨天的自己做對標,每天進步一點點,積累下來那就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他們也有一個名稱,叫做高手。
正如美國《獨立宣言》創始人富蘭克林為了希望自己不犯錯誤、快速進步,立下13種德行,他說光是抽象地相信完善的品德是于我們有利的,還不足以防止過失的發生。因此我想出了下面的方法。我提出了13種德行,這是當時我認為必須的或者相宜的全部德行:節制、沉默寡言、生活秩序、決心、儉樸、勤勉、誠懇、公正、中庸適度、清潔、鎮靜、貞節、謙虛。
所以說:
建立人生坐標很重要,這幫助我們正確的評估自己的現狀;
經常做對標也是一個反省與精進的好習慣。
每日思考:
1、你有自己的人生對標系么;
2、在工作與生活上,你習慣上會與哪些人做參考呢?
3、如果你之前沒有想過對標,那么以后你會從哪個角度去行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