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晚飯結束后,兒子迫不及待地說“媽媽,你說了,今天要和我一起寫簡書的,你可不能食言哦!”這才想起,昨晚看到兒子在完成老師布置的挑戰“21天讀寫”訓練時,看到他絞盡腦汁的冥思苦想的樣子,為了鼓勵他,我說“這個活動真好,媽媽都想挑戰呢”于是,我便成了兒子監督的對象……
? ? ? 好久沒有這樣靜下心來想想該寫點什么,還真不知該怎樣開始我的21天呢!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我總歸是要開始的,那就索性試試唄!
? ? ? 想想,還是從今天的公開課開始吧!這也算是今天的一件大事了,還是值得反思、總結的。
? ? ? 《角的度量》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這節課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難點。學生學習這個知識常見的問題有二個: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利用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
教學中,我主張“先學后教”,主要是要求學生提前預習自學,通過預習匯報來完成教學目標,我主要設計了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認識量角器。讓學生同桌兩人交流“通過預習你知道了量角器有哪些重要組成部分?”然后交流匯報。第二個環節是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通過預習學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同學有哪些?請你在小組內給同學們講一講。”最后在交流展示的過程中一起總結量角的步驟。第三個環節是用量角器畫角,“請同學們嘗試用量角器自己畫一個60°的角,記住在畫的過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難?”并請小老師在黑板上為大家展示畫角的方法??傊?,這三個環節的設計,不管是同桌交流,小組交流還是小老師展示,我都是都是希望通過讓學生講,老師不講,旨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想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老師只做課堂的組織者和參與者,讓學生在活動、交流的過程中找到自信,體會學習的快樂。通過一節課的學習,我發現我的整體設計思路是正確的,可是在具體的操作中,許多細節還不完善,比如:1.在教學難點的突破中,當學生能力有限,講不清楚的時候,教師沒有及時給予有效指導,在學生交流量角的步驟時,只注重了對量角器的擺放,沒有強調讀數時該怎樣標記,教師的引導不及時,2.練習中過于依賴多媒體,學生親自操作過少;3.對學生不夠信任,把課堂交給學生展示了,自己不放心還是要講,還是講的太多,4.教師教學語言不夠精煉,學生學習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不強,浪費時間過多,以致最后時間不夠,量角的口訣沒有展示,課后總結寥寥結束……
? ? ? 通過反思總結,我知道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在哪里,這也算是不小的收獲啦!
? ? ? 萬事開頭難,第一步總算是邁出來了,好與不好似乎已經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做到了!明天,繼續!